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15,梁鸿湿地
从鸿山遗址出来,路过梁鸿湿地公园,问门口的保安,能否骑车进去,竟然得到肯定的回答,实在无法抵御巨大的诱惑,赶紧买了票,冲了进去。感觉就像帝制时代,被允准紫禁城骑马一样。
梁鸿湿地得名于东汉高士梁鸿,他是关中扶风人,算是一个隐士。
东汉第三任皇帝章帝,与他的父亲汉明帝,算是东汉一朝比较好的二位皇帝,他们统治的三十多年,被称为明章之治,是一个小黄金期。梁鸿与妻子孟光来到首都洛阳,却写了一首《五噫歌》,对肉食者的奢靡与老百姓的辛劳和穷困,作了直接的描述。
章帝刘炟获得手下的举报,得知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梁鸿,竟然发出与时代不和谐的声音,这位被后世赞誉为“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的开明皇帝,勃然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梁鸿夫妇只能逃亡,一直逃到江南的吴地,当时属于偏远的边疆之地。
在吴地,梁鸿夫妇依附于当地大族皋伯通,靠为人舂米过活。皋伯通偶然看到梁鸿夫人孟光举案齐眉的举动,认为梁鸿一定是个隐逸的高人。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进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
举案齐眉雕塑广场
梁鸿已经年高,不久去世,皋伯通等人将其安葬在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冢旁,并说:“要离断臂刺庆忌,是一个壮烈之士;梁鸿终身不出仕,是一个清高之士。就让他们二人长相依傍吧!”安葬完梁鸿,孟光带着孩子北上,回扶风老家,后不知所终。梁鸿墓和泰伯墓靠在一起,那座小山就叫鸿山。
举案齐眉为梁鸿夫妇赢得了皋伯通的尊重,但真正令人敬佩的是梁鸿“不为权贵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可贵人性,而这个往往被后世现世的肉食者及其追随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进来主要是想看看两位著名的刺客:专诸与要离。从地图上看,梁鸿湿地公园中有“专诸刺王僚”和“要离刺庆忌”的纪念碑。
顺着湿地间的绿道骑行,游人不多,感觉超爽。到了发现,原来只是立了二块牌子,介绍这二个事件。有趣的是,上面介绍的专诸墓不在同一处,一个说是在苏州阊门内、现专诸巷处;一个说是在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
在“要离刺庆忌”牌旁边有一个大松墩,列入《中国大遗址保护名录》。
这个大松墩与江阴繖墩东北500米的大松墩不是同一个
专诸刺王僚,记录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专诸的名字是鱄设诸,明显的吴语发音。后世的传说与《左传》基本一致,只是加上了吴王僚穿三层甲的细节,显然是画蛇添足,试想专诸的鱼肠剑能有多长,穿透一层甲就不错了,哪里能穿透三层,除非是纸做的甲。
《左传》本身的记载颇有不合理之处,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有心要刺杀王僚,在密室中埋藏了武士,直接动手就是了,为何要预演刺杀的序幕?很可能,在吴人心目中王是神的化身,没人敢弑王的,除了混不吝的浑人,像鱄设诸这样的屠夫,或者鱄设诸根本就不是吴人,而是被吴人征服的异族人,事实上他是楚国逃亡者伍子胥找来的刺客。
另外《左传》记录,吴王僚是有防备的,这个也可疑。既然他这么不信任公子光,为何非要去赴宴?
要离刺庆忌,记录在《吴越春秋》这本演义中,没有其他任何古籍提及王僚还有一个儿子叫庆忌。吴国确实有一位公子庆忌,《左传.哀公二十年》的记录是这样的:
鲁哀公二十年是公元前475年,春秋与战国二个时代的分界线,孔子、左丘明都已去世,《左传》只有传,没有经,显然是后人补记的。庆忌劝夫差“改革”,不知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被拒绝后离开都城,后去楚国,听说越国将要伐吴,赶紧回到吴国,“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也许这个吴人指的就是要离?
庆忌应该死于哀公二十年,一年后越国伐吴,再一年灭吴。
专诸刺王僚和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在《战国策.魏策四》通过唐雎之口确认了,所谓“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千百年来,信之者盛众。
不过,这个记载还是和《吴越春秋》一样,演义性质远大于史实,和传世的文献一样,说得很精彩,但几无可能。
专诸刺王僚的事大概是有的,但过程并非如此,王僚很可能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刺的;要离刺庆忌的事大概也是有的,但根本不是这个原因,更不是这个过程。
专诸的事,应该还是通过季札传到中原诸夏的,依然在述说他本人无法继位为王的郁闷。要离的事,应该是越人传到中原诸夏的,用来解释越国为什么要灭了吴国(的一部分原因)。中原诸夏内部正在勾心斗角、互相厮杀,根本无心也无力去管遥远的蛮族吴越之间的事情,有一个解释也就可以了,哪里会去深究。
从寿梦开始到夫差,几代吴王的结局是怎样的?
寿梦,正常死亡,在位25年;
诸樊,攻打巢国时,中箭身亡,在位12年;
馀祭,被阍人刺死,在位4年;
馀昧,正常死亡,在位17年;
王僚,被刺客刺死,在位12年;
阖闾,征越国之檇李之战中被击伤,伤重而亡,在位19年;
夫差,战败后自杀,在位21年。
在102年中,吴国经历了四代七位君王,只有二位是正常死亡,其余五位全部死于非命,死于战争者三位、死于刺杀者二位。
这是一个轻生死的族群,也许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人生观来看待这个族群,更不能用后世的价值观去理解那些传说中的故事,那些都不是吴人书写的。到了东汉初期,梁鸿这样的高士,还能来到此地隐居、避祸,并得到本地土著的礼遇,说明本地的华夏化依然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