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胡惟庸朋党案(中)

骄兵必败,政治场上也是同样道理,但骄纵的杨宪似乎并未感到危险的降临,此时春风得意的他的政治嗅觉已经有些迟钝了。不过,李善长先前确实得罪过杨宪,故而杨宪才更是与之针锋相对。

《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曾经征选宫女,看中了一位熊姓女子。熊氏正值妙龄,哥哥是一位宣使。员外郎张来硕站出来反对,说此事不可,因为熊氏已经订婚,许配给了参议杨希圣。然后张来硕说了这样一句话:“若明取之,于理不妥。”这让朱元璋非常不爽,但是,张来硕的话也有他的道理,朱元璋就从他的表达方式上挑毛病,说:“谏君不当如此!”意思是说,没有你这样劝谏君主的,然后让军士拿刀背敲碎了张来硕的牙齿,这件事暂时放下了。过了这一次风波,杨希圣肯定不敢迎娶熊氏了,但并没有完结。

对此朱元璋大概一直有所不快,当李善长揭发参议李饮冰与杨希圣弄权不法,结果朱元璋将二人黥(qíng)面,还狠狠地说道:“奸诈百端,谲(jué)诡万状,宜此刑。”最后,李饮冰被割乳,当场死亡;杨希圣则被割去鼻子,安置到了淮安。当时杨宪还在山西参政任上,他闻讯后赶紧到南京找朱元璋谢罪,但他心中显然更为痛恨李善长,二人势如水火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善长的反攻机会很快就等来了,当时杨宪又教唆刘炳弹劾刑部侍郎左安善,罪名是其断案不公,诬陷好人。李善长抓住时机,开始向杨宪反击,他随即上书指控杨“排陷大臣,放肆为奸”等事,结果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视。

刘炳随后被下狱,经过一翻拷问,刘炳便“尽吐其实”。此时,作为太史令的刘基也一齐发难,揭发杨宪的各种“奸状及诸阴事”。墙倒众人推,眼见杨宪得罪的人实在太多、积怨太深,朱元璋为平息众怒,只得选择了丢车保帅,令群臣共审杨宪等人。杨宪骄纵过头,权欲之盛竟到了跟廖永忠等元勋大将相勾结的地步,即使保下了他,也已不堪大用,更不能放心使用。最终,朱元璋便将杨宪与刘炳等人一同处死,这是在洪武三年(1371年)七月的事情。接着被罢黜汪广洋不但得以复起,还被进封为忠勤伯,可见朱元璋已恢复对他的高度信任。

其实对于杨宪的死因,有一种说法就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弹劾杨宪,说他唆使侍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然后再杀了刘炳灭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伯温向朱元璋告发了杨宪的不法行为。杨宪为人处世太过于锋芒毕露,自己又干过特务情报的工作,两个主流的势力都排斥他。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杨宪到底是因为什么事而被杀,我们只知道他犯事被诛。虽然杨宪之死很蹊跷,但是从他一系列的行为来看,被杀只是迟早的问题。杨宪在《明史》中并未立传,可能是觉得他在明初政坛上不过是个昙花一现的人物,而且由于他的特殊职位,朱元璋父子其实也不希望这份阴私被人注意到。《明实录》中虽保留了杨氏的相关记载,但已极为简单化,可见朱元璋父子动了手脚。

杨宪死后,作为朱元璋鹰爪的凌说、高见贤、夏煜等人也相继被处死。其实,这几乎是酷吏们最普遍的下场,因为他们最容易成为替罪羊。“壁虎断尾”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帝王权术,朱元璋可谓深谙此道。杨宪死后,淮西集团失去了有力的制衡,其势力开始大为膨胀。作为树大根深的开国元勋,朱元璋自然不放心李善长继续掌控中书省,于是李善长乖乖地提出了退休的请求。就这样,两大集团的主脑相继离开政治舞台,朱元璋暂时可以安生一些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1371年,胡惟庸当上了右丞,之前的左丞汪广洋也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丞相,顶替了告老还乡的李善长的班。可汪广洋作为丞相,根本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汪广洋很快就被朱元璋一脚踹到广东,由胡惟庸继任丞相。而且胡惟庸作为独相一直干到1377年。

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加上自己又是李善长的人,于是开始在朝中拉帮结派,遍植党羽,大量的拉拢淮西人加入自己的权利小集团,极力的打击排斥异己,使得淮西帮在朝中成为第一大势力集团。

朱元璋在决定任用胡惟庸为左丞相之前曾经询问过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认为胡惟庸此人好大喜功,独揽专权,不建议朱元璋任用胡惟庸,但是朱元璋觉得刘伯温对胡惟庸有偏见,最终还是决定任用胡惟庸,因此这件事情让刘伯温得罪了胡惟庸。所以在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后,胡惟庸用自己手中的权利革去了刘伯温的岁禄。1年后,刘伯温回京城卧病在家,朱元璋指示胡惟庸派人去他,胡惟庸特地安排了一名太医去帮助刘伯温治病,谁料刘伯温服用完药之后就去世了。这个事我们讲刘伯温的时候提及过。

随后几年,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朋党集团势力越来越大,大权在握的胡惟庸开始得意起来,有时生杀大事,根本就不报告朱元璋便执行。呈递给皇帝的奏章,先私自审阅,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一些蝇营狗苟之辈,见胡惟庸如此大权在握,纷纷给他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胡惟庸大肆收受贿赂,古玩字画金石玉器来者不拒,卖官鬻爵,大肆侵占百姓的田产,不仅如此,在一些重大的涉及到生杀大权的案件处理上,胡惟庸经常不向朱元璋汇报,自己随意处置,过于独断专权。这无疑是朱元璋不能忍的,因为这触动了皇权。

(0)

相关推荐

  • 朱元璋想换掉丞相李善长,问刘伯温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看法

    朱元璋想换掉丞相李善长,问刘伯温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看法

  • 失败的刘伯温

    先说杨宪吧,他是朱元璋的特务头子.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掌管浙江,杨宪被朱元璋安排为李文忠的随从,没想到,这个随从直接受朱元璋的命令,随时报告李文忠的动向,杨宪告了李文忠五个手下的密状,结果,其中两人被 ...

  • 失算的刘伯温

    小时候,乡间有个说法:"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我知道的是你,你知道的是谁?"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伯温在军师任上与诸葛亮齐名,历史上也就这么两个出类拔萃的军师,刘伯温知道前 ...

  • 朱元璋查刘伯温被害案,职场中的老好人汪广洋替李善长后结局悲惨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对朱元璋说:刘伯温被胡惟庸下毒害死,汪广洋应该知道详情. 朱元璋立即召来汪广洋,问他是否知道此事?而汪广洋却回答:没有此事(<明太祖实录>) ...

  • 朱元璋为何不再让李善长当中书省丞相?

    朱元璋率军渡江后,尤其是攻占金陵后,很多儒士相继归附,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宋濂.朱升等人,但李善长始终是朱元璋管理团队中地位最高的文臣,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 ...

  • 刘伯温为何不想给朱元璋当宰相?看看朱元璋两次是怎么说的就知道了

    朱元璋不是没任命刘伯温当宰相,他是有过这样的想法的,而且还两次亲口跟刘伯温说过.可为什么最后刘伯温没有当成宰相呢? 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当宰相一事,<明史·刘基传>上写得很清楚.第一次,刚建国 ...

  • 杀身之祸

    一道闪电撕裂夜幕,黑云压城,闷雷由远及近.顿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叱咤的光亮仿佛一阵阵凄惨的叫声,让夜成为鬼魅的脸一般,令人恐惧.电光突闪,仿佛一支支鬼爪直插地表,光耀使人心神俱裂. 几个黑影掠过狂风 ...

  • 历史故事——胡惟庸朋党案(上)

    明初有四大著名案件,也称之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为消灭他认为对他的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杀.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 ...

  • 历史故事——胡惟庸朋党案(下)

    李善长因病辞官后,朱元璋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相.因汪广洋提不出什么建议,时间一久,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但太祖朱元璋内心始终善待汪广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1377年),汪广 ...

  • 有关明初“胡惟庸”党案帮乱被造假之因和果

    1381年江西填湖广是因为1371年对陈理他们反叛进行的"调北征南"行动中楚地(湖北湖南交界之广大地区),人员损失惨重--而于1373年楚地陈理失败后由广西顺利回到了应天府为相的周 ...

  • 朱元璋为何要编故事把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诛灭九族?

    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胡党.废掉有着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事件.设计了胡惟庸的朱元璋,本来是从"结党营私"下手,但杀了胡惟庸后,深感意犹未尽,于 ...

  • 朱元璋假借胡惟庸案,处死丞相李善长

    李善长退休后除了在家养病,还会时不时的教育下年轻后辈,教他们如何去做好一个臣子. 朱元璋内心也是非常过意不去的,毕竟是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大功臣,所以在洪武九年的时候,朱元璋把自己的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 ...

  • 失去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长、陆仲亨等人在胡惟庸案十年后被问罪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初二,御史中丞涂节告发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谋反,胡惟庸案爆发. 有人揭发李善长.陆仲亨等人与此案有牵连,正月初六,群臣请诛李善长.陆仲亨等人,朱元璋 ...

  • 大明王朝之谜--胡惟庸案、蓝玉案详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京城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案,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屠灭三族,前后因这一案件被株连的多达三万余人.然而仅过去十多年,胡惟庸案的一挥盎刮瓷⒕.忠患齑蟀阜⑸耍焦蘸盏拿队褚惨 ...

  • 胡惟庸案[胡惟庸案]

    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废相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胡惟庸的独断专行,使相权 ...

  • 明史 | 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

    案件导读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其子朱棣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洪武十三年(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