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谭家桥,一场被遗忘的决战,粟裕晚年感慨:彻头彻尾的糊涂仗

1934年7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8万主力红军被迫向西突围,开始长征。担任掩护任务的红7军团奉命改组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出发,一路北上,直驱皖南,寄希望以“声东击西”的策略调动敌军追击,缓解主力红军压力。

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光荣任务,却并不是一个聪明的策略。国军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又怎会因为7军团4000孤军而放弃对红军主力的追击?在绝对优势兵力面前,这样的战略决策,显得太过于天真,也太过于无奈。

分兵诱敌,孤军深入,红7军团渡过闽江后,已经彻底脱离苏区进入了外线作战。虽然没有完成调动敌主力追击的任务,但因为部队未遭受较大损耗,战斗力强劲。如果按原计划进入皖南,也可在敌心腹地带进行游击,留下革命的火种。但是恰恰此时,李德、博古突然改变计划,令7军团改路东进,袭取福州。

不到1300支的长短枪,数千疲惫之师,却要攻取福建省会,李德的命令,无疑让红7军团的未来蒙上了阴影。当时担任军团参谋长的粟裕,晚年回忆起这次路线变更,依旧感慨“想不明白”。

福州城高壁坚,守军兵力雄厚,又有空军支援,7军团虽然一度攻入城内,但因伤亡太大,被迫撤退。但上级的命令一道接一道,7军团未做休整,又按照指示再次改路北上。之后进入闽浙赣一带,与方志敏、刘畴西的红10军会师,合组为红10军团。以方志敏为军区司令,刘畴西为军团长,原7军团总指挥寻淮洲任19师师长。

红10军团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跳出国军的包围圈,北上皖南。当时军团长刘畴西选择的突破口是国军精锐补充第一旅,以3个师打3个团,这是一场富裕仗。刘畴西黄埔1期毕业,又留学过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单论科班资历,红军中只有左权可以相比。但是偏偏红10军团的第一仗,刘畴西却失算了,他低估了一个人,第一旅旅长王耀武。

刘畴西将原红10军游击队改编的20、21师用来攻坚,战斗力最强的19师却用来当预备队,这遭到了19师师长寻淮洲和军团参谋长粟裕的一致反对,认为这就是在打糊涂仗,但刘畴西坚持己见。

第一旅追击至乌泥关、谭家桥一带,埋伏多时的10军团2个师对其前卫团发起了突然袭击。但王耀武反应非常迅速,令前卫团原地死守,其余各部迅速增援,发起反击。20师扼守的乌泥关被第一旅的反冲锋冲垮,制高点失守。寻淮洲当即率领19师支援,企图夺回阵地。但此时战局已经完全被扭转,包围战被拉入遭遇战甚至阵地战。19师仰攻高地,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何谈胜算?

寻淮洲身先士卒,亲自率队冲锋,不幸中弹负伤。19师夺不回阵地,21师的阵地又被突破,3个师全部受挫。刘畴西无奈之下,下令全军迅速撤出战斗。谭家桥一战,红10军虽然重创第一旅,但自身伤亡也很惨重,寻淮洲在转移途中因伤势过重牺牲,更是让全军士气低落。

方志敏曾预言谭家桥战斗是决定性的一战,胜则能在皖南站住脚跟,败则处境更加艰难。首战失利,面对国军各部的追击,以及到来的寒冬,物资匮乏的红10军团只能不断与敌军周旋,无力再战。当时方志敏和粟裕力主全军迅速突围,并率领800人的先头部队突围成功。但率主力殿后的刘畴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使得部队行动迟缓,最终在怀玉山陷入重围,10军团血战数场,伤亡殆尽。

方志敏为了策应主力部队,孤身返回,却因叛徒出卖被捕。刘畴西在战斗中右手负伤,也不幸被俘。面对死亡的威胁和金钱、名利的诱惑,国军中故友的劝降,这两位信仰坚定的革命家宁折不弯,毫不畏惧,从容就义。刘畴西曾对狱中的战友说“死是不可避免的,至于什么时候死,我不知道,因为生命已经握在最凶恶的敌人的掌心。”

在方志敏决定回去策应刘畴西之前,曾让粟裕率部先行撤离。这也许是自红7军团出征以来,到红10军团成立后,唯一正确的命令。这800人,成为了革命星星之火。他们在粟裕的带领下,从南方游击队,到新四军第二支队,再到华野主力4纵,孟良崮全歼王耀武引以为傲的74师,最后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复仇,淮海战役立下定鼎之功,也将红10军团的荣光继承了下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