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胡焕庸线”,却不知道它的1.0版!

(毛泽东《讲堂录》语)

|话剧《司马迁》剧照|

司马迁的“胡焕庸线”

撰文:萧璇子
审稿:胡老湿

中国人引领的地理大发现,是西汉武帝时期。

在那个时代,有两个伟大的先驱人物,一个是张骞、一个是司马迁。前者是拓荒者、实践者,他用脚步丈量大地,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大道;后者是记录者、研究者,他用文字描述大地,研究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地理状况。

司马迁,是历史上第一个对地理有系统研究的——地理学家。

|太史公彩绘画像|

他“发现”了屈原,你才会背《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对《史记》的经典评价,肯定了其史学、文学价值。实际上“司马迁不只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实际上也是一个杰出的地理学家。”(语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

|侯仁之先生(1911-2013)|

司马迁之前的年代,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然而,那时天下纷争,人们的地理认知多在中原地区,相关知识也只是散布在《山海经》《管子》以及诸子百家的论说之中。

真正将地理探索扩大到大江南北,并进行系统化研究的第一人就是司马迁。他在地理方面的主要成果贡献集中体现于《货殖列传》《平淮书》《河渠书》《天官书》《大宛》《匈奴》《南越》《东越》《朝鲜》之中,其他篇章也多有地理知识的运用。

为了撰写它,司马迁从20岁时就开始游历天下,53岁时才完成终稿。每一篇文字中的内容,几乎都基于自己所见、所闻而即形成的记载。今天我们吃粽子总是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屈原这个人在先秦文献中没有一个字的记载,是司马迁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并将其诗词录入。

过端午节放假,很多人说要感谢屈原,但归根结底,你最要感谢的还是司马迁。因为,没有《史记》给屈原列传,你压根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个人——先秦文献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屈原。司马迁到了楚地,通过扎实的采访和考证,发现了屈原的事迹。

这部代表作最早不叫《史记》,而是《太史公书》。相比后世二十三部官修正史,《史记》的地理色彩最为浓重。


今有“胡焕庸线”,古有“司马迁线”

地理研究,必然绕不开地理区划。如我们常说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这是曾经存在过的全国行政大区,这种区划最早来自军区,后来用于经济协作区。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以下简称《货殖列传》)就有了这样的区划意识:“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多楠、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出自《货殖列传》的这短短70多字,道出了全国各地的物产差异,同时将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北。

这里的山西、山东沿袭了战国至秦代的说法,是以崤山为界,将秦地和中原地区分别称为山西和山东,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山西省和山东省。江南,也不是后来人们说的狭义江南,而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

最特殊的是“龙门碣石北”,它是一个神奇的发现。

喜欢地理的朋友知道,我国有条神奇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突变线——线以东国土占43.71%,人口占了94.39%;线以西国土占56.29%,人口比例却只有5.61%。

今天距离此线提出已经有84年,两侧人口比例变动不大。这条线不仅一条人口、经济线,同时也大体划分了我国的农耕与游牧文化区。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前文已经提到这句话很重要——“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山东、山西、江南这三大区域,均以山川为自然分界,唯独“龙门、碣石北”不是。在这里,司马迁展现了一个优秀地理学家的眼光。龙门说的是今山西、陕西交界处南段,跨越黄河的龙门山;碣石,说的是位于今秦皇岛的碣石山。所谓龙门、碣石北,说的是两座山连线的以北地区。

龙门在黄土高原,碣石在华北平原东北部,二者之间还有燕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等山脉,并不是一条天然存在的线。那么,司马迁是依照什么标准将它提出来的呢?

答案是物产。

中华文明的历史,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冲突、交错、融合的历史。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写《史记》之时,汉朝通过北击匈奴获取了塞外大片土地,多民族融合统一的版图首次形成。广袤的疆域内,农业和牧业地区的格局形成了鲜明对照。司马迁通过对物产的考察,找到了二者的分界:因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的主要物产是马、牛、羊、旃裘、筋角,这些显然都是畜牧业产品。

按照“胡焕庸线”的命名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将“龙门-碣石”线称为“司马迁线”。那个时代的司马迁无法像我们一样拥有精准的地形图,却能从宏观上把握全国地理样貌,并且能够得出与今天地理学家接近的结论,不能不让人赞叹。


“大数据”和“地图炮”

地理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流行的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那个时代,没有谁比司马迁更了解各地风俗。

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个大区之下,司马迁进一步将其分为13个亚区:山西区又包括关中、巴蜀、陇西;山东区又包括三河、河北、齐鲁、梁宋;江南区又包括三楚、岭南。

讲述每个区域,司马迁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各区的特色物产,可以视为那个时代的“全国带货指南”。

比如,龙门—碣石北地区盛产马牛羊和皮革;巴蜀地区盛产姜、朱砂、石、铜、铁、竹木等;关中秦地种植业发达,出产五谷;河北中山地区手工艺发达,多出“美物”;河北燕地有海滨又有山区,出产鱼、盐,以及枣、栗;齐地(山东半岛)靠近海滨,盛产鱼盐;鲁地盛产桑麻;三楚之地(楚国故地)盛产稻米和淡水鱼。

除了写各地物产,他还一一文字总结了各地风俗,并指出了当地人的习性。

关中秦人:热衷农业生产,认为做坏事特别严重,遵纪守法,位于天子脚下,人擅长经商;

边陲的僰地(云贵高原)人:多出僮仆,也就是侍者和仆人;

三晋地区的人:崇尚强直、好胜,喜欢见义勇为,性格剽悍,不愿从事农商;

中山地区(石家庄)的人:性格暴躁,喜欢投机取巧,很多人擅长盗墓、造假,这里多出美男美女,在娱乐圈做歌舞艺人的很多;

燕地区(河北北部和北京)的人:迅捷凶悍,不爱思考问题;

齐国临淄一带:从容宽厚又足智多谋,爱发议论;

邹、鲁之地的人:喜好儒术,讲究礼仪,当地人小心谨慎;

梁宋(开封、商丘一带)地区的人:宽厚庄重,君子很多,喜好农事;

西楚地区的人:民俗慓悍轻捷,人容易发怒,不爱存钱;

东楚地区人:多经商,诚信指数比较高;

南楚地区人:擅长演说辩论,不太守信用。

如果生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司马迁的言论一定会被视为“地图炮”。但是,跟键盘侠不同的是,司马迁的总结是基于自己的长期调查,并非信口开河。因为,司马迁是一个特别重视“大数据”的人。

从他的记载看,他对各个区域的信息统计了然于胸:“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像这样用数字说话的记述,几乎在《史记》的每一篇章都有出现。


司马氏富豪榜和“一线经济城市榜”

在“大数据”支撑下,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还做出了两件前无古人的事:发布了历史上首个富豪榜、总结了第一个“一线城市榜”。

这两个排行榜是对“货殖”主题的解释。货,贸易、交易;殖,繁殖、滋生。所谓“货殖”就是,从事商品交易和资本增值的活动,泛指经济活动。显然,《货殖列传》是一篇记述司马迁时代及其以前从事经济活动的传记。

|司马迁画像,清《晚笑堂画传》|

前文所说的四大区域、“司马迁线”都是背景和舞台,接下来的登场的是主角——商人。秦汉以来的主旋律是“重农抑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司马迁与后来其他史家不同,他专门为经济人物立传,这在所有正史中是独一份。

富豪榜第一部分,他首先评选了西汉时的商业巨鳄,分别是四川的卓氏家族、河南南阳的孔氏家族、山东西部的邴氏家族、山东东部的刀氏家族、河南洛阳的师氏、关中一带的任氏家族、都城长安无盐氏。

这些名字的出场顺序,大致就是司马迁给出的名次,文中详细提到了他们的入选理由,如卓氏经营铁矿“运筹策,倾滇蜀之民”,意思是那些铸造的铁锭,可以压倒四川云南的所有居民,真可谓富可敌国。这个家族铁矿企业“富至僮千人”,有上千个员工。

南阳孔氏财富有“数千金”;邴氏经营盐铁“富至巨万”;刀氏经营渔盐“起富数千万”;师氏身家“七千万”;任氏以农业投资为主,昌盛好几代;无盐氏趁七国叛乱贩卖军需、放高利贷,成为关中首富。

除了写与他同时代的富豪,司马迁还回顾了汉代之前的著名富豪,有七个人上榜:越地下海的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孔子门徒子赣,“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洛阳人白圭;鲁国人猗顿;邯郸人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其中,巴寡妇清是一名女富豪。

司马迁为何要为商人立传?他在《太史公自序》中道出了写作动机:“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意思是,只要不妨碍国家政体,不坑害百姓,通过各种渠道经商致富,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在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下,司马迁能有这样的主张,十分可贵——纵观两千多年的史书,也只有司马迁这一例。这种做法,跟今天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异曲同工。

工商业与城市繁荣相辅相成。司马迁不仅给人立传,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公布了一份“全国一线城市名单”,这就是《货殖列传》里提到的“九大都会”。

司马迁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关照经济型城市的发展,特意对当时全国的重要经济中心或较大的商业城市进行了盘点:全篇提到的与经济活动有关城市有27个,其中,司马迁又从其中选出9个,专门被冠以“都会”称谓。

都会,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大城市、大都市或中心城市。这份“太史公一线商业城市榜”包括:邯郸、蓟(今北京)、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陶(今菏泽市定陶区)、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吴(今苏州市)、寿春(今安徽寿县)、番禺(今广州)、宛(今河南南阳)。

|寿春古城俯瞰|
商丘睢阳古城俯瞰|

按照司马迁的愿望,这种“评选”以后希望后人能够继续下去的。可惜的是,再没有史学家具有这种眼光和才华。直到2000多年后,市场经济时代,一线城市评选、种种富豪榜才重新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起来。


为什么是司马迁?

两千年前司马迁的研究成果,放在今天也熠熠生辉:他首次划分全国经济大区、明确提出农牧分界线、描绘区域文化地图、发布富豪排行榜、评选城市排行榜。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司马迁?他为何能够一个人完成这么多成果?

|汉武帝与司马迁,图源:电视剧《汉武大帝》|

首先是时代因素。


司马迁成年时期,大致贯穿了汉武帝在位时期。广袤的疆域促成了区域经济、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为司马迁的发现提供了完整的样本。这样的研究在任何一个小国和纷争年代,是无法完成的。

然后是家世传统。

按照司马迁的自述,他的家族从周朝就开始做史官。《史记》的计划始于司马谈,成于司马迁。前者为了搜集文献,倾尽一生心血。公元前110年,父亲抑郁而死,将著述一部伟大史书的夙愿留给了儿子司马迁。

最重要的因素,司马迁的旅行经历。

根据史料记载,司马迁至少有五次大的旅行考察。

第一次是自费旅行,20岁左右的司马迁在父亲的支持下走访名山大川;

第二次是34岁时随汉武帝出巡西北地区,最远走到了今甘肃平凉的崆峒山;

第三次是公费出差,大约35岁的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最远到达了昆明;

第四次是37随时随汉武帝出巡,视察今山东、河南交界处的黄河,最远到达了山东半岛;

第五次是依然是随汉武帝出巡,53岁的司马迁随汉武帝向东巡视泰山,向西视察雍地。根据张大可先生《司马迁评传》一书中绘制的地图,司马迁的足迹没有到达今天的东北、内蒙古、新疆、两广、福建,其他各省几乎都有涉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做到了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提起古代旅行家,很多人都知道明代徐霞客。其实,历史上第一位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旅行家应该是司马迁。

(0)

相关推荐

  • 朗诵史学家司马迁之作《屈原列传》,屈原独清独醒而不被楚所容。

    朗诵史学家司马迁之作《屈原列传》,屈原独清独醒而不被楚所容。

  • 中国古代经济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学类进行过研究,代表作有<古今图书集成>.<货殖列传>.<平准书>.<食货志>.<盐铁论>等. ...

  • 汉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2

    汉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2

  • 关于人性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说的明明白...

    关于人性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说的明明白白: 1,贪财好色,这是物质层面,人莫不如此,很多人想的是一夜暴富,也有很多人想的是天天换女友或者男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身条件不 ...

  • 【名句集锦】【两汉】司马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得不 ...

  • 司马迁为何要虚构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

  • 胡成贤 | 墨点夕阳再生辉(上)

    墨点夕阳再生辉 文/胡成贤 人生中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而柳喑花明,满园春色,繁花似锦.几度辉煌几度秋凉的人生编织成人生历程的交响曲,转眼已到暮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

  • 班固当年批屈原

    说两句屈原. 自晚清以来,史学界对于"屈原是否真有其人",一直论说不休.其中最核心的质疑论据,是现存的先秦诸子著作中,皆找不到与屈原相关的记载.今人所知屈原行迹,全部来自司马迁&l ...

  • 关于人性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说的明明白白:

    2021-06-13 15:06·济南市商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关于人性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说的明明白白: 1,贪财好色,这是物质层面,人莫不如此,很多 ...

  • 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把司马迁的<史记>评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受到文人墨客的普遍认同.这"史家之绝唱"是千古公赞,而"无韵之离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