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58:工作干得好,不如工作讲得好

材料:

(太长了,直接白话走起)

白话:

文帝越来越明习国家政事。朝会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

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专门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员。”文帝问:“由谁主管?”陈平回答:“陛下如果要了解诉讼刑案,应该责问廷尉;如果要了解钱谷收支,应该责问治粟内史。”

文帝说:“假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么您是负责什么事情的呢?”陈平谢罪说:“陛下由于不知道我的平庸低能,任命我为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理通阴阳,顺应四季变化;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发挥其专长的职务。”文帝这才赞好。

右丞相周勃极为惭愧,退朝之后责备陈平说:“就是您平素不教我如何回答!”陈平笑着说:“您身为宰相,却不知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吗?况且,如果陛下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您能勉强回答吗?”由此,绛侯周勃自知能力比陈平差得很远。

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劝周勃说:“您诛灭吕氏,扶立代王为帝,威名震动天下。现在您接受朝廷厚赏,担任职位尊崇的右相,时间一长,将要大祸临头了。”周勃也为自己担忧,就自称有病,请求辞去丞相职务,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秋季,八月二十日,文帝罢免了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陈平一人担任丞相。

这段故事讲的是:文帝和周勃在一次朝会上的对话,火药味比较浓,可以看成二人的一次正面交锋。

在这次交锋前面,其实还有一句话,意味深长:

帝既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乃修代来功,封宋昌为壮武侯。

文帝即位后,先对天下普施恩惠,远近的诸侯和四夷部族与朝廷的关系都很融洽;然后,文帝才表彰和赏赐跟随他从代国来京的旧部功臣,封立宋昌为壮武侯。

汉文帝做事有种慢工出细活的感觉,不着急,先做好充分准备,要拿成果也是,一步一步有节奏地出手。

他是公元前180年闰九月正式登基称帝,但,一直到公元前179年4月,才封赏代国来的班底。中间隔了8个月,期间他一直在收拢权力,稳固地位。

他既然会下决断,封赏旧部,说明他觉得位子基本坐稳了,封赏是常规操作,也是给潜在的骑墙派提个醒:赶紧站队。

自身实力巩固好之后,文帝开始对付功臣集团的大佬周勃。此时的周勃,已经被文帝从掌兵的太尉,撸成了文职右丞相。

之前的文章讲过,周勃原本是吹丧乐的,没什么文化,后来追随高祖当兵打仗,依仗军功才有了今天。这样重武少文的人,文帝让他做文职工作,就是要架空他。(点击复习:《资治通鉴》56:大众的情绪,是空降领导驾驭实力派下属的利剑

但,光是把他架空,文帝还是不放心,最终还是要把他废掉,彻底消灭隐患,总揽大权。

于是,有了材料中说的君臣奏对。

讲句实话,周勃什么样的出身,什么样的专长和短处,刘恒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出身市井,起自军营的人,专长是带兵打仗,短处是政务处理和人际沟通,当初迎立刘恒时的“请间言”,被宋昌一句“王者无私”就给简单打发了,说明周勃难以应付突发情况。

那时的周勃军权在握由是如此,更不用说现在。

所以,天天都有的朝会,文帝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地位稳固之后,突然当着众大臣的面,向周勃提两个具体的政务问题,其实就是盯着周勃的短处,找他的茬,让他下不来台。

目的很简单:把周勃的执政能力拉出来示众,告诉大家这人不行,顺便暗示其他人,右丞相之位可能要换人。

而且,文帝贼就贼在问完周勃后,转头就问了低他一级的陈平。这真的是给周勃难堪啊,关键是陈平回答得滴水不漏:具体事务有专人负责,我这个丞相就是打辅助的。

看上去他把问题回答了,其实啥实质都没说,典型的避重就轻,万金油回答。既让文帝满意了,又不至于让周勃失光面子,职场泥鳅说的就是他。

君臣三人这么一番你来我往,其他大臣看在眼里肯定都明白,到底谁才是朝廷老大。周勃的处境更加孤立、危险。

退朝之后,周勃还责怪陈平,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回答。问出这样的问题,周勃是老实人实锤。

陈平的回答仍旧圆滑:“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反问了两个问题,把周勃整没话了。所以,下次要是不想做无意义的辩论纠缠,可以学一学陈平把问题抛回去试试

周勃意识到自己的执政能力不如陈平之后,过了没多久,来了个人劝他引退。我怀疑这人是文帝安排的。这一点从周勃请辞时,文帝想都没想都答应,连好听话都懒得说,就能看出来。

甚至有可能之前陈平的奏对,也是文帝和他提前通了气的,目的除了暗示其他大臣外,更是暗示周勃:辞职吧,差不多得了。哪知道周勃这人太老实,脑筋太直,看不透弯弯绕绕的。

不过,结合周勃善终的结局来看,他这么有实力的人老实是件好事,也正是他的老实,救了他一命。(周勃最终在封国去世)

回头看文帝问周勃问题时,周勃的反应:勃谢不知……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

吓得汗流浃背。这反应是真性情,毫无掩饰。

假如说文帝的问题,周勃回答得很好,哪怕是装得跟陈平一样,嘴遁凌厉,那周勃很可能不得善终。

原因很简单,周勃对具体政务问题能对答如流,在文帝看来,至少说明他已经熟悉了这个文职工作,对下属人员和事务的把控基本到位了,说明他在右丞相岗位上基本站稳了脚跟,获得了部分文官的认可。

这在文帝眼里将会是不可想象的危险情况。

因为周勃在军队体系中已经是最强的存在了,虽说他被削了军权,但他的威望还在,军队的人心还在。这样的人,如果再如当年诛吕时一样,“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文帝岂不危险。虽说周勃可能没这个动机,但他有这个实力。

有实力,文帝就会忌惮。

在此基础上,周勃要是搞文职,还搞得八面玲珑、风生水起,这就说明他军政两边的资源都有了,进一步独揽军政大权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的人,文帝绝对不会让他好好活着,不然活不好的就是文帝自己。

因为这样的人属于军政人际全能型选手,没有弱点了,文帝无从制衡他。所以说,只要周勃回答得很好,不管是真的还是装的,他的结局一定不好。因为,这足以激发文帝作为君王的猜忌本能,会让文帝对周勃产生更大的恐惧,从而采取肉体消灭。

反观另一位大佬陈平,一路走来,啥事没有。为什么?因为他就是一个搞搞谋略的文臣,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拥趸,不存在武力夺权的实力,所以每一任掌权者都对他很放心。

他是一个对于皇帝来说,有弱点的人,皇帝利用他的同时,还有办法制衡他。(不排除他故意这样)

所以,说到底正是因为周勃为人老实,所有的临场反应,都是最真实的反应,让文帝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底牌,捏准了他的弱点,文帝才不至于痛下杀手,只把他控制住就行。

我们综合起来看,那些有实力的,办事能力强的人,待遇几乎都不怎么好,反而是那些动手能力弱,专职出谋划策的人,好吃好喝、顺风顺水。

比如汉初的功臣,正经干实事的萧何,临老了被刘邦摆了一道,蹲了趟大牢。而张良、陈平,谋士善终,连牢饭都没吃过。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前者有硬实力,对皇帝构成威胁,引起了皇帝猜忌、恐惧;而后者只有软实力,没有威胁。萧何最终吃了苦头,没有死于非命,也是因为他有弱点:军事上没有影响力。

周勃也是一样,实力摆在那里,不能怪文帝心狠,拿他开刀,但他最终能死在封国,而不是死在文帝手里,也是因为他的影响力只限于军队,没有触及到文官系统,他的这个弱点,再加上他表里如一的老实性格,让他捡回一条命。

干实事起家的功臣们,总免不了被皇帝猜忌,如果不懂得适当暴露自己的弱点,容易被打压。而那些动嘴皮子的谋士,一帆风顺,就是因为他们自带弱点,皇帝不怕。

工作干得好,不如工作讲得好,一个原因就是两类人弱点不同,对上司造成的压力不同。所以,想要混得好,不仅要提高讲得好的能力,也可以适当隐藏实力的锋芒,暴露弱点,削弱上司猜忌和打压。前护军中尉陈平,就是这么干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