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科研】济南大学原长洲教授课题组:原位表征揭示纳米Bi@N掺杂碳纳米笼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的进展
导语
原长洲教授简介
原长洲教授,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济南市C类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获得者。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6 ‒ 2020)和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6 ‒ 2019)榜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各一项。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已在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Mater. Today、Mater. Horiz.、J. Mater. Chem. A、Small和Green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相关企业完成中试、检测及示范应用。个人H-index为52。
研究方向:多年来一直聚焦电化学储能领域前瞻性课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秉承“料要成材,材可成器,器之有用”的研究理念,致力于先进电化学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锂/钠/钾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和铅碳超级电池)关键材料精准合成、结构-组分/功能调控、内在储电机制,及器件设计、构建与优化关键技术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
前沿科研成果
原位表征揭示纳米Bi@氮掺杂碳纳米笼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的进展
近期,原长洲教授课题组通过表界面调控、晶体结构优化等策略在锂离子电池(LIBs)正、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构筑中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Small Methods 2020, 4, 2000630; Small 2020, 16, 2001526; 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802847; Mater. Horiz. 2019, 6, 871; J. Mater. Chem. A 2019, 7, 24788; J. Mater. Chem. A 2019, 7, 18109; J. Mater. Chem. A 2019, 7, 3264; Nanoscale 2019, 11, 16755)。且以此为研究基础,通过原位转化及多维度纳米材料自组装策略实现了多种高性能钠、钾离子电池(SIBs,PIBs)用正负极的制备(Adv. Energy Mater. 2021, DOI: 10.1002/aenm.202003429;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473–2482; 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803052; J. Mater. Chem. A, 2019, 7, 11915; J. Mater. Chem. A 2019, 7, 4353; Small 2019, 15, 1903259)。
通过电极的结构/组分优化和表面/界面设计来构建高性能铋基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作者报道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策略,以合金化负极铋为研究对象,合成了一种新型铋基金属有机框架(Bi-MOF)作为前驱体,进而通过可控热解将Bi纳米颗粒镶嵌在带有空隙的氮掺杂碳纳米笼三维多孔碳骨架中(图1),即Bi@N-doped Carbon Nanocages(Bi@N-CNCs),并将其用于钾离子电池。
图1. Bi@N-CNCs形貌及结构表征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通过原位TEM实时对比观察了550/700/850-Bi@N-CNCs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图2),发现了样品850-Bi@N-CNCs 的N-CNCs内部空隙和韧性壳层可有效缓解Bi在合金化时产生的体积膨胀。充放电过程中,在N-CNCs表面形成稳定的薄SEI膜,同时碳网络和纳米铋间电子传输流畅,所以反复充放电后其结构仍保持完好。而550/700-Bi@N-CNCs在充放电后均发生严重的铋颗粒破碎或团聚,且SEI膜发生反复断裂与重构,导致其循环性能较差。
图2. Bi@N-CNCs电极原位TEM表征及充放电过程结构变化示意图。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通过原位/非原位SAED和原位XRD技术(图3)对850-Bi@N-CNCs的首次放电过程进行实时表征,发现该过程中存在独特的Bi-KBi2-K3Bi两步合金化转变,有区别于之前报道的传统三步或一步合金化过程。此差异可能归因于其特定微观结构,即纳米级铋颗粒(<20 nm)分布在碳纳米笼三维多孔碳骨架中,这对活性双组分的表面/界面和相变有着巨大影响,也验证了铋负极钾化过程主要受动力学控制,而非热力学控制。
图3. Bi@N-CNCs电极原位SAED及原位XRD分析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总结:作者将精准退火优化后的850-Bi@N-CNCs电极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具有较高可逆容量和优异长循环稳定性,在5.0 A g‒1大电流密度条件下循环充放电超过1200次循环后,其比容量仍可以达到224 mAh g‒1(单次循环容量衰减≈0.004%),这主要受益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组成优势。此外,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原位表征,深入探究并揭示了其电化学储钾机理。更重要的是,该项研究中电极材料结构/组分设计和精准合成策略,及对铋基负极储电机制的理解,对制备高性能二次电池合金化负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工作以“Unveil Intrinsic Potassium Storage Behaviors of Hierarchical Nano Bi@N-Doped Carbon Nanocages Framework via In Situ Characterizations”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016082)上,济南大学原长洲教授和厦门大学王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