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寻找乡愁:贵港作家老街采风行
老街有老故事,老街埋藏着深深的乡愁。老街是儿时的记忆,老街是浓浓的乡情,老街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旋律,老街是永远不灭的精神家园……
10月21日上午,秋高气爽,贵港市作家协会采风团一行近30人开展“寻找乡愁”贵城老街行活动。文友们从人民东路西江大桥底出发,沿着老街一路步行,了解贵港历史,探寻贵港文化密码,至东湖公园结束行程。本次采风特邀贵港本土“街胆画家”李志宇讲解。腾讯贵港站、贵港日报社记者随团采风。
紫桐巷、米机巷、五甲巷,一条条巷子,仿佛时光隧道;粤东会馆商铺、龙口码头、大南门,一处处老街景点,引发思古之幽情;神父、修女、烧猪十二,一个个人物故事,恍若历史重现。文友们通过老街之行,对贵港的历史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贵港未来发展满怀憧憬,充满信心。
在大南门合影。本次采风团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徐强、潘大林、李志宇、宋显仁、王锲扬、廖国宁、梁晓冬、杨旭乐、梁勇、冯晓、谢珊梅、黄伟宁、周煜凤、韦捷、刘玉凤、廖俊强、吕宁丽、吴洁容、颜静军、李同丰、杨小琴、黄钰雄、黄梦灵、韦建干、李品贞、黄铃锋、韦宁清。(摄影/梁晓冬、吴洁容、吕宁丽、李志宇)
本次活动特邀讲解员李志宇。李志宇是贵港本土“街胆画家”,目前致力于贵港老街系列国画创作,已完成作品一百多幅。
老街上曾经的老房子(原贵县印刷厂旧址),现已拆除,只剩下画面。随着堤路园项目的推进,老街将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充满现代气息的街景。
聆听老街故事。
走访五甲巷潘姓大户人家。
和潘姓老人拉家常。
大地巷。
脚踩着荒地,聆听着老街的变迁,使人百感交集。
留下老街影像。
郁江边的防洪设施。
走在防洪堤上。
绿树掩映中的神父楼。这是天主教堂的附属建筑,据称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为二进三开间,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四坡顶,小青瓦。上下两层均设前走廊,廊前檐墙旋砌大小不一跨空拱门7个,门上端作复式弧形门楣,下为花式檐栅。部分檐墙和檐柱浮雕花卉及几何纹装饰图案。该楼具有西方建筑风格,为了解和研究贵港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提供了实证。
为神父楼留影。
在神父楼拍个照。
在西门桥旧址。据光绪版城厢图所示,西门是贵县城内五门之中惟一设有瓮城的城门,瓮城即月城,是在城外所筑的半圆形的小城,作掩护城门、加强防御之用。而月城之外还有西门桥连接。这是三重防御设计:西门桥横跨一排水渠,类似护城河的味道,过桥后还要过半圆形的瓮城,最后才到西门入城。(文/杨旭乐)
西门桥巷。
在小巷中漫步,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据说这里曾是“烧猪十二”卖烧猪肉的地方。
参观大南门。唐代元和年间,贵州刺史谢鹏“因感南江地势低洼,苦于水患,乃迁州城于江北”,因南岸旧城内涝,谢鹏迁州治于北岸江滨(今大南门一带)垒土筑城。到元代时,土城改为石砌,设五门,明清沿袭。与州治衙门正对面的大南门,是贵港老城内陆势制高点。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宁海关五处分关之一的贵县关开张,近代贵港从此正式开埠通商。及至民初,随着西江沿岸城市相继对外开放,沿江城镇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封闭的城墙成了城市扩张的桎梏。民国十年(1921年),贵县地方人士倡议拆用城砖以供建筑。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贵县掀起全面拆墙建街浪潮,五门之间的城墙全部拆除,先后辟建东门街等十一条大马路,至贵县解放前,仅留下大南门城楼。
大南门是贵港千百年来城垣历史仅存的载体,它承载的是被那历史长河岁月所遗忘、尘封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城池记忆。(文/杨旭乐)
县东街上的天主堂。中法战争后,法国将云南、广西及广州湾地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修建天主堂的浪潮更是一浪甚过一浪。而在贵县,最先是在县城租民房作为传教据点,在万寿街建天主堂,而后又在民国十年新建天主教堂。万寿街即今县东街,天主堂修建在贵县城隍庙(现址为人民电影院)正对面,可谓寓义深刻:西方耶稣上帝与东方传统城池守护神之间面对面的竞力。(文/杨旭乐)
大东码头街景。大东码头历史悠久。贵县自古就是繁忙的商埠,从南宁、梧州及广东等地开来的船常泊满在大东码头。1833年,广东商人筹资建立了贵县第一座粤东会馆,地址就在大东码头旁。清朝至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90年代,大东码头周边一直是贵县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段,县衙、码头、商铺、影院、食肆林立。
周记肉丸,贵港老街传统小吃,是很多人的美食记忆。
老街上摆卖的腊味,让人口水哗啦啦地流。
大井头巷。
祭社,即祭土地之神,祈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图为上柳社。
人到东湖边。
文友交谈。
作家潘大林。
作家吕小春秋(吕宁丽)。
作家吴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