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胡跃宁/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
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
胡跃宁(四川攀枝花)
写下《种子》这篇文章之后,我也联想到了人。
人是什么?是沧海水一滴?是大山里草一根?是松林间树一棵?是千万朵花里的那一朵?是,亦不是。
人是生灵,也是一粒“种子”。
既为种子,就要落地,落地的种子,总会蓬勃、生机、自然地生长。
然而,生活中有的人总视“种子”为“奇”种,“异”种,不是种在阳光雨露下,成长于风中雨中,经苦难、挫折的历练。而是将“种子”置于室内,种于“花盆”中,倍加呵护,倍加溺爱,不是水浇多了,就是肥施重了,怕风,怕雨却急切地盼望生长的“种子”成材,出名。温室、花盆里的“种子”却永远也长不成一棵树,更就谈不上参天了。
我们都深知一切物种都需尊重其自有的生长法则,遵循自然的光,雨露等条件与规律,成长也就向上。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心甘情愿”地不去践行,一厢情愿的“助”苗成长。
看来,种子不在于撒在何处,而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生长。
一个孩子,就是父母种下的一粒“种子”,降临人世间,就成一棵苗,有天然的空气条件,和煦的阳光,充沛的水分。父母只要加以引导,“打叶,修枝”小苗都会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然而,我们有的父母就是喜好“拔苗助长”,臆想的给“种子”编织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梦境。于是恨不能帮“种子”穿衣穿鞋,恨不能帮“种子”身背代步,恨不能帮“种子”吃饭做作业,还要额外的多浇一点“水”,多施一点“肥”,上各类补习,培训班,找名师指导,指点。
一边唉声叹气叫心累,一边又在“多方”打探寻信息;一边想释放心中烦恼,一边又在添堵加乱。为的都是怕“种子”输在起跑线,天天加码,日日施压,到头来事与愿违,母子结怨,“种子”受伤害,父母也受伤害。
看看“种子”沉甸甸的书包;看看“种子”堆积如山的书籍作业本;看看为 “种子”周末那张“业余”课程表;看看“种子”架起的眼睛。“种子”该怎样成长?没有“自由、快乐”的空间,没有天真浪漫的童年。自己都迷茫、困惑的“种子”,怎能成材,开花。这样的“种子”结出了自私、任性、胆小、狭隘的果。
每一个成为“参天大树,鲜花盛开”的“种子”,一定都有和煦阳光的照耀,快乐的时光,开心的童年。他们的快乐或来源于篮板下,或绿荫场;或一首快乐的歌,或一次难忘的旅行。见多识广,思维自然开。
离开父母身边的“种子”怎么一下就长大了呢;远飞的“种子”怎么一下就成熟了呢;离别父母的“种子”怎么一下就懂事了呢。当我们感知、意识、醒悟到这些的时候,说明可爱的“种子”找到了适应自己生长、发芽、成长的土壤,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环境,心胸开朗了,海阔天空,风里雨里,树苗能不成长成材吗?
明白了这些,意味着我们学会了放手。
学会放手,就学会懂得真正呵护“种子”长成的树,自然就会收获一颗快乐的心!
胡月宁,攀枝花市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