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溜油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华县东赵榨油时看到的一幕

邮箱:3125136050@qq.com


榨  油 
作者 杨国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粮棉油分配顺序是,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首先完成国家任务,再根据需要给集体留够必要的粮、油储存,为后来的农田基建、修堤坝、建水库做好准备。最后再给社员个人进行分配。
在完成了国家、集体皮棉、油脂任务后。生产队要派社员将棉籽加工压油,把压好的食油担回家,分配给大家。每年每人能分到四、五斤油就算很不错了。压油的任务是每年大家都很乐意干的工作,因为油压好后,负责压油、担油的人员可以饱吃一顿油炸馍。那可是饥饿年代人们最幸福的事。
华州农村榨油 刘文涛摄
记得有一年,我们老官台村生产队长把压油的任务交给我们四五人去完成。榨油的地点在东赵公社闫崖大队。
那时榨油的工序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要将棉籽在大铁锅中炒熟,再将炒熟的籽棉上锅蒸,蒸好的棉籽捆成捆最后上榨油机,进行压榨。那时没有电,也没有电动机,主要靠人工用力将粗壮的油杆使劲往下压,压到一定的程度就将油杆固定住。让压出的油慢慢流入埋在地下的大瓮中。
生产队下工后,压油工人都回了家,把我们几个锁在油房中,一则让我们负责看好油房的设备,二则也为了我们棉籽及压好油料的安全。因为当年压油是手工操作,比较慢,也比较费时,压一次油,最少也得一个星期时间。那几天里,我发现有个同伴,每当下工后,就不见了他的身影。有一次,我发现他闪进了油房,我就悄悄跟了过去。一看,傻眼了。原来他正拿着铁勺从瓮中舀油喝。在那个穷苦的年代,每人一年才能分二三斤油。人们身上就缺油水,他的举动也不奇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料,两天后,他不停地往厕所跑,因生油喝的太多,肠胃受不了,喝溜油了,不停的拉稀。
华州农村榨油 刘文涛摄
事后几十年过去了,这件事还清楚地在我的记忆中。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追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