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典锋:反季就是回忆,也是憧憬—— 简评《作品》2018年第八期陈仓的中篇小说《反季生长》
作者|陈典锋
装在一个车厢里的社会,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象。
这是我至少五次阅读了陈仓老师刊发在《作品》2018年第八期首篇的中篇小说《反季生长》的总体感觉。
《作品》杂志社首创聘任特约评刊员并坚持每月评刊一次的线上交流活动制度,并不定期召开线下评刊(今年的8月份已经在广州省作协院内的《作品》编辑部举行了约50余人的线下评刊活动),开国内纯文学刊物之先河,在文艺和文化、文媒圈引起巨大的轰动和效应,刊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加。
2018年9月15日《作品》杂志社召开了230余名特约评刊员参加的专门针对陈仓老师的小说《反季生长》的线上交流评论,15名评刊员被推选出来现场语音发言评刊,《作品》副总编、著名作家王十月,著名作家、编辑周朝军,编辑梁红、李京春,陈仓老师等全程参加线上研讨,本文是我这次评刊的部分发言内容。
在一台自繁华的上海 “东方明珠”附近缓慢奔赴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拥挤客车上,作者通过不断反思对两个十八年前那一株香气氤氲的樱桃树下“小苹果”的不变情愫,归家后听姐姐说这只“小苹果”已经“混”的比自己还好后,一颗悬挂多年的心终于安全落地。自己由从爱吃樱桃的牵挂,也更新为爱吃苹果了。自此,任何一个再和自己偶遇的少女可能都是“小苹果”了。
不是由农村开往城市的客车,也不是从现在一直奔向未来,而是不断地回味过去的怅惘,这可谓是“反季生长”的缘由吧。
通过差点给自己“人工呼吸”甚或更亲密接触的偶遇的一个现代“小苹果”,穿过客车暂停服务区这一个巧妙的时空间隙,在更多商洛乡党乃至邻县老乡的语言、动作、活动的陪衬下,二人絮絮叨叨的语言交流中,一个完整的故事托盘而出。从悲伤开始,从忧伤过渡,结束于栖惶。
从在车上三言两语便能在树荫下窸窸窣窣“办事”的“棍子山药”和“大白菜”,联想到自己“偶尔”结婚又“倏忽”离婚的妻子,再到和自己忽而很近忽而很远的“小苹果”,这个欲望充斥的社会,更反衬出以前那段恋情的美好,所以令当事者陈元念念不忘。
▲陕西丹凤籍著名作家陈仓
既是回忆,更是对现在乃至未来的担心,似乎是在“憧憬”能回到那些年前的纯真和美好,所以起名“反季生长”。
反复运用对这段不忍重提往事的回望,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奔跑;细节描写传神到位;语言精练准确,风格独特,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本小说的三个突出特点。为延续小说的内容而罗列大量的对话,是否可以调整为当事者陈元的个人回忆?且处处有意吸引读者接近“痛心”往事的叙述手段,似有些不够符合现实真实生活的原型,这是我认为本小说的两个小小瑕疵。
地域的接近,使感情更浓烈。同为丹凤老乡,陈仓不但是我敬重的作家之一,更是我的一位老师,也是朋友、微友。小说中写到的西峡、商南,试马,都离我们很近、很熟悉。尤其是武关,那便是我的出生地了。他经常在上海,每次回来我们都要聚一次。
陈仓从我们商洛的“诗八家”立名,毅然去职,赴上海。经几十年打拼,现已嗤名文坛: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普陀区作协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特约作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多年前推出8本进城系列小说集。
今年8月17日,其共计100多万字四本书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首发式。包括40万字的长篇小说《后土寺》、20万字的长篇非虚构《预言家》、4000行的长诗《醒神》、28万字的扎根系列《地下三尺》,以四种文学形式再造一个灵魂与肉体彼此融合的新故乡。评论家阎晶明,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王伟、诗人赵丽宏,华文女作家戴小华等出席了首发式。
四位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张炜、刘醒龙、金宇澄,均认为陈仓新作出手不凡。
愿乡为党陈仓越走越远,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陈典锋,男,陕西丹凤县人,国际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作品》评刊员,《中华文学》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报刊,偶有获奖。出版有诗集《因为美丽》《鸟鸣》。联系电话:15129901990(同微信)。
温馨提示
1、【嘉年华时光】每天只编发一篇,每周末休刊,重大节假日除外。
2、投稿时若配有插图,请作者选用横向构图照片且备注文字说明后,打包发送邮箱。
3、凡投稿【嘉年华时光】的稿件,若三周内未编发,请另投他处。
4、唯一收稿邮箱:408440374@qq.com
5、稿费每周发放一次,微信红包发给作者本人。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