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栏No.100】聂光玲:陪读第26首《所见》村庄牧童骑黄牛悠闲游的天真快乐图景
坚持陪读第26首诗。今天学习袁枚的《所见》。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全诗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林中牧童骑牛悠闲的天真快乐形象,诗罢诗,眼前似乎就出现了一幅乡村孩童景中游的图景,画面感极强,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正欢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野外的林荫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
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在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中午吃罢午饭快一点钟了,依旧我收拾碗碗,女儿抄诗,我建议她,这首《所见》画面感极强,希望她不要简单地只把诗歌抄写在小黑板上,干脆再用白板笔画出简笔画,旁边题诗,顺便锻炼一下。她说难度大,且时间匆匆,最后就草草地呈现了这样一个结果,看见我拿手机准备拍下来留存,孩子说,画的不好看,别让大家笑话,我说没事,我只是帮忙留着记录。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后续,小牧童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捕蝉,捕到了没有,诗人没写,留给小读者很远的意境,自己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大家也可以试着写试着画哟。
诗中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
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完美的,也许这正是诗人及无数平凡人无法解决的主观和客观户间的矛盾吧!
1.【亲子专栏No.099】聂光玲:陪读第25首《苔》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在一夜之间火了!
2.【亲子专栏No.098】聂光玲:陪读第24首《池上》讲给你一个小娃娃偷采白莲的故事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