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狐裘蒙茸猎城下
上次未来得及介绍高适,今天略介绍下。
高适,字达夫,是盛唐著名的诗人,年轻时聪明且狂,狂到不愿意考试当官,只想凭自个才能就直取公卿(同时代李白就是这样的想法),到长安,再到边关,再到各地游览,没有当成官,却也了解很多实际情况,让他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后来参加考试,中第,在河南封丘当个县尉,后来跑到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当个文书。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在潼关无奈战败(朝廷乱指挥,想速胜,派宦官催战),高适跑去见玄宗,详细陈说战败的原因,便升了官,不久当了节度使。其间曾带兵灭了站错队的李白所在的永王李璘部队。《旧唐书》上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他的诗留存到现在的只有二百多首,大致分三部分:一是写早年坎坷的,抒发个人的怀才不遇;二是写人民疾苦的,将当官与游览所见的百姓苦难都写在诗中;三是边塞,数量虽占其现存诗歌的十分之一,只二十多首,却被称为边塞诗人,主要是因为他站位高,不是以一个诗人或戍卒口气写,而是从政治军事方面去分析,既写爱国,又写政治问题;既关注国家安全,又关注少数民族生活。他眼里的边塞守战,不是为战胜少数民族、丑化少数民族,而是为着让中原人民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今天抄这首诗就是对少数民族的赞美。
营州歌
作者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同餍,饱。这里是饱经、习惯之意。
蒙茸,蓬松的样子。白居易《紫藤》:“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刘叉《冰柱》:“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
虏酒,北方少数民族酿的酒。黄滔《送友人游边》:“虏酒不能浓,纵倾愁亦重。”戚继光《盘山绝顶》:“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试翻译如下
营州的少年习惯在草原上生活,穿着蓬松的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的酒喝上千杯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奔跑。
赏析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高适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他不是穷兵黩武式地对少数民族仇视,而是希望边境的安宁与人民的安居。
这首诗不是律绝,而是押仄声的古绝。仄声音重,更能体现出力量来。如果是入声的话,又重又短促,更能表现激越的情感,故宋词中音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念奴娇”等字牌都用入声韵。
来看这首诗,开头一句总括说一下少数民族的习性,喜欢奔腾于原野,第二句虽说是总体描写,却写出具体的形象来,并且是用了“翻叠”的手法。所谓“翻叠”,就是将表面上相反相对的意思连到一块,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狐裘蒙茸”是说胡儿们都是穿着毛茸茸的狐裘,这给人一种可爱的娇气的形象,而下面三字“猎城下”却是一种剽悍的印象,两种相对立意思统一到胡儿身上,就刻画出胡儿既稚嫩又雄健的形象来。接着又在这粗略的勾画上细说两个细节,喝酒千钟不醉,十岁就能参马,更把胡儿雄健的形象描写得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