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字嚼印 | “征”与“徵”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的记忆,起到保存资料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一部分印友减少踩坑的概率,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只是一名使用古文字并运用到篆刻上的人,并非纯粹的古文字学家,对于文字的解构未必正确,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在所难免,亦希望借此机会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在传统文化面前,在古文字面前,我永远都是一名小学生。
表示城邑,下面的
为脚形,表示远征或征伐之意。所以刻长征、征讨、南征北战等词句时,用“征”而不用“徵”。请看下面两方官印,一方是东汉的征羌国丞、另一方是南北朝时期的征虏将军章,它们用的都是“征”。
应是一名长发老者,下部
是脚形,表示长发老人被招募为士兵,反映出了古代兵役之苦,到了金文时又加上“彳”旁强化行走之意。此义后来引申出召集、招请、寻求、证明、迹象等其它意思。所以当我们刻到征求、征稿、征收、征求、特征等词句时,应用“徵”而不可用“征”。我们同样找两个印例来说明,第一方是徐三庚所刻“嘉禾徵瑞”,第二方是杨澥所刻“丙辰徵士”。第一方印中的徵字表示征兆、迹象,第二方印中的徵字有召集、寻求的意思,它们都用“徵”而不用“征”。
△嘉禾徵瑞(徐三庚刻)
作者简介
江豪旭,字瑞昇,号庵角山人,金石印坊创始人,篆刻教育者,玺印篆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关注江豪旭老师个人公众号
“江豪旭篆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