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丨钢铁走廊关头村

钢铁走廊的来历

1942年11月,罗贵波调任晋绥八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第八分区地委、专署、分区机关随后移驻关头村。当时八分区所辖范围包括晋源、古交、清源、徐沟、交城、文水、汾阳、平介等县。

晋绥八分区为什么选择迁往关头村?在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件,让其留下了抗日“钢铁走廊”的称号?

1941年,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日军妄图破坏我晋绥边区,割断与党中央所在地的联系,对晋绥边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和“蚕食政策”。到1942年底,八分区根据地面积缩小了90%。

关头村一带,是晋绥八分区的南大门,这里不仅是通往延安、晋冀鲁豫、华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最关键的是这里如果失守,翻过山,日军可以轻易进入陕甘宁。

危急关头,毛泽东指示晋绥分局:“要迅速检查根据地缩小的原因,制定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向敌人挤地盘的具体方案。”最终,就是在关头村,驻扎在此的党政军民和武装部队一起围困各据点,采取“敌出则打,大股零敲,小股全歼”的游击战,把敌人挤得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狼狈逃窜。到1944年秋,先后攻克、逼退日伪据点共128个,收复2685个村庄,解放人口364500余人,歼敌近3000人,使根据地面积扩大到1940年的状态。

作为交通要道,八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文件等艰巨任务,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陈赓、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三千多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

小插曲

在晋绥八分区旧址,一张彩色照片格外显眼,照片里,一群村民围着一个外国人在亲切交谈。照片里的外国人叫爱泼斯坦,美国人,抗日时期曾来关头村采访,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关于八路军游而不击的传言。抗战期间,在大后方,在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政策下,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所起作用的真相不为世人所知,正是这批记者把当时八路军真实的抗战场面呈现在了世界人民面前。

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时,与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合影。前排朱德(中)、周恩来(右三)、爱泼斯坦(左一)、王震(左二)、杨尚昆(后右一)、贺龙(右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