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上海的“大”与“小”
“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上海我是去得比较少的,而且都是匆匆而过,因此一直无法下笔。日前,我借去上海的开会的机会深度考察了一番,虽然时间较短,但足以说说我的感受。我的观感可用一大一小来概括,“大上海”是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称谓,上海的种种“高大上”也是令人称羡的地方,但会不会有大而不当的地方呢?会不会也有那种大城市病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大吧,大上海最好在晚上看,夜色可以抹掉许多细节,让人更能感受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气魄。而充满浪漫色彩的“夜上海”更能显示魔都的魅力。
上海的繁华集中在外滩,俯瞰浦东和夜游浦江是两个视角,东方明珠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而陆家嘴CBD的高楼灯火,充分展示了浦东开发的成果。过去有个说法“浦东一间房不如浦西一张床”,自从浦东开发以来,如今恐怕要改变了吧?其实上海的文化积淀还是在浦西,那是老上海的灵魂。那里不仅有不少商贸大厦和国际会议,还有那座诗情画意的外白渡桥。记得第一次到上海开会还是十多年前,主办方把参观点放在上海附近属于浙江的一个古镇。但上海上是精明的,几年前他们搞了一批简易建筑就把全国人民忽悠到上海来玩,那就是世博会!可能大家不知道里面的中国馆可是广东人设计的。
上海的繁荣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842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以后美、法帝国主义也相继在上海强辟租界,上海由此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但同时由于租界提供了市民免于反动政府、军阀以及历史战乱的侵袭打扰的相对自由安全的环境,加之作为自由贸易港的便利,使得上海各项民族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中共一大就在上海召开,此次我下榻的宾馆就在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旁。上海,也可以说服力是一座中国近代史的博物馆。
上海也有小的一面,弄堂、石库门、亭子间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作为中国人口密集最大的城市,逼仄的空间令上海人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台湾的邱博士推荐我去看看上海的创意产业发源地——田子坊。各种上海传统的工艺和美食云集于此,田子坊已成为中外游客必去的旅游景点。我们都知道上海的精致和精细是出了名的,过去上海的轻工业品以精美享誉全国。或许迫于竞争的环境,上海人精于算计,当然,过份精细也会显得小气和抠门。
魔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别称之一,魔都一词最早发源于旅居上海的日本名作家村松梢风在大概一个世纪以前的畅销小说《魔都》。今天的魔都一词可以理解为英语“MAGIC CITY”,意为魔幻之都或者魔力之城。上海的大与小蕴藏在新与旧之间,当它的制造业没落之后,取而代之是金融业的兴盛。随着长三角的发展,上海有可能代替香港而成为亚洲金融贸易中心吗?一天半会的游历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我相信,魔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幻,它的洋气、时尚和奢华是显而易见的,它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却不易察觉,它的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上海,我还会来的,还有什么值得去看的地方吗?您能告诉另一个我不知道的上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