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309 气死赵王——国家利益面前,任何的信条、任何的协议都是废纸一张

赵国派出庞煖北上攻击燕国,这就是螳螂捕蝉了。不过身后的黄雀--秦王嬴政很快醒悟了:哦,你现在攻打燕国把自己给吃肥了,回头过几年再和我们秦国干,养肥了豺狼咬自己,我吃饱了撑的我。秦国这只黄雀终于决定要下手干预了,当然这其中引子是来自于燕国的求救。
燕国有多大地方有多大能耐啊,被赵国打得满地找牙,实在受不了了,找谁求救呢?环顾整个中原大地,能拖住赵国鬼子后腿的,只有秦国鬼子啦。如今只有派出使者去说服秦国,拆散他们和赵国之间的联盟,这样才能解救赵国于水火之中。
想是想得挺好,但计划没有变化快。燕国使者要到秦国去,必须经过赵国的地盘,赵国和燕国正开战呢,自己的地盘上突然来了一个燕国口音的人,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人绝对不是普通的农民。没说的呀,逮过来一问,果然是来自于燕国的使者。赵悼襄王那叫一个火,气得都会笑出声来了:“好你个奸细呀,你是想死了呢还是不想活啦,你这一趟去秦国,该不是到西部旅游去了吧,明摆着就是去秦国叫秦国人掏我老窝。嘿,休想!如今秦赵是联盟一体,你敢去拆散,我砍了你的头,先把你脑袋给拆了。”
这燕国使者也不怕,估计吧,出使之前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就对赵王说了:“大王息怒,在下远赴秦国,岂敢有二心,哪里敢拆散秦赵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啊?况且如今秦赵一体,贵国却把我给扣下来,阻止我出使秦国的行动,秦国人岂不是怀疑赵王您和秦国之间是明里和暗里防啊?秦赵两国之间岂不是由此就有隔阂、互不信任?我在想,秦王会不会因此断绝与赵国的联盟呢?”
这一番话说出来,摆了明了就是歪理。可是,赵悼襄王这个脑瓜子就跟昆虫的脑瓜子差不多,看上去很多复眼,但实际上啥都没有空白一片,转不过弯儿来。他只觉得这个燕国人,好像说得蛮在理哦,结果莫名其妙地就把这个燕国使者放走了。赵王不知道他放走的不是燕国使者啊,放走的是自己的智商啊。
燕国使者得了性命,连滚带爬、日夜兼程,没多久就逃到了秦国境内,这个时候赵王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到了咸阳,燕国使者这嘴皮子是不错啊,三言两语就说服了秦王嬴政出兵救燕国。其实道理是很明显的,小孩去说也能说得通,况且嬴政这个时候早就开始担心赵国打燕国自己会吃亏。既然现在燕国使者来了,那就坡下驴--顺得很。
燕国使者就说了:“大王,赵国西南与秦国为邻,向北与燕国为邻,南北纵横三百里,五十年来与秦国不断对抗,终究不能战胜秦国的原因就是因为赵国地面小。如今大王允许赵国人攻打燕国,假设我燕国屈服于赵国,燕赵合二为一,在下恐怕大王之患由此而生,后患无穷啊!”
行了,不用说了,够了,有这一番话足够了。秦王嬴政心里就是这么想的,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的信条、任何的协议都是废纸一张。嬴政立刻决定,背信弃义违背上一年和赵国签下的协议,派出两股大军从西、南两个方向夹攻赵国的后腰。
西路军的统帅就是名将王翦,自从十几年前和吕不韦一起抵抗了来自于六国的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后,他的名声已经响彻江湖了。而南路军,它的统帅是一颗新的将星,名叫桓齮(yǐ),“桓”是齐桓公的“桓”,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他,以后我们还要反反复复的提到这个叫桓齮的人。叫他桓齮,您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是到了后世,他跑到齐国以后改了一个名字,叫樊於期。哎,这个名字您就熟悉多了,他的人头可是个宝贝啊,被砍下来之后交给了刺客荆轲,荆轲就是凭着他的脑袋才见到了秦王嬴政的。哦,这么一说您就明白了,原来历史是如此的丝丝相扣啊。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以后我们讲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再为您详细地说。在现阶段,樊於期还叫桓齮,他也是由吕不韦一手提拔起来的,冉冉升起的新的将星。
这西、南两路军,西路军攻破了赵国的西侧,太行山脉上的要塞阏(è)与,离赵国首都邯郸仅仅两百多里地,而南路军攻破了邯郸以南的重镇邺城,北距邯郸一百里。由这一段史料记载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多年无休无止的硝烟,赵国的地盘已经被压缩得很小了。而秦王嬴政最后统一六国,其实也是因为祖宗留下的基业而成事,只不过秦王嬴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秦国两路大军如狼似虎地杀来,就像一条恶狗把两个爪子啪唧一下就搭在了赵国的屁股上。赵国这叫一急呀,不理他吧,这狗会咬自己的肉,但要是回来救吧,就担心自己一扭头喉咙也给他咬住了。这个时候赵国的主力在北方进攻燕国呢,大将庞煖是总统帅。不过庞煖倒是一点儿不急,不愧是出过兵书,俘虏过对方的统帅,练家子啊。看到秦国佬从旁边掩杀而至,庞煖一点儿都不慌,而是继续自己的战略部署,继续北上。我做我的你忙你的,等我收拾完燕国人,回头再搞定你们秦国佬。
不过这一回,庞煖小看了秦国人的力量了。他刚刚开始攻击燕国的时候,王翦已经攻破阏与了,当庞煖攻到保定附近的阳城的时候,南边的桓齮又夺得了邺城。两路军已经对邯郸形成了包围夹击之势了,到这个时候庞煖还不肯回兵来救,而是继续攻占了河北任丘地区的貍。秦国人一看,咦?赵国人这一回拽得很唉,不把我们秦国军队当回事儿是吧,你这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是不是啊,本来我还未必想灭了你,这下看来,不灭你你还看不起我呢。于是乎,桓齮继续北上攻击赵国东部的腹心地区河间六城。这个时候,庞煖终于扛不住压力要从燕国回师南下救援了。但这个时候,南部的漳河流域,还有西部的太行山的要塞以及东部的河间地方,已经全部变成秦国人所有了。
赵悼襄王被打得哇哇吐血呀,大骂秦国背信弃义、背后捅刀子,又骂自己的部将庞煖愚不可及、行动迟缓,咱们出兵打燕国是为了赚便宜的。这一回好,便宜没赚着,倒把自己的地盘儿弄丢了不少,结果越想越窝心,越窝心又偏要越想,最后把自己给气病了,而且这一病就一病不起,在当年就“不得意而死”了。这是史书上的话,拿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位爷不是舒服死的,是郁闷死的。想来死的时候赵悼襄王还算是血气方刚、正当壮年,所以得了谥号是“悼”,追悼会的“悼”。回看以前用“悼”做谥号的人,都是那些英年早逝的君王,比如春秋时期的晋悼公,还有楚悼王等等。看起来这个“悼”字就是早死的标志啦。
赵悼襄王被气死之后,他和一个风尘女子结合以后生出来的一个超级大昏君赵王迁即位了,到此赵国的气数就已经尽了,赵国最后就亡在他手上了。不过,赵国的运气好一些,在他亡国之前,有另外一个兄弟国家迫不及待地冲上前来,为它做了替死鬼,这个好兄弟就是韩国。好吧,我们就让赵国人继续苟延残喘几年,我们先来看看韩国是怎样夺得被秦国第一个灭掉的荣誉称号的。
通过几年的历练,秦王嬴政摆平了国内的风波又开始对外打击赵国人,而且看起来都很顺手,这让他对统一天下这件事儿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在这个时候,秦国首都咸阳城又来了一个兵法家,这个人叫顿弱。说顿弱这个名字吧,相对是弱一点,知道的人不多,但他另外一个名字就一点不弱,这个名字大家相对比较熟悉,就是尉缭,“尉”就是上尉的“尉”,但这个人实际上不姓尉,关于尉缭姓什么,历史上已经失传了。之所以把他称为尉缭,是因为他到了秦国以后,秦王嬴政把他拜为国尉,按古人以官位或是封地为姓的习惯,就称他为尉缭。
他著有一本书,称为《尉缭子》,这是一本著名的兵书,在宋代的时候就把这本书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穰苴法》等等,称为《武学七经》。这里的《武学七经》讲的是行军打仗的战法和兵法,不是类似于“九阴真经”、“葵花宝典”那样的武林秘籍。这位大哥可不是秦国人,他是地地道道的魏国人,是魏国首都大梁人。我们在这又要感叹一句,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还是外地打工者啊。
尉缭来到秦国首都咸阳的时候,秦王嬴政正面临一个困局:以当时秦国的实力,消灭山东六国当中任何一个都不成问题,不管是韩国还是赵国,那都跟玩儿似的。山东六国对秦王来说那根本就是猪圈里的猪,挨个儿宰,但问题是如果这六头猪哪一天清醒过来,联起手来共同抗秦的话,那情况就很难预料了,一群猪冲过来估计你也是很难抵挡的。所以当时摆在嬴政面前的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令到六国不再合纵了,让秦国军队以千钧之势迅速挨个制服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以免拖得太长消耗自己的实力。
当然了,按照秦国的传统的做法,那就是离间东方六国,而且李斯这些人正在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具体采取什么方式更为有利呢?这让秦王嬴政挠破头皮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原,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干过的事儿,嬴政虽然年轻,但他也深深知道这一点,他不想打无准备的仗。
另外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没错,秦国这个时候,猛将成群、战将如云,但是真正有军事理论知识的军事家没有。嬴政手下的将军率领部队横扫战场,杀人砍头什么的,那是很轻易的,但是如果坐下来谈一谈军事理论的话,他们就一个一个的犯傻了。怎么样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也是秦王嬴政非常关心的问题。
自己出身于王室,虽然工于心计,讲求政治谋略,但没打过仗,缺乏带兵的经验;李斯嘛,他是文臣,类似于他这样的文臣写写字,出出主意可以,但实干、上战场真刀真枪地用理论杀敌,那一个一个就等于废物一样。在这个时候,顿弱——尉缭的出现令到秦王眼前一亮,嗯,不错,这个人可以有。
秦王嬴政非常想见他一面,但是但凡牛人都会有很牛的个性,想见我,行,但没这么便宜,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我的道德标准,我是不会去参拜你的,就算你是大王也不行。如果大王你能让我不参拜你,那就可以,见一面无所谓,如果不答应的话,不好意思拜拜了您哪,咱这一辈子都甭见了。再拿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见面了可以,但是我要和秦王你平起平坐。
这条件提出来大伙儿都吃了一惊:哎呦妈呀,这是什么人呢,哪家精神病院没关好把他放出来了?向脾气暴躁的秦王嬴政提这种条件,哼,秦王灭一个国家杀几百万人那跟玩儿似的,一瞪眼就行了,现在你小子活得不耐烦了吧。
那么,秦王会一怒之下杀掉尉缭吗,他们是否能顺利见面呢?我们下次再说。
文案初校:黎明的阳光
文案复校:Seven
排版发布:黎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