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没想到吧?哥是地质学家
提到鲁迅的身份,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极少有人知道,鲁迅在翻译、美术、地质等方面,也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也极少有人知道,鲁迅是第一个使用“侏罗纪”、“白垩纪”、“猿人”、“化石”等名词的中国人。
鲁迅在地质学方面的成就有多高呢?请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评价——
如果鲁迅不改行,他一定能像他现在取得的文学成就一样成为地质界泰斗。
地质学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庄寿强称呼鲁迅:
中国地质第一人
那么,鲁迅是怎么和地质学结缘的呢?
看过《朝花夕拾》的读者,可能还记得,鲁迅17岁的时候,因为家道中落,离开家乡前往南京,进入“无需学费的学校”: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海军军官学校)
江南水师学堂虽说是新式学堂,但教师们却不怎样新式,许多教师思想陈旧迷信,只会照本宣科。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地球有两个,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一个自动,一个被动。
水师学堂的学生是未来的海军军官,按理应学习游泳。学堂原来也有游泳池,但因为有学生曾在里面溺水身亡,学校觉得不吉利,就把游泳池填平了,又怕学生的鬼魂作祟,还在上面造了个关帝庙来镇邪。
鲁迅受不了这学校的气氛,于是半年后转考入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矿路学堂今貌(鲁迅曾在此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
矿路学堂的功课以矿务为主,鲁迅感到非常新鲜,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如:《矿学》、《地质学》、《测算学》和《测图学》等课程。他还曾花了很长时间把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抄录、装订成两大本,连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都描摹了下来,让他的同学对其勤奋和细致惊叹不已。
在毕业前夕,即1901年冬天,20岁的鲁迅还去过江苏句容县的一个煤矿实习,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下矿井挖煤,历时十二天之久。他还亲手采集了一包矿石样本作为留念。
这次实习,不仅使他学到了地质和采矿的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对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的苦难生活有了初步的并且是真切和实在的了解。
鲁迅先生于1902年1月毕业于矿路学堂,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从而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和毕业执照。当时,只有一等毕业生能获得毕业执照,二、三等毕业生只能获得毕业考单。
鲁迅的毕业执照
上面写着:“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
毕业后不久,鲁迅为了寻求祖国和人民的解放道路,于八月份去日本求学。因为父亲当年被中医耽误、也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西医,为了民族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鲁迅决定放弃热爱的地质学,转学与地质没有多大关系的医学。
留学期间,鲁迅与许寿裳、陶成章等浙江籍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浙江同乡会,会上决定出版百科全书式的月刊《浙江潮》,《浙江潮》不久成为留日学界宣传革命的重要刊物之一。
1903年2月,浙江富绅高尔伊等人将浙江矿权大会出卖给意大利人开办的惠工公司。鲁迅等浙江同乡会的留学生听闻这一消息后大怒。不久,当时还叫做周树人的医学生鲁迅,用“索子”作为笔名,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地质略论》的论文。
“吾广漠美丽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等语句,体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篇近万字的论文,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它首次使用了“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年代中文名称,并明确提出地质学一词,并为其下定义:“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
1906年,25岁的鲁迅又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完成著作《中国矿产志》(据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先生回忆介绍,此书主要由鲁迅完成。本书的另一作者顾琅后来一直做地矿工作,著有《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记述本国矿产资源的书籍,也是国内最早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分析我国地质矿产的专著。
此书详细介绍了18个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附有《中国矿产全图》《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上市洛阳纸贵,不足8个月就印了3版。此书被晚清、民国初期的教育部门指定推荐为“国民必读”和“中学堂参考书”。
周树人:一个把地质学著作写成畅销书的男人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因为一部幻灯片的刺激,鲁迅弃医从文。从此,地质学家、医学生周树人,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鲁迅:一个把散文和小说写成让学生闻风丧胆的课文的男人
然而,无论是放弃地质学改学医学,还是作为医学生却执笔写下地质学专著,或是最后的弃医从文,每一个选择背后,体现的都是鲁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情。
所属素材类型:人生选择、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