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美未必尽善 | 论语浅说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的器量还是小了。有人问孔子,管仲是否节俭,孔子说,管氏有三归,三归,一个说法是他有三处住所,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他自己府上有三个高大的台子。无论如何理解,都是比较奢侈。官事不摄,他的府上每个人都做一件事情,在孔子看来就太浪费资源了,因为一个人其实是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树塞门就相当于在国君刚进门那里竖一个屏风,一般只有君主才可以这样布置,可是管氏的府上也有。反坫就是以前两个国君会面时,中间有一个放杯子的台子,而管仲府里也有,所以孔子说,如果说他知礼,那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
这一段孔子对于管仲是否俭和礼,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他不够节俭和守礼。但是《论语》后面有三处是赞扬管仲的,赞扬他不用兵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让天下得到了暂时的安定。
所以孔子是对事不对人的,不光评价管仲,评价其他人也一样,都是针对事情的,好就是好,有偏颇的,就是有偏颇。所以孔夫子说,管仲的器量还是小,因为管仲虽有仁德,但不够俭和礼,还在做一些越礼的行为,说明内在的修养还不够,离圣贤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夫子讲的君子不器,他认为一个圣贤之人,不光要有德行,行为要中正,还要知礼,懂得节俭。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段话孔子讲音乐的规律。
还有一条,也和音乐有关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舜帝那个时候的音乐,《武》就是周武王那个时候的音乐。这段放在了八佾,是讲礼的,礼乐不分家。
舜的天下是怎么来的?是唐尧禅让的,后来舜帝又让给了禹,他们满脑子都是想着全天下的人,谁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天下,就把这个位置给谁,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所以说,舜帝那时候的音乐是尽善尽美的。而周武王的天下是打来的,虽然是因为商朝施暴政,但天下毕竟是打下来的,所以孔子说,虽然美,但是不尽善。
我们再往下延伸,就会发现一个音乐是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当时的文化和人们的心情的,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国歌,感觉就是团结振奋、自强不息,有一种力量和奉献精神。所以为什么孔子说礼乐不分家呢?
还有一些国家的国歌是软绵绵的,并不是说那样不好,它很柔和,但说明这个国家不是从战斗中所得来的。
以前我们听的红歌,还有美声,一发声音都是那种高亢的、嘹亮的、雄厚的,具有包容性的,我们一听到这种歌曲,就能感受到那种胸怀,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东西,因为我们国家建立起来,是靠我们自己的先辈、先贤奋斗得来的。
歌曲代表着某一个时代的文化与信仰,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大家爱听的主流歌曲,有很多都具有古风的情怀,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焦虑压力比较大,所以人们才开始向往这些情怀,与这些歌曲。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由于直播中穿插有听众问答,稿件冗长,虚空先生未能过目,编排和整理是在确保先生解读原意的基础上,由热心听众完成,舛误难免,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整理 | 虚空流光
校对 | 虚空源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