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 秦俑 “千人千面 ”之谜

秦俑 “千人千面 ”之谜

文| 承列

作为一项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1974年3月在西安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疑问,虽然历经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但神秘的秦俑身上仍留存了许多谜团,很多重要的疑问依旧沉浸在时间的迷雾中。毕竟这些“古代勇士”被制造的年代和我们相距得太远太远,远到模糊了所有的视线,远到没有清晰的记忆可循。为了解开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我们将在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上,尝试用历史的逻辑来梳理这些断裂的关系,连缀破碎的现象,探寻其中可能的原委,逐步走近尘封的真相。

当人们初次面对这些秦俑时,都会被方阵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面容所震撼。有人说这些真人大小且生动活泼的塑像,不仅是写实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超凡技能的展示。果真如此吗?这些秦俑表情丰富的脸庞和充满沉思的眼神成了令人困惑不解的谜题。

秦俑不是艺术家的自由创作

解决历史问题首先应当回到历史情境中去研究和解释。秦俑绝非一般意义的器物制造,这种皇家工程通常都会有极其严格的制作流程和勘验制度,以保障产品的整体质量能满足御用物品的苛刻要求。按照当时秦朝“物勒工名”的传统,这种大型的皇家工程从监工到普通制作者几乎是以身家性命为质押在工作的,因此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参与者都不敢掉以轻心,更别说随便揣摩和任意发挥了。我认为,秦俑制造者那种终日战战兢兢的感觉是现代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可见,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秦俑的制作注定只能是一种机械而辛苦的劳作,其间很难充斥丝毫浪漫情调。按常理而言,艺术创作是自由人性的产物,死亡威胁下是没有艺术可言的。因而也就基本可以排除秦俑的制作是艺术家进行自由创作的可能性。

然而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实是,出土的秦俑具有“千人千面”的现象。就已面世的近万个秦俑来看,人人都有一张自然和生动的脸,这些鲜活的面容已经超越了一般写实的水准,达到了写真的境界,这在 2200 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实属罕见。感叹之余我发现,这些惊世骇俗的造像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即便是以写实人像雕塑著称的古希腊也难望其项背。

对此现象曾经有人解释为,这几千尊完全不同的塑像是由工匠们相互揣摩、相互雕琢出来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必合适,因为人像雕塑不是生产陶瓶、陶罐那样简单、重复的事情,每一个不同的头像都要单独进行细致的塑造和勾画,这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以秦俑头面部所展示的写实性和生动性来看,秦俑的制作者必须掌握相当高超的雕塑技巧才可能完成,这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工匠的制作水准,只能是少数艺术家才具有的水平。然而,以秦俑出土的庞大数量看,其制作者应该不在少数。如此一来就出了问题,秦朝到底有多少具有这样高超水平的艺术家?即便是一个很好掌握雕塑理论和技巧的现代艺术家,想要大约完成一尊真人等大的人物头部肖像也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而秦始皇陵的建造时间据考证前后只有十年左右。这也就是说,如果这批惟妙惟肖的秦俑真是当时秦国艺术家的作品,那么就意味着当时秦国不仅拥有和现代雕塑水平相当的艺术家,而且还要有相当多的人数才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我们知道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的雕塑高手不过寥寥几人,古代秦国却拥有一只人数众多而又默默无闻的超级艺术家队伍,这实在是很难想象的。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写实艺术呢?所谓写实是一个现代艺术领域常用的名词,指以“真实再现的方式来建构艺术美的形式”。写实的特点在于,作品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都能如实反映真实存在的物体。欧洲绘画的写实艺术兴起于 19 世纪,创作著名写实画作《碎石工》的库尔贝曾经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 :“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没见过他”。换一个角度说,现代人像写实的基础是解剖学,根据骨骼肌肉的生理关系来再现艺术的如真,这就是写实艺术的真谛,也就是知道对象是再现对象的基础和前提。同样,作为雕塑艺术也需要一样的技巧。雕塑人像一方面要知道对象的外貌特征,五官及四肢躯干比例,另一方面也需要知道一般解剖学知识,即人体内部的骨骼肌肉之关系,如此而产生的作品才具有较高的仿真度,展现出所谓的写实性。事实上写实理论的缺失使古代中国的艺术创作从来就不以写实为要,转而移情于各种写意。因此,那种希望从写实艺术的角度来理解秦俑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至于什么古罗马遗失军团帮助秦人造像的猜测更是无稽之谈。退一万步说,如果有人坚信古代中国也产生了类似古希腊雕塑大师米隆那样能创造时代的人物,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艺术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的存在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艺术也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具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而所有一切都毫无疑问地会在历史中留下清晰的痕迹。以希腊为例,在古希腊雕塑史上先后曾经出现了几代有名有姓的大师,其中古典希腊时代(Classical)有菲迪亚斯(Phidias)、米隆(Myron)、克勒西拉斯(Kresilas)。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的有斯克帕斯(Scopas)、留西波斯(Lysippos)、普拉克希特列斯(Praxite)。这些大师前后相距近千年,留下的作品遍及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他们之间艺术的传承关系不仅代表了古希腊写实雕塑的由来,更为重要的是反应了希腊写实艺术不是孤立和偶然的个体现象,而是一种可以延续和发展的文化现象。在绵延不绝的西方文化发展中,诞生于古埃及并被希腊人传承的这种写实艺术被反复展现、反复总结、反复积累,不断延续发展,其清晰的脉络直至今天。而反观我们的历史,那些有可能与古希腊雕塑大师比肩的秦俑制作者们,史料中既缺乏明确的个人信息记载,也缺乏文化系统中的延续痕迹,他们默默的身影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仓忙而模糊的一瞥,既没师承也无徒传,留世的作品仅有秦俑而已,作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竟然表现得空前绝后,如此突兀和尴尬的事情很难让人相信是真实的。由此可见,秦俑是艺术作品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那么这些栩栩如生的秦俑到底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秦俑制作的历史背景

从考古发掘中我们知道,秦俑的制造除头面部外都使用了标准的组件,而这些标准组件几乎都是先利用“木范”来制作胎体,然后再对胎体进行人工修正。很显然这种做法是符合当时条件的一种成熟工艺,这样的制作方法既能保证一定的生产效率,又能保障稳定的产品质量。然而,考古学家始终也没能找到用于秦俑头面的模制所用的“范”的痕迹。既然秦俑的绝大部分都使用了模制,那么为什么它头面的制作不可以也如此行事呢?完全可以把秦俑的头面设计成统一的高大全形象,然后和其它部件那样利用“木范”来快速复制,这样做于质于量都有保障,如此好事对于那些每天都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制造者又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事实上,在生产力和科技并不发达的秦朝,那些秦俑的制作者们显然放弃了简单易行的模制工艺,转而采用费时费力又承担极大风险的手工方式来制作一张张相貌各不相同的人脸,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然而当你沿着历史的逻辑进行深入追索的时候,这个迷局就会豁然开朗。

揭开这个历史谜团的关键要了解秦俑制作的背景。众所周知,秦俑是为秦始皇陵墓制作的殉葬俑。殉葬制度在中国历史悠久,最初这种制度是以活人为对象的生殉,生殉在商周时代达到鼎盛。公元前 621 年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死,据记载殉葬活人 177 人,其中包括秦国望族子舆氏的三个儿子 :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当时都是秦穆公手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且功名显赫。对此,世人都评说秦穆公过于残忍,殊不知当时人们认为能为王者殉葬是一种荣耀,这是因为他们与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死观。然而死毕竟是一种消亡,人们早晚会知道它的真实意义。

1990年陕西省的考古学家发掘了汉阳陵,出土了大量的汉俑。同为陶制,身高仅一尺二三的汉俑已经没有秦俑的恢宏气势。但汉俑是一种完全符号化的人偶,他们不再具象而是靠服饰来划分不同的角色,这使得汉俑能够更方便地大量制造。汉俑的出土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事情,它展示了一种观念的改变,揭示了中国殉葬制度完成了从生殉到俑殉的转变过程。从孔夫子哀叹“始作俑者”,到汉景帝刘启用符号化的陶俑为自己殉葬,中国历史走完了殉葬制度改变的重要里程,而秦始皇的时代恰在其中,他经历了从生殉到俑殉转变的最初阶段。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当年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的秦始皇为此曾经十分纠结过,百般寻求长生未果的始皇帝一方面希望那些骁勇善战的近卫军能在地下继续拱卫在他的周围,帮助他完成未竟事业 ;与此同时,秦始皇也希望儿子秦二世能拥有同样一支彪悍的军队来守护秦朝的江山。最终秦始皇找到了解决两难的办法,那就是秦人笃信的巫术。利用巫术秦始皇将自己的近卫军镜像分开,其中一支陶俑的军队追随他于地下,另一只真人的军队则跟着秦二世一同捍卫大秦帝国的疆土,也许这种推测才是秦俑合情合理的诞生过程。正因如此,为了满足巫术对“偶像”的特定需求,秦俑的制造被要求和秦始皇的近卫军成员一一对应,于是才有真人等大和“千人千面”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原因,秦人才会不惜工本地制造这样超越时代的秦俑。我以为在人们找到更有说服力的物证之前,这应该是较为符合历史逻辑的解释。

“千人千面”与软性材料翻模

既然如此,那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秦俑头部又是如何具体制作出来的呢?由于在田野考古发掘中没能找到秦俑头面制作技术的直接证据,所以我们不得不依靠合理的逻辑推断。依据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模制技术属于比较成熟的工艺,被广泛用于青铜铸造和陶器烧制。但是,在“千人千面”的制作要求下,通常的模制方法用在秦俑的头面制作上显然是有难度的。然而在此基础上还是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秦俑头面制作的难题,那就是采用软性材料制模。据此推测,用软性材料就可以在真人脸上翻模,焙烘硬化之后再用于铸造人俑脸部。这绝不是随意的想象,在秦俑的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早就发现秦俑的头部是由前脸和后脑两部分合成的,且脸部外层的含沙量比较大,这极有可能是为了便于脱模。而且软性材料制做的模具不易保留,所以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尚未有发现。如此不仅能解释秦俑写实性的真实来源,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此类雕像只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原委。

2200年前,秦人利用自己擅长的模制技术建造了数量庞大的兵马俑,这一壮举使我们今天有机会一睹先人容貌。我认为虽然这些秦俑并不是艺术创作,但它们身上的光辉是永恒的。这些秦俑都是来自远古的肖像,是近万名生活在2200年前秦人的真实脸庞,这让我们感觉到在每个秦俑的身形里面都有一个呼之欲出的灵魂。相比之下,希腊雕像在那些白色大理石雕像体内明显缺少生命的律动和真实的故事。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14年09期)

(0)

相关推荐

  • 雕塑作品欣赏入门(十二)

    雕塑作品欣赏入门(十二) 撰文|银牌艺术馆 顾问|吴志鹏 第三章 雕塑的分类之四 - 风格 <巴尔扎克>罗丹,法国 收藏于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 在中外艺术发展史上,涌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流派, ...

  • “秦始皇陵兵马俑”源自古希腊艺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兵马俑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并一直成为学术界的焦点. 各路学者对秦俑学进行了深 ...

  •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随葬用的大型陶塑作品.1974-1977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临潼县西杨村西南的 3座秦俑坑中发现.三坑在秦始皇陵陵园东垣外 1公里许的东门大道北侧,皆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197 ...

  • 古希腊罗马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有哪些?

    古希腊罗马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以雕塑更为经典,那些形象逼真的人像雕塑深受后世人们的欢迎,而且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体雕塑,形象说明了人体可以是如此尊贵和完美,也只有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 ...

  • 出世即巅峰,千人千面的兵马俑,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俯瞰秦始皇陵.本刊资料图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出世即巅峰的兵马俑, 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象征和名片. 发现"瓦盆爷" 1974年3月下旬,在距秦始皇帝陵 ...

  • 682期B || 妥妥读《三国》(七十七)大局统揽波澜壮阔成巨著 虚实结合千人千面写英雄/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本期精彩: <三国演义>是史诗性的小说,它从公元184年"黄巾作乱"开始,一直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建立 ...

  • 针对女性推出个性化产品,镁信健康打造 “千人千面”的创新支付解决方案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5月8日,乳房重建假体器械保险产品发布会暨乳房重建科普系列讲座启动仪式在上海和深圳两地隆重举行.会上,镁信健康重磅推出国内首个涵盖乳房重建假体器械费用的保险产品.作为创新医疗支 ...

  • 千人千面,大触云集!丨本周推荐作品

    - 2021.Week17- 本周是今年的第17周 王国菌为大家摘选了两周的部分推荐作品与精选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RedMatcha 春风沉醉 gracg.com/works/view/170 ...

  • 买方投顾千人千面,盈米且慢基金用AI技术精准匹配

    买方投顾业务是基金行业长期发展的方向,前途光明.但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组合投资,持续打造健康的行业生态却是漫长的,且过程中存在"痛点". 买方投顾可以说是一个新事物,20 ...

  • 千人千面!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组为何大不相同?

    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作为人类的第二套基因组,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肠道微生物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个性化营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加大了肠道菌群方向的科研投入,产生并积 ...

  • 千人千面,万人万心,善人最美,善行最真,...

    千人千面,万人万心, 善人最美,善行最真, 人对我好,我懂感恩, 厚道是福,人品是金, 做人善良,心存善念, 相遇是缘,温暖是情, 交友交心,处情处真, 赢在格局,输在算计,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以 ...

  • 《千人千面,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存在》

    有太多神奇的存在,我们见证了太多. 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不敢想象有如此神奇的存在.有些人为了简单的自私(也叫自卫的的个人主义)竟然把自己的底线降到了最低,这次,你我却做了一次堂堂正正的旁观者,可以说是光 ...

  • 72期记忆宫殿第二天---36计---千人千面

    故技重施法------以前用过的,再用一次,再演译一次.例,美人计 关键字记忆法----例:欲擒故纵. 逐字记忆法---假道伐虢--嫁到法国.欲擒故纵---想要擒住他,故意跳起来.---适用于不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