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女人:从正反两方面客观评价慈禧太后

这副长联是后人写给大清朝慈禧太后的。

上联:妖妇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

呼呼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

下联: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

风风雨雨控驭中国多达半个世纪。

慈禧:叶赫那拉·杏贞,满族,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崩逝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同治即位后,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

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为清代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后世评说:铁腕,集权,奢靡,阻碍了大国崛起。

牝鸡司晨,不祥;女主当权,国危。这虽是一种政治偏见,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却又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共识。那么,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能把持清廷最高权力、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呢?

慈禧太后,满族,生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卒于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有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

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也具有两面性。但真理也是有条件的,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人具有两面性也是受时间空间和人本身的性格限制的。慈禧也一样具有两面性:无论戊戌之前还是之后,清帝国在学习西方,除旧布新方面确实迈出了切实的步子(特别是清末新政),这些变化是在慈禧卵翼下实现的。和战问题上她和光绪态度是一致的。其私欲也不比咸丰同治更厉害。如果生在承平年代,她可以成为不坏的最高统治者。可是,大转变的年代要有观念和知识的大更新,要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文化羁绊并有足够胆识的人物去开拓未来。而慈禧是个不思进取的人物。她掌握最高权力近半个世纪,既没有主动提出重大的施政措施,也没有认真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于是,她便不能不在历史上留下一连串贻误国家大事的记录。

正面评价分析

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美国学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夫人》一书中认为:'慈禧太后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怪癖,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一样对待的帝国里,她只是极力想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已。'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她成了各派政治势力用以支撑门面的摆设。论者认为,在这样一个严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在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紫禁城里,作为一个女人,为了避免成为他人刀俎之下的鱼肉,慈禧一生都在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西格雷夫看来,慈禧从来就没有实际上控制过这个老大帝国,她只是那些握有实权的男人们的摆设:先是恭亲王,后来又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此论虽有些过头,但也说明了慈禧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专横跋扈,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男人力量圈子中的'平衡者'。

也有人开始认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䜣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在乙酉时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慈禧的成功与失败

作为一个政治家,慈禧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其中的原因不能回避慈禧所独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即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慈禧的幸运与不幸

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显贵之家,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

结语

对比慈禧,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相比而言,武则天显然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做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举贤用能,但同时也在任用来俊臣这样的酷吏,但总的来说,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死后立一块无字碑,是非功过但凭后人评论。慈禧同样站在古老帝国的权力巅峰,但所作所为似乎鲜有被人称道之处。慈禧也并非一无是处,否则也不会大权在握,只是处于末路,她没有挽狂澜于既倒之力,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她的悲哀。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影视剧作品

更新于 04-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