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存在“死亡本能”或者“破坏本能”吗?
假期半途定了个计划: 看完卡伦·霍尼的《精神分析的新方向》。今天按计划看完了。
卡伦·霍尼太细致了,书中很多地方,我看不懂。这本书过瘾的方面,就是看卡伦·霍尼庖丁解牛,把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如本能、性理论、俄狄浦斯、自我、本我、超我、力比多、死本能(破坏本能)等翻了个遍。
霍尼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剖析了弗洛伊德理论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派影响环境,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机械生物决定论,代之以文化决定论。
“若想让精神分析发挥出巨大潜力,就必须抛弃精神分析自身的历史包袱。” 卡伦·霍尼就是这样大胆脱离了弗洛伊德的窠臼,走向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用社会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第一章,读到这么一句,“一个人竭尽全力地阻止被压抑的情感或想法进入其意识,仿佛有一种能量在驱使他那样做,我们称其为抵制。” 其中的“抵制”,猜想原文是"resistance"。对这个词不同人有不同译法,“抵制”、“阻抗”、“抗拒”,而来源同一。
力比多理论:卡伦·霍尼认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需要被取代。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患者不可抵制的需求是本能,或者本能的派生物。而卡伦认为,这些需求并不是本能的,而只是一种心理策略,是童年阶段产生的对付危险世界的需求;神经质中,人际关系的障碍才是构成病症的各种冲突倾向的病源。
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对父母中的一方存在性依恋,而对另一方妒忌,是生物学定律。卡伦·霍尼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不存在的,只是人早期的人际关系在塑造人格只是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自恋:弗洛伊德的自恋是力比多理论的延伸。卡伦·霍尼所认为的自恋,依然是一种防御方式,自恋的自我是泡沫化了的自我,因为在真实世界中丢失了自我,因此只能寄托于幻想,否则难有自我。
阴茎妒忌:卡伦·霍尼强烈反对弗洛伊德的以阴茎妒忌为根基的一系列解释,认为这会妨碍理解心理学的基本难点,还会影响我们理解与这些难点相关的整个人格结构,比如女性的抱负。用“阴茎妒忌”作为解释,将真正的问题掩盖的更深。
死亡本能:“死亡本能”、“破坏本能”是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之一。这和荀子的人性本恶观点一致。弗洛伊德认为,生存是为了毁灭,卡伦·霍尼认为,为了生存而毁灭。卡伦·霍尼驳斥了死亡、破坏、攻击、侵犯的本能说,认为敌意不可能无缘无故的产生,侵犯是有理由的或者至少侵犯者是这么认为的。
童年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童年被压抑的欲望、恐惧等被压抑而休眠,而成年后就会不断的“重复童年经历”,“幼年经验决定一生”。卡伦·霍尼认为,应该把分析师精力投入到真正驱动或者抑制人的力量上,重视病人当前的精神状态,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
关于移情:卡伦·霍尼同样反对“机械性重复”的论调。我想欧文·亚隆“此时此地”的原则,应该是来自于卡伦·霍尼。
本我、超我、自我:卡伦·霍尼看明白了弗洛伊德本我、超我、自我的逻辑体系以及缺点,这些概念在她眼里被肢解了。到了这种境界,大概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吧。
焦虑性神经症:书中卡伦·霍尼花不少精力讨论各种焦虑,指出焦虑的人就像走钢丝的人,在不同需求的冲突下,勉强维持着平衡,一旦“危险”来临了,孤独无助感也就来了。
受虐狂:弗洛伊德认为受虐狂是一种性欲现象。卡伦·霍尼认为受虐狂并不愿意受苦,受虐行为最终是为了满足感。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对以前断续积累的弗洛伊德理论的历史背景和缺点有了更多的理解。本来在微博上,看某心理学大V大讲“死本能”,当时就很疑惑。现在终于可以跳过这一篇了。
另外一点收获,是稍微增加了对自己的理解。
最后想说,卡伦·霍尼的书,专业性强。要说看心理学书,还是欧文·亚隆的更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