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皮肤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在诸多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剂型中,中药煎剂有其独特的作用,具有除湿收敛、清热解毒、杀虫疗疮、消肿止痛、祛风止痒、温经散寒、润燥养肤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作为湿敷剂用于渗液多或红肿显著的急性皮损,还可作为洗浴剂和浸泡剂用于亚急性、慢性皮损。现将临床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网络配图)
一、典型病例
1.梁某某,孕妇,27岁。主诉:4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全身皮疹,逐渐加重,瘙痒难忍,除妊娠水肿外余无异常。
检查:全身可见红色风团样丘疹及斑块,胸腹部及大腿呈大片分布,皮疹密集,其余部位皮疹呈散在分布,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诊断:妊娠期瘙痒性荨麻疹性丘疹及斑块。治宜清热化湿,凉血祛风。
处方:苦参、百部、白鲜皮各30克,生地榆、当归、薄荷(后下)各20克。3剂,每日1剂,煎水局部湿敷并全身洗浴。复诊:患者诉用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检查见皮疹大部分消退、疹色变淡。继予原方2剂,患者仅用1剂病即告愈。
(网络配图)
2.张某某,女,65岁。主诉:两下肢皮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加重1周。患者下肢皮损曾多次经西医诊疗,外用激素类软膏,瘙痒可缓解,但皮疹改变不明显,停药后瘙痒即复发。
检查:双下肢胫前可见紫色斑片及红色小丘疹,双下肢静脉曲张,右下肢皮损近踝处轻度水肿。
诊断:瘀积性皮炎。治宜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处方:当归、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红花、艾叶各20克。上药加水煎煮,取药液湿敷患处,共3剂。用药2天瘙痒即除,皮疹消退大半,3剂用完后未再出现瘙痒。半年后下肢又现瘙痒,继用原方湿敷,症状很快消除,皮疹好转。
(网络配图)
3.黄某某,女,35岁。主诉:手足皮疹伴瘙痒10余天。检查双手背、手侧缘及腕部可见多处水肿性红斑,皮疹中央色暗紫,边缘色红,部分皮疹中央有水疱,腕部水疱簇集排列呈环状,个别水疱破溃,少量渗液,双足前部及足跟可见水肿性红斑。
诊断:寒冷性多形红斑。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艾叶、马齿苋各30克,红花、花椒、白芷各20克,桂枝10克,上药加水煎煮,取药液浸泡患处,5剂。6天后复诊:自诉用药1次后,水疱基本收敛。现已无瘙痒感。
检查:双手水疱干涸结痂,水肿消除,可见少数红斑,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去马齿苋加白鲜皮30克。5剂,湿敷。
内服方:当归12克,川芎、丹参、红花、桂枝、高良姜、羌活各10克,制附子(先煎)6克,制川乌4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5剂,以加强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效。后随访皮疹消失殆尽。
(网络配图)
中药煎剂外用应遵循辨证求因,随证论治的原则,方可获救。用药要因人因时制宜。有同病异治者,如瘙痒症,根据四诊,或以养血祛风为主,或以清热利湿为主。亦有异病同治,如清热解毒剂洗浴或湿敷可治疗脓疱疮、丹毒、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夏季皮炎、痱毒等多种疾病,临床可根据皮损采取洗浴、湿敷或浸泡,渗液多可冷湿敷,洗浴可先熏后洗。临床应用表明,中药煎剂外治不仅可以用于内外兼施时的辅助治疗,亦可单独应用治疗常见皮肤病。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
编辑丨周思初
二审丨张越
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医药星期三》是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刊发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知识为主的专业保健科普报。本报全国邮发,邮发代号47-66,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