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平等的基础,哪有驯服的关系?
莲子说,就像小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样:“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只有相互驯服,才能时时刻刻都是甜蜜时光,而在此之前,必须建立平等的关系。
文|黎小梨
俗话说“七八岁,讨狗嫌”,我家6岁半男娃一枚,已经提前进入了猫狗都嫌的阶段了。恰好此时正是他精力旺盛、独立意识突飞猛进的时候,娃瞬时变得歪理一堆、口才了得。
再赶上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各种突发事件不停地挑战着家长的耐心,考验着孩儿娘的智慧,简直是一场体力与智力的较量。还好遇到了“青青莲子”关于《如何与孩子做好约定》的公益课(文末有约定课的完整音频),这给了我梳理复杂局面的一个机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何不以“约定”着手,把一些主要矛盾框到“约定”里来,就如同整理衣柜一样,一类事情一个规则,大家都按部就班,岂不避免了很多争斗?
既然熊孩子那么有主意,那要约定的事项咱就一起商量着办,细节条款也都是一起拿主意。一开始我们心里也没谱,这么点儿的孩子,能自觉地给自己套枷锁么?而实际情况是:孩子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是大大超出了成人的想象的,因为很多时候他比大人还迫切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做好事情带来的满足感,比破坏规则带来的新鲜感更能让他觉得有成就。
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再把家里要约定的分类,无非有三:一是礼仪规矩,比如尊老爱幼不说脏话等;二是生活习惯,比如洗脸刷牙穿衣上学等;三是学习习惯,比如背书练字等。
前两类事情,6岁多的孩子通过幼儿园和家长三年的培养,应该已经形成得差不多了。这一年龄段,我们更关注的是上学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衔接。比如练字,为了让他形成良好的坐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家里是要求每天写三行拼音描红的。这样一来肯定会占用玩耍时间,所以,一开始我只是把问题抛出来,“宝贝,妈妈发现你的拼音书写不规范哦,老师也要求你得多练练,这可怎么办?”熊孩子一听,很自然地答道:“那只能在家写啦!”——OK,初步达成共识了!“可什么时候写呢?你每天回家要玩乐高、听故事…?”到这儿,我故意打住了,只是把站在他的角度替他着想的姿态摆出来,也顺便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他。然后孩子会延着这个思路开使琢磨:什么时候写呢?怎么处理这么多事情之间的时间冲突呢?每天练多久的字才能达到效果又不耽误玩儿呢?
这一过程中,也有孩子会想不到的,可以慢慢提醒、引导。但方式和角度一定要是温和的、平等的……于是关于练字的这次约定,在以孩子为主导的讨论中,很顺利而完美解决了:放学就写,一天三排,回来检查,不好重练!更完美的是,我们以约定练字为开端,将晚饭直至睡前的一系列事项都囊括进来了!直接形成了规律的睡前作息时间表。这一切,都不是被要求和命令的结果,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自己行为一个“自我约定”。
当然啦,熊孩子毕竟是熊孩子,他总有贪玩贪吃或是偷懒健忘的时候。保不齐还一大堆借口等着你。于是,约定好的事项会得不到顺利执行。更可气的是,我有时候还真是辩不过他,争着争着就被绕进去了,气得火冒三丈不说,问题还得不到解决。
通过多次的实践较量,我突然发现马克思老人家“主次矛盾”的经典思想用在对付熊孩子方面那也是相当实用啊。那就是不管娃怎么折腾,咱先辨别清楚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心里大底有个排序;二是不管娃怎么争辩,咱一定得坚守住主要的,也就是底线,其他的视情况商量着来。
实战中,可以在心里反复默念三遍: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主要矛盾!OK,方向性问题解决了,那么在家里我的“主要矛盾”,既底线是什么呢?
No.1:约定好的事情本身是不能再变的。比如说好了看半个小时电视,那么就意味着,看电视是一定要在有限时间之内的,说好了半个小时,就不能改。如果他一时兴起,看过时间了。好吧,首先你违规了,就是错了!然后呢?怎么办?得有惩罚措施,保证不再犯。妈妈建议从下次看电视的时间里扣!最后呢?是以后怎么办?以后再有类似情况也照此处理!OK,这件事就算和平解决了!没有责备,没有争吵。他或许会说出各种理由,比如电视太好看啦,因为我没及时提醒他关啦……那咱就听着,娃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么,再说了,次要矛盾么,再商量呗。
No.2:家庭成员要互相尊重和理解。这可能更多地是对家长的约束,毕竟人不是机器,不会所有的都按设定好的程序来,如果一味指责,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也得有颗“同理心”,要对孩子违约的原因要清楚,这样能尽可能保证较少情绪化,因为有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No.3:家长也不全是对的。看电视也得限制时间?这对吗?当然对,不然眼睛不得近视了?!那好,看半个小时就真的合理吗?……嗯,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其实是含糊的。而且,我们家不是说每天让孩子看半个小时,而是只有周六日才能看。严格控制的结果有时候会助长他对于这件事的渴望,我们要找到他总是违规背后的原因,也得反思这个约定在实操层面是否真的合理?这一点完全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商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于是经过长时间博弈的结果,在时间的约定上我们就放开了,周五晚上可以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周六日可以看央视频道的科教记录片,但每次最多一个小时,除此之外,还有两次分别半小时的动画片。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会疑惑了,三条底线,貌似除了第一条,其他俩都是给家长设框框呢?明明是“制服熊孩子宝典”,咋成了“家长行为规范”啦?因为,就像题目所说,首先“平等”才是约定的基础,而“不平等”的局面,往往是家长造成的,熊孩子是被设计进“约定”的一个参与对象,如果设计师的理念有问题,那么所谓的“约定”从根本上就是失败的。
好吧,以上论调已经让人费解半天了,看到这里估计得跳脚,定好的规矩,家长带头不遵守?玩儿的到底哪一出?俗话说“派兵布阵,胜在兵行险招”。众位看官可以视情况来决定哈,的确不见得适用每家庭。但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会有意无意地去“违规”一次。而孩子的回应,对我而言却是更大的惊喜。
在家里,我们对于吃糖的约定是这样的,平时不能吃,只有周末才能一天一根棒棒糖。但有一次,我看到一种糖实在是太可爱了,很好吃的样子——说白了,当妈的也馋哈,就忍不住买了回来。孩子见到特别高兴,第一句话却是:“妈妈,你不是不许我平时吃糖吗?”这说明他心里还是明白不遵守约定是不对的,而且我也听出了他的不安。
我听完立马主动承认错误,“宝贝,我知道,这是我们约好的事情。我错了,可妈妈看到这个糖实在是太好吃了,就没忍住,而且第一个想到要跟你一起吃哦。你说得对,怎么办呢?我犯错误买回来了。”——一脸纠结又为难的表情,为娘也不是圣人么。这对娃来说是多大的诱惑啊,但孩子的话,更让我觉得,这次破例是值得的,他说:“我也好馋啊,好想吃,要不,我们一起吃吧?但下次不能这样了,多吃糖会长蛀牙。”此刻,仿佛他是大人,我是孩子。我赶紧高兴地说“太好了,我知道啦,下不为例。
“我就知道我的宝贝很自觉,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妈妈不担心因为多吃一次糖,你就不再遵守以后的约定!妈妈相信你!”整个过程,满满的都是母子之间的爱。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违规是不对的,妈妈已经意识到了,妈妈爱你,妈妈希望你快乐,妈妈非常相信你!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吧,搂着着孩子,像两个同龄人一样,一起“违规”吃着可爱又美味的糖,心里比糖还甜哦。
就像是没有约束的自由是伪自由,“约定”也绝对不是束缚,是为了让亲子关系更为简便顺畅。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育儿也是家长自身的一场修行”。我深表赞同!这场“修行”没有尽头,但真的乐在其中。
黎小梨,青青莲子妈妈写手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