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仁”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问题,使周文有效化

“仁”是孔子学说之中心,亦是其思想主脉之终点。在孔子的时代,周文丧失其客观有效性,因而造成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使周文再次有效化和生命化,他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从仁”。

(1)仁

“仁”原指两人抵足而眠,表示亲密。孔子则将“仁”视为一个不可被概念所把握的本体,唯有从发用处见仁。爱人,忠恕和克己复礼都是仁的发用。孔子不直接讲“仁”是什么,“仁”的行为没有普遍的模板,它只能从具体的整体生命中生发,注重从体验和实践中去体悟“仁”。韦政通先生认为,孔子的仁具有具体的普遍性,就普遍性而言,仁是天赋予人之特性;就具体性而言,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觉的体验和实践才能印证“仁”。

(2)仁之内容

仁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以“爱人”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爱”是有次第的仁爱,强调爱有等差,区别于墨子的“兼爱”。有子曰:“孝弟也者,仁之本也与”!在孔子看来,孝弟是行仁之开端,由行孝弟可以较好的进入“仁”,培养“仁爱”之心,然后基于“爱人”之心去“泛爱众”。孔子对“仁者人也”的反省开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仁”作为一种道德义务表现出对人的责任感。

第二,以“忠恕”近乎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现为“成全他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为“宽容他人”。忠恕互涵,是仁道的一体两面,因其是为仁之方,不足以尽“仁”,故而只是接近“仁”。

最后,以“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基于人之生命之实情而制定出来的社会秩序,用来调和各种矛盾;“仁”作为一种道德自律的精神,强调礼对人的制约和教化作用;“克己”指在反省自觉中突破自然生命的制约;“由己”指道德实践不是他律的制约,而是自律地对自己下命令。因此,一方面,人应依礼而修身;另一方面,人应努力体认礼的内核即仁,自觉践仁,挺立道德的主体。

(3)仁之实践

基于“仁”的思想,通过成“仁”的方法,自我修养,培养好的道德,达到“内圣”,并把它外化为政治行为,治理国家,造福人民,达到“外王”。

第一,为仁之方。首先,反求诸己,指作为道德主体的人需要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其次,笃信好学,指学习要以道德养成和挺立道德人格为指向,孔子常以自己非“生而知之”来勉励弟子笃信好学。最后,躬行实践,指孔子主张通过实践“仁”去追寻并实现“内圣外王”。

第二,合乎仁道。孔子的仁爱有等差,所以处理人之间的关系有区别。首先,处理亲属关系,他重视“孝悌”,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双方都有义务和责任。其次,处理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有“忠恕”,“恭”,“信”等道德条目。最后,最高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是“中庸”,指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即“无过无不及”。

最后,为政以德。把“仁”落实到治理国家上,孔子提倡“德治”,即合乎仁道的治理。首先,君王要行仁政,即将“德治”和“礼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其次,要遵循“修己”,“安人”到“安百姓”的次第,同时要注意“庶之”,“富之”到“教之”的顺序。最后,经济上要建立公平制度,人民才能安心工作。

(4)评价

首先,孔子依靠道德的应然性编织理想世界,并借此理想来批判社会,力图把理想世界现实化,这是“外王”的思想。其次,在理想世界现实化的过程中,必定受到“命”之限制,所以不能一定实现。与此同时,人要向内要求自我,“克己”和“立己”,挺立道德主体,实现理想人格,这是“内圣”的思想。最后,孔子的学说承受了最激烈的批判和最美的赞誉,前者是,在新文化运动时,他的学说被认为是中国没有科学民主的根本原因;后者是,传统主义者认为他创建的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可以领导中国甚至世界。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待人处世的重要思想方法,论大即大,说小即小,它隐藏在平时.日常的细微之中,又尽显博大的精深智慧,"广大"而"精微&qu ...

  • 人物志9:圣贤孔子

    春秋大义:孔子为何能称圣贤 [导语] 存前圣之业,明将来之法. 一.孔子作春秋 出场人物:孔子 相关成语:礼崩乐坏: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一句话评价: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 ...

  • 《论语》新考题4——仁者爱人相关语句及练习

    (四)仁者爱人--普惠的悲悯情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 ...

  •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儒家提倡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儒家这个思想学派,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想来也是,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过程中,儒家学说既是主流.也是正统,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中国古代历史社会中的发 ...

  • 名家谈 | 牟宗三:孔子的仁

    新专栏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反映孔子思想的基本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对当代治国理政.社会文明进步具 ...

  • 老子为何认为,儒家不能救世?看看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

    春秋战国时代,曾有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他们每一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的主流学说,也对当时的天下事态进行了自我分析,并且给出了不同方向的治国之道,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去拯救天下,也都认为自身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根 ...

  • 春秋时代究竟是不是孔子所讲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呢?

    有学者统计,在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诸侯国间进行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共有四百八十三次,朝聘会盟共有四百五十次.进入春秋后,周室衰落,不能节制诸侯,齐桓.晋文等实力强大的诸侯,充当霸主,号令诸侯. 春秋 ...

  • 借助《易经》综合解读孔子之“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论语>中一共记载了十三位弟子问仁,其中, ...

  • 闲谈孔子之“仁”,“刚、毅、木、讷近于仁”,为何仁者木且讷

    "仁"是儒家之理想人格的内涵,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才能被称为"仁",所以,孔子也并不轻易给予他人"仁人"的评价.我们不得不承认,我 ...

  • 论语解读139、孔子的“仁”是什么

    先说说孔子的仁是怎么来的?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十五岁就致于学,为什么?生活环境所迫嘛,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而学嘛!19岁在季氏做'委吏'.'乘田',做得怎么样?孟子说 ...

  • 中国哲学简史(二)孔子的仁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一.孔子简介 孔子,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周灵王21年,卒于周敬王41年.(BC511-BC479) 孔子是宋国贵胄之后,祖上是宋国是国防部长, ...

  • 梁冬|孔子的“仁”和科学一样,没有终点,只有方向

    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枕着论语,睡出更好的自己.这里是小梁在2018年为您带来的<睡睡平安>,本文内容节选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117期. 崔子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