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唤醒一座太行山中的村庄
在太行山的秋色里,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社区工作者、教师和村民共同聚集在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针对如何真正让设计参与到乡村的社会与文化现实中、如何重建一种真正服务于地方的美学道路、如何建立有效的城乡联结,他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南坡村头的“乡村考现学”展览海报(摄影:朱锐)
大南坡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老村建筑坐落于树林与麦田间,有泥砖、石材、青砖、红砖、水泥等不同材质,具有完整的传统村落格局与自然美感。大南坡计划希望将空间设计作为一种契机,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大南坡村景(摄影:朱锐)
张唐景观负责大南坡乡村景观的改造与更新。景观设计师唐子颖提到了在乡建中常常觉得无所适从的困惑。然而,为城市设计景观和在乡村不同。虽然大南坡村依山而建,居于自然之中,但仍有许多空间关系需要重整,让场地功能更合理、使用更方便。唐子颖说道,“乡村的树要种能结果的,藤是长瓜豆的,城市绿化的黄杨冬青显然不符合乡村美学的属性。自然质朴,通过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极简,大概是乡建的基本原则。”
上图:新修整的50米巷道用了老石板和就地取材的河滩石
下图:村民们在新修的柏油路上晒玉米
(摄影:张国祥)
上世纪70年代,大南坡因煤炭开采而有过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之后却因资源枯竭,经济迅速滑落,人口也流失外出务工。而四十年前的这段短暂的繁荣时期,为村中留存了一定数量的公共建筑,曾经兴建起来并活跃一时的礼堂、戏台、大队部等空间均已许久未被使用。场域建筑工作室于2020年7月接受委托,开始对原大队部旧址这一组保存状况比较完好的砖木结构建筑群进行改造。但是,要保留、修缮并尽量维持原有建筑形象,需要克服建设成本增加的挑战。
茶室展厅 ©场域建筑
而场域建筑则希望这次的改建成果可以证明,并非只存在单一的城市审美模式。适当保留老建筑,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整拆整建,对于从资源利用到延续乡村建筑文化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改造前的“七八十年代政府单位式样”的空间布局,那些充满距离感、空阔的建筑门前“类广场”空间、大门、围墙和对称的轴线空间,只需仅做些微小调整,比如拆除院墙,将广场向街道敞开,便可以转变为亲民的、对所有人开放、自由步入的公共场所。
上图:大南坡艺术中心图形标识(设计:Mark Qu / Kepler Mission Design, New York)© 左靖工作室
下图:大南坡艺术中心文字标识、出版物应用标识、标识延展示意图 © 左靖工作室
改建后的大南坡艺术中心将成为作为县域美学的工作站,目前正在举办“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物产、工艺和风度”在地展览;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展示和销售地方风物及“长效设计”产品;方所乡村文化既有地方史志文献、乡村建设和乡土文化等图书售卖,也有以儿童读本和绘本为主的、为小学师生打造的阅览室和外借部;大南坡社区营造中心则将重点服务于村民,是村民活动、交流、聚会、培训及推动社区发展的公共空间,长期举办以村民为主体的展览。改造完成后,村落中心将形成本地村民与外来访客共同使用的公共建筑群,成为开展文化与教育活动的一处生机勃勃的场地。
大南坡艺术中心(上图)与大南坡社区营造中心(下图)
(摄影:朱锐)
“麦字”道旗(选字/释义:朱琺,字面/平面设计:厉致谦)
左靖是长期扎根于乡村的策展人。从最初的碧山,到贵州茅贡和云南景迈山,左靖一直在南方各地的乡村不断探索并完善关于“艺术乡建”的方法论。去年8月以来,左靖和团队来到了大南坡这个对于他来说几近陌生的北方乡村。修武县虽然拥有云台山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相比于南方,这里的乡村建设活动并不活跃,相当于一个亟待开发的洼地。
左靖表示,“这一次在大南坡的实践,相当于投入了我这十年来的乡建经验。我当时的想法是从文化、艺术、教育、农业这四个方面去跟大南坡来进行一个对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对于县域美学的大力倡导之下,左靖工作室承担了以修武县域为范围的展览和出版工作。“每确定做一个项目,我会针对地方的不同资源,动员一切可能调动的社会力量,创造性、策略性地为地方提供一套文化梳理、出版与展示的方案,从而为地方嫁接更多的可能性。”
“乡村考现学”展览折页封面与海报(设计:马仕睿)
左靖就像是一个网络中心,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乡村建设,价值在于将更多不同领域的人编织到乡村建设的网络中。他邀请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插画师、摄影师、编导、动画师、艺术史学者、自然农法和发酵食物研究者、多媒体互动设计师、陶艺师以及当地工匠等共同完成,这使得跨界传达成为了展览的重要特征。经过扎实的驻地调研,借鉴了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日本“考现学”方法,展览的主题最终确定为“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
上图、中图:“乡村考现学” 展览现场(摄影:朱锐)
下图:张克纯,《幽潭》,2020年,艺术微喷,120 × 160 cm
「山川」被细化为“云台山考”,为此左靖特意邀请了摄影师卢彦鹏、张克纯、孙彦初和杜宝尼赴云台山进行创作;「物产」则聚焦于“世界麦面与中原乡土”;「工艺」部分则邀请到顾青策展了“厚土生花:绞胎瓷的风雅颂”单元,这是国内首个探讨绞胎瓷艺术的展览,以期重新发现修武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独特位置,而安哲建筑的王求安推动村民实践的过程被呈现在“协力造屋:村民自建与普通设计”单元。
李国胜,《民居和公共建筑考现》系列2020年,纸本绘画,29.7 × 42 cm
「风度」单元的主题最终确定为“从砖画到木刻:竹林七贤图像的历史演进”,作为竹林七贤生活过多年的地方,魏晋风度给修武县留下了丰富的美学遗产,刘庆元受邀来到大南坡村,以村民作为图像的精神来源,用木刻和木刻动画的呈现形式来诠释全新的“竹林七贤”形象。
“竹林七贤”系列 木刻:刘庆元
上图:“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离村展,群岛 BOOKS,上海(摄影:吴风)
下图:碧山工销社(焦作店)的建筑外观(摄影:朱锐)
乡建,到底是为了谁而建?对于乡建工作所真正服务的主体,一直存在着相关的追问。左靖很擅长将有价值的乡村文化呈现在城市中,又将城市人吸引到乡村。通过《碧山》出版物、“百工计划”等,左靖工作室一直在努力探讨如何立足于中国乡土,构建一整套城乡互动的方法体系。本次“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展览,既包括大南坡艺术中心的在地展,也在上海举办了离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城市的离村展了解到这些乡村,从而产生去一探究竟的念头,然后变为实际的行动,在当地形成旅游的消费和文化的交流。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城市与乡村就是这样被串联起来。
上图: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内部
中图:“五条人士多店”专柜
下图:村民们在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寄卖的农产品
(摄影:朱锐)
此外,碧山工销社也成为了城乡互动的重要结点。这里除销售村民寄卖的农产品之外,也通过工艺与设计的展览、驻地工作和产品研发,发掘属于乡村在地文化的造物与设计精神。碧山工销社不仅是一个店铺,更作为一种“店铺型活动体”,其经营的“长效设计”产品希望重拾“惜物”的传统理念、纠偏消费主义的膨胀。在碧山工销社焦作店中,还设有“五条人士多店”在全国的唯一线下专柜。碧山工销社搭建了民间工艺与当代设计的桥梁,在艺术家、设计师和村民的手工作坊之间建立合作,开发适用于当代生活的日用产品。
上图、中图:大南坡农用具系列T恤(木刻:刘庆元;设计:岂志刚)
下图:大南坡精酿酒标(设计:马仕睿)
如何从文化发掘到产品设计、研发,到最终实现商业转化,大南坡需要在尝试中不断完善这个过程。通过场所营造与景观改建设计,由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围绕当地文化进行的创作或研究,再对于民间手工艺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和销售,通过后者获得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反哺前两项工作。在空间、文化和产品三个层次形成良性循环,左靖的乡建工作正在逐渐形成一套可持续的方法论体系,将设计和艺术的作用发挥在乡村和城市之中。
碧山工销社(焦作店)的设计包装
上图:南坡秋兴活动海报(设计:马仕睿)
下图:小珂、韦曼与村民们的“大南坡美丽支队”环境表演,2020年10月(摄影:朱锐)
为期两天的“南坡秋兴”活动也安排了如音乐会、戏曲曲艺、环境表演和电影放映等众多活动。艺术家小珂、韦曼“串门儿”拜访了六位大南坡的女性村民的家里,召集她们一起在广场上“唠嗑”,又在老丹、李带菓变幻莫测的实验音乐中做了即兴演出。大南坡村村民赵小景也分享了自己作为怀梆戏艺术团团长的往事,并叙述了“大南坡计划”如何促成了剧团再次重聚的过程。在“南坡讲堂”环节,参与“大南坡计划”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分享了在大南坡的工作体会以及其它乡村在地文化实践,通过讲座与对谈,在空间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对于地方营造工作的种种反思。
上图:老人们在大南坡村头
下图:怀梆剧艺术团演员肖像(作者:廉明)
未来的大南坡还将揭幕更多的建筑改造项目,包括供外来访客就餐的家宴餐厅、为“怀梆戏”艺术团成员准备的排练室及戏台等。在艺术与设计、儿童美学教育和社区工作等领域的公益性组织将会陆续来到大南坡,一些曾经废弃的大礼堂和学校等建筑将会变成教研基地、剧场综合体等。
上图:给孩子们玩的“菜青虫”装置(效果图/在建中)
下图:给劳作的人们休息/挂衣服/互动的蝴蝶装置(效果图)
©张唐景观
发展乡村美育,提供公共教育、自然教育与在地实践的联动,这也是未来大南坡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南坡也可以成为一个自然教育基地,通过散布在山林、田野的互动的艺术装置,引导人们领略久违的自然;通过对废旧路基、旧的污水管等材料的艺术再创造,启发人们的环境意识;户外课堂可以成为当地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假期夏令营的设置;我们的装置作为一个引导,日常中村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继续创造……这是设计中内容置入的部分。”景观设计师唐子颖说道,“希望这些设计成果在使用中不断磨砺,最终成为村民生活中有光泽的部分。”
上图:大南坡小学的孩子们在会场创作黑板报(摄影:朱锐)
下图:大南坡小学课间一角,2020年(摄影:杨金花)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左靖工作室共同发起了儿童艺术公益项目,将在大南坡开展“艺术家驻场计划”,艺术家来到大南坡居住、创作,为当地的小朋友们分享结合当地生活情景的课程内容。课程将以激发和培养当地小朋友的多元思维与创造力为主,包括乡土美学欣赏、诗歌创作、设计思维培养、音乐互动、舞蹈教学等。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胡斐说,“最美好的作品一定还是来源于每一个孩子内心的美和力量,它们本来就存在,我们要做的只是轻轻地拉一把。”
上图:大南坡建筑群鸟瞰效果图 ©场域建筑
下图:鸟瞰大南坡村全景,2020年(摄影:李国胜)
乡村建设是通过各个团队长期、持续的协力工作,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从摸索中形成完整的乡建叙事。在这个秋天里,大南坡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发挥设计和美学的力量,恢复并重构乡村空间结构和记忆,让村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中年人有事做,年轻人能回来。”修武县委书记郭鹏希望大南坡能够成为北方乡村的一种典范,让大南坡的模式未来在北方那些还没有被破坏性开发的村庄进行推广,保护各地的乡村文化。正如秋收需要从漫长的耕耘中来,艺术乡建和县域美学的培育之路更需要格外的耐心。
编辑:Y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