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转变,由此引发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及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并对我国公共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并不足以应对未来慢性病泛滥的隐患,需要从治理理念角度出发,重塑现有的公共健康治理模式,借助体育产业这一大众产业推进体育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实现主动养护与被动防治的结合,进而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健康治理模式,推动我国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可持续提升。从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始,“健康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国家战略,但仍然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影响了健康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同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且两个产业拥有共同的产业目标,即提升消费者的体质健康水平。
由此可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实际上存在协同发展的可能。基于价值链理论与协同学理论,能够实现体育与健康产业的互相带动、互相扶持,通过弥补自身产业缺陷、发挥产业优势,有效提升对公共健康事业的帮扶作用,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健康治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1.社会健康治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口健康情况发生了显著转变。2020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2.42岁,而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3岁,增长幅度显著。但与此同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根据2018年数据统计,小学生近视比例约为45.7%,初中生为74.4%,高中生为83.3%,而大学生则达到了87.7%。以征兵应征合格率分析,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应征者高达52.98%,部分地区体检合格率仅在四成以上。成年人的体质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17.5%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38.2%的成年人睡眠质量较差,慢性病的发病率以及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的人数也逐年上升。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上中国人口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使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着巨大压力,而健康问题又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可见我国社会健康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兼顾平均寿命与生命质量,解决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困扰,成为当前社会健康治理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2.社会健康治理难题的诱因
当前社会健康治理工作存在的难题主要源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是过度依赖于医疗卫生体系,缺乏对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近年来,慢性病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政府开始重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但现有的健康治理工作大多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全覆盖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缺乏对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少运动等导致慢性疾病的生活习惯的重视。这种偏向医学干预而忽略行为干预的问题,导致健康治理工作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现有医学理论认为,生物学、环境、行为与医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要素,其中行为要素的影响力最强,而医疗要素的影响力最弱。但实际的健康治理工作却是以完善医疗要素为主,反而忽略了行为要素的干预。人们生活习惯的颠覆性转变以及生活压力的显著增加,使得健康危机问题愈发严峻。2016年由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联合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危害愈演愈烈,成为对人口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研究指出,2014年中国卫生支出为3.531万亿元,占GDP比重的5.6%,而如果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5.805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高达9%,对经济发展将带来极大负担。其二是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产生了新的健康隐患。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虽然极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压力的显著上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双重打击,生理角度表现为慢性病发病率明显提升,而心理角度则表现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升。事实上,慢性病相比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通过调节生活方式规避患病风险。现有的糖尿病、慢肺阻等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运动等方式进行改善。然而,当前我国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而吸烟率居高不下,并且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高达10.5克/天,远超过《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中提出的5克标准,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高血压、支气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产生。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慢性病本身就是长期积累导致的结果,长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容易在人们未察觉、不显示征兆时突然爆发疾病。而生活方式这种极具私人性质的环节,难以通过社会健康治理工作进行干预,这也就导致了慢性病这种健康风险的产生。
二、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关联性
1.拥有相似的产业基本特征
虽然体育与健康归属于不同的产业类型,但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的属性关系。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实际上都是以大概念对多行业进行整合,为了实现体育或健康的价值目标而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度合作,且合作行业都包含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内,这是两个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契合点。结合国际体育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两个产业都具备服务业的特征,也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正面影响。区别在于,体育产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并对心理健康产生潜在影响,而健康产业则会直接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拥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其不同的侧重点能够弥补双方存在的缺陷,构建一条完善的产业链条。
2.行业与消费人群存在交叉
体育产业涵盖竞赛、健身、彩票等多个子行业,归属于大众消费产业,消费人群范围较广。而健康产业包括保健、医疗等子行业,由于产品大多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可以归属为奢侈消费产业。产生这种认知的原因,一方面源于我国竞技体育仍以国家为主导,塑造了大众对体育事业大众化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则源于健康产业发展较晚,虽然有医疗保健政策扶持,但医疗价格与保健品价格居高不下。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在多个领域中已经开展了交叉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动医学领域。
运动医学整合体育与医疗科学理论体系,将体育运动与现代医学知识进行了充分结合,在体育运动治疗和预防疾病、体育损伤处理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加强体育锻炼能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医学经验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改善自身的新陈代谢,规避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而在另一个交叉领域——康复医学中,也存在着诸如用针灸疗法消除疲劳、修复运动损伤等实际应用。
3.推进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
当前,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属于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总体而言,我国体育与健康产业及GDP的总量占比较小,结合庞大的市场规模而言,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协调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倡导健康生活、创造发展条件、注重统筹协调,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人才培养与无形资产保护等方式推进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
2012年由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对预期寿命、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产业管理等维度提出了战略目标,并围绕着健康生活的角度提出了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重点。可以看出,推动体育与健康产业的融合是当前政策环境的宏观导向,这一政策环境背景为产业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1.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受老龄化趋势的影响,需要加强民众对体质健康的重视,才能避免医疗健康事业投入过大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协同发展理念是一种重视互相带动、取长补短、能有效提升产业间发展效率与发展水平的发展模式,其背后的学科体系为协同学,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赫尔曼·哈肯提出。
协同学研究的内容为涵盖大量子系统的大系统,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大系统呈现出有序运动状态。将体育健康产业看作大系统,借助协同学理论能够分析产业间的耦合关系,进而通过对子系统的调整,推动体育与健康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
2.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根据价值链理论,以提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的构建价值链条,推进体育与健康产业的交叉环节协同合作,并实现空间外延,改变人民对体育与健康产业的既有认知。首先,在产业价值链衔接环节,需要纵深发展各产业的价值。产业价值链是产业内部各企业衔接关系的整合,体育与健康产业在核心价值上相通,都以提升人的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且在疾病治疗、损伤修复、疾病预防等领域能够直接相通。从宏观分析体育健康产业的价值链,价值链前段为体育产业,主要包含体育竞技与休闲健身,价值链后端为健康产业,以治疗疾病为主。其中,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在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存在交叉,以疾病康复与预防为主,属于联合开发新产品的拓展空间。
在拓展空间内,体育与健康产业可以与其他产业进行进一步联合,如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体育旅游事业,打造如康体中心、游乐园等体育旅游景区;与文化产业的联合,可以拍摄体育或医疗专业的影视作品。
3.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策略
体育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政策以及相关配套体系作为支撑。从配套体系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中介机构与人才培养两个部分。其中,中介机构能够为体育与健康产业内部企业提供产业信息、技术开发、设备场地等一系列支持,需要政府着力推动企业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建设,从而推动体育与健康企业的创新创业发展。人才培养是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另一配套体系,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体育与健康产业而言,复合型人才需要兼具体育及医疗健康的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在体育院校开展体育医疗课程,而在医学院校则开设运动医学课程,提供双学位文凭,进而培养体育与健康专业交叉人才。研究生教育应与企业进行充分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为体育与健康产业提供尖端优质人才。从政策支持的角度来看,政府应主导构建风险投资平台,为体育与健康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同时通过降低贷款税率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入体育与健康产业,并与高校进行积极合作,以产学研协同的方式推进科技成果的价值转化,进而实现体育与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