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博士|如何设计一个可持续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虽体系庞大、包罗万象,但其原则主要包含三个关键点:承载力、关系和可持续性。首先,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承载力,事物在承载力范围内良性发展,超出承载范围则发生失衡。海绵城市的设计中,应保证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和土壤承载力等系统的平衡。其次,生态系统内各事物间相互关联,直接影响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正确处理好水与土壤的关系、水与植被的关系、水与陆地的关系以及空间格局的关系等。最后,实现系统的可持续。海绵城市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其可持续性,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必然是环保的、生态的以及可持续的。生态必然是可持续的不可持续必然不生态。一个可持续的海绵城市设计,必须符合如下生态学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时应该将生态系统的保护放在首位,当生态利益与其他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首要考虑生态安全的需求,满足生态利益。首先对区域生态系统和当地生态系统本底进行调查,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确定优先保护对象。海绵城市应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城市中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但是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供给功能、支持功能以及景观功能均应该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形成生态优先,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原则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及沟渠等水生态基础设施,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采取生态化、分散的及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措施,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绿地和湿地。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汇集、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划定城市蓝线,将河流、湖泊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范围,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街接。
三、多级布置及相对分散原则
多级布置和相对分散是指在海绵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社区和邻里等小尺度区域生态用地的作用,根据自身性质形成多种体量的绿色斑块,降低建设成本,并达到分解径流压力,从源头管理雨水的目的。要将绿地和湿地分为城市、片区及邻里等多重级别,通过分散和生态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峰值控制、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城镇化区域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及水体污染等。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序排放与调蓄。
四、因地制宜原则
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地理条件、水文特点、水环境保护情况以及当地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开发目标,科学规划和布局。合理选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和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另外,在物种选择上,应该选择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避免植物长时间浸水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净化效果。
五、系统整合原则
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系统整合不仅包括传统规划中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道路交通、建筑群及市政等)的整合,更强调了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整合。要将天然水体、人工水体和渗透技术等生态基础设施统筹考虑,再结合城市排水管网设计,将参与雨水管理的各部分整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相互连通的有机整体,使雨水能够顺利地通过多种渠道入渗、贮存、利用和排放,减小暴雨对城市造成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