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3次瞎指挥,每次都让帝国损失一位柱石将军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大将领兵在外时,可以根据战场局势和敌我情况做出决断,而不需事事听帝王的。帝王远离战场,不了解战场局势,可能会下达不符合战场局势的决定。
同时,很多帝王打仗不在行,指挥军队方面不如身经百战的将领,而且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帝王又远在千里之外,等帝王的命令可能会耽误大事,错过战机,所以将领在和敌人交战时,具有很大的决定权。
专业的事就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但很多帝王没打过仗,也不熟悉战场情况,但他们偏偏喜欢指挥军队作战,这会导致因为他们自身能力的问题,以及不熟悉战场局势,给军队下达了很多错误的命令,人为的将前线军队引上惨败的道路。历史上的这3位帝王,就因为他们的“瞎指挥”,让前线军队惨败给了对手,而且每次大战,还让国家损失了一位顶级名将。
一、哥舒翰
哥舒翰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顶级名将。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潼关。由于唐朝军队很久没打仗了,而且准备不足,所以他们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唐军将领高仙芝、封常清选择在潼关死守,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潼关地形,将安禄山大军抵挡在关外。
守住潼关,和敌人耗下去,可以消耗安禄山军队的锐气,同时还可以给唐朝调兵的时间,到时候可以集举国之力兵力击败安禄山。但唐玄宗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同时,他也急于灭掉安禄山,所以听从奸佞的谗言,杀了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位潼关守将,然后让老将哥舒翰接替他们。
哥舒翰接手后,也根据时局情况,认为坚守潼关才是正确的,但唐玄宗不听,而是固守已见的下命令,让哥舒翰出关和安禄山决战。哥舒翰知道打不过安禄山,但由于有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他哭着带兵出关和安禄山大军决战,但随即就惨败给了安禄山。这场惨败证明了高仙芝、封常清防守潼关策略的正确,所以激怒了士兵,他们绑了哥舒翰后向安禄山投降了。
潼关失守,长安也危险了,唐玄宗连夜带领心腹逃往蜀中,长安随即落入安禄山之手,名将哥舒翰也被叛军杀害。
二、种师中
种师中是北宋将门之家种师家的一员名将。种师中是一员边疆,他戍边西北期间,让西夏和蒙古吃了不少苦头。1126年,金军大举进攻北宋重镇太原,由于太原是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北宋派出了种师中、姚古和张灏三路大军去救援太原。种师中由于行动迅速,最先到达太原,并依靠地形小胜金军。金军攻不破太原,北宋的援军又到了,他们选择了战略性撤退。
此时,虽然种师中依靠地形优势小胜金军,但金军的实力远强于他们,所以种师中留守原地等待姚古、张灏到来,然后共同进攻金军。但种师中战胜金军,给了北宋朝廷错觉,他们觉得种师中可以击败金军,所以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下令让种师中追击金军。种师中只能被迫率兵追击金军,随即就被实力远强于他的金军击溃,他也力战而死,这让北宋少了一柱石将领。
三、孙传庭
孙传庭是崇祯手下的一位名将。崇祯手下将星云集,有曹文诏、孙传庭、祖大寿、吴三桂、毛文龙、孙承宗、孙可望、卢象升、洪承畴等,但崇祯不会用,也用不好,所以空有一堆名将,他还是将大明带向了灭亡。他手下的大将孙传庭之死,是崇祯指挥失误导致的,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
孙传庭是大明最后一位与明朝共存亡的猛将,他曾率兵击败闯王高迎祥,重创第二任闯王李自成,但是就在他和洪承畴等人快平定起义军时,由于清军攻入长城,孙传庭、洪承畴被崇祯调去防卫京师。不久之后,孙传庭遭人诬陷,被崇祯下狱治罪。这让起义军死灰复燃,又迅速壮大了起来,李自成有了数十万军队。同时,大明边将袁崇焕也被崇祯杀掉,边关也不稳定了。
内忧外患之际,崇祯又启用孙传庭。孙传庭到陕西练兵,但在陕西他的积攒的一些力量,由于“柿园之役”中大明军队互不配合,以及崇祯的胡乱指挥,孙传庭惨败给了叛军,他训练的军队也一战败完。
1643年,李自成率兵攻打潼关,崇祯派孙传庭做督军,前去指挥军队作战,孙传庭根据战场局势,准备坚守潼关,等待机会然后再出击,但崇祯却命令孙传庭出关决战,最终明军惨败,孙传庭本人也战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