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锋:系统医学帮我们走出医学的困境

(转者按:凌峰团队为了解决医学上的困惑,在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了医学哲学小组,从哲学和系统科学中寻找答案,14年来他们请教著名哲学家,学习伯纳德的试验医学论、卡农的身体智慧论、维纳的生物系统控制论和汤姆的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论,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方向。

医学面对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有自控能力的巨复杂系统,现在我们对它有多少层次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了解它的控制机制和细节,根本无法用单因素细分法逐层细分,更无法精确还原,只能用哲学的基本规则和人工智能的方法,通过大数据多因素综合分析,归纳出概率意义上的经验和规律。

凌峰认为,患者疾病好转是靠患者自己,医学是在危急的情况下对患者身体给予协助 ,让它有自愈的机会。系统医学的原则是维持稳态,消除病因。要尊重人体的自愈能力,尽量不用医疗手段剥夺人体自身的功能。我完全赞同。但是如果认为割掉肿瘤就是消除病因并不准确,肿瘤只是症状。癌症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生肿瘤的直接原因肿瘤周围微化境恶化。微环境恶化是产生癌症原因链的中间环节,它既是产生肿瘤的直接原因,又是身体外部环境或不当输入长期作用的结果。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改善外部环境和输入端入手,才能从源头上消除产生癌症的根本原因。

钱学森认为,开放的、有自主控制和演化能力的巨复杂系统有两种基本的状态,内部相对平衡的稳态和相对活跃的过渡态。
        
维持稳态是为了避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胁。因为失稳过度会很快导致人的死亡。如免疫风暴,过度的免疫反应在大量杀死病毒的同时,导致肺细胞大量死亡,人不能吸入足够的氧气维持生命会死亡。这时候输氧维持生命,让生命有机会自救必要的。
        
肿瘤大量消耗营养素导致其他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会导致身体陷入恶性衰竭而死亡,有条件的时候切除或烧死、毒死肿瘤,减轻身体代谢负担,也是必要的。  41度以上的高烧、200以上的血压也会有生命危险,这时采用适当的方法退烧、降压也是必要的。
        
患者没有毅力坚持采用健康饮食,不做手术会很快死亡的情况下,放支架、做搭桥手术也是必要的。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就是这个意思。让患者能继续呼吸、吃、喝、拉、撒、睡,是维持生命的前提,必须优先保证。患者能活着才有机会恢复自愈功能。 李宁先和凌峰对危重患者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上述措施都只是避免患者可能很快死亡的应急措施,并不能从源头上治愈患者的慢性疾病。如果不良生活方式不改变,疾病还可能继续复发和进一步恶化到无法再次采用救急措施的程度。凌峰说很多时候这些措施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单因素对抗疗法不能提升身体的健康态,有时反而会降低健康态水平。

       人们通过大量现象猜想,生命这个巨复杂的系统有象有自动控制功能的工程系统一样,有通过多变量相互反馈和负反馈建立类似不倒翁的、趋向于自平衡、自耦合的功能。健康人的总系统和多层次、多种类子系统都是这样的自平衡系统。健康的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身体自身能让成千上万种物理和生化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以适应生命运动的需要。
        
疾病症状是一种过渡态的反映。身体持续受到外界因素超越自身调节能力的影响,产生应激反应。如咳嗽、呕吐、腹泻、长疮、出血、体温升高、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某些生化指标可能超出正常值。

        过渡态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恢复到健康的稳态。一种是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身体的某些部分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功能降低。这时身体调控系统会根据降低后的功能建立一个新的低水平的平衡态,维持生命继续延续,这就是慢性疾病的平衡态。这是生命依据内外环境变化自主学习、演化为更能适应内外环境的自身结构的能力。

      癌症可能也是一种细胞在缺氧的环境下为求生存,从利用氧气氧化葡萄糖为能源,转变为不需要氧参与的发酵法来利用葡萄糖为能源救命的机制。虽然利用效率低,但可以避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胁。解决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液氧气供应不足,微环境缺氧恶化问题,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癌症免疫逃逸、复发、转移等难题。如果血液和氧气能充足供应,生命控制系统就失去了指挥细胞癌变的动机,癌症就可能自愈。

        慢性疾病的平衡态有多个层次,张仲景把它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个层次。前三个为浅表层次病情较轻的阳病,如受寒暑、病菌感染等导致的感冒发烧等。后三个为深里层次病情较重的阴病。如内脏湿热导致免疫功能降低、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液供应不畅,营养素和氧气不能充足供应,代谢废料不能及时排出,微环境恶化,细胞难以生存,引起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深层次的疾病大多数涉及多个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是从单个器官器质性病变逐步发展起来的,影响多个系统的功能。
        
由于人的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裕度,所以在肝脏、肾脏等器官受损不超过70%的时候,肝肾功能指标并不一定出现异常。湿热、气血充盈度、经络通畅度、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等很难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做出判断。中医脉诊、舌诊、触诊等方法可以在这些方面作出判断,采用现代电子技术的血压波形分析仪、远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和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这类问题,是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实际上这时候这些器官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只是通过身体控制机制的调控,在新的低水平建立了相对平衡,维持生命在较低水平的运行,疾病症状不明显。这就是低水平新常态下的新稳态。我觉得这已经不能叫亚健康了,而是比向低层次稳态过渡时的病态更严重的疾病状态。
       
治疗慢性疾病的时候,避免继续危害健康的因素,如停止摄入过量动物性食物、油脂和含有化学添加剂的精加工食物 ,给身体提供富含微量营养素的天然完整的植物性食物,放松心情、适当运动,身体会由低水平稳态进入向高水平稳态过渡的非稳态,出现疾病应激症状,
       
长期大量吸毒、抽烟、喝酒也会使身体进入低水平稳态,戒毒、戒烟、戒酒过急也会打破身体原有的稳态,出现极不舒服的应激状态,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如果象逐步适应高原反应一样,逐步减少毒品、尼古丁和酒精摄入量,让身体有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身体就可以平稳地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健康稳态,成功地戒毒戒烟戒酒,恢复身体健康。在这期间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成功的。
       
治疗慢性疾病也是同样的道理。当身体向更高层次的健康稳态发展进入过渡态时,也会出现病态应激反映,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现象叫做好转反应。用中医、葛森等营养疗法治疗癌症或多年陈旧伤病有效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皮肤大面积长疮、少量渗透性出血、腹泻、受伤处炎症复发等症状,以便尽快排出长期淤积的废料。
        
这时候不要被病情恶化的假象迷惑,知难而退,采用止血、止泻、消炎等措施掩盖症状,终止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过渡态,就会失去一次尽快恢复健康的良机。只要应激症状没有到危及生命的严重程度,身体没有感到严重不适,精力和体力有改善,就不要在意生化指标波动和身体的应激症状,应该坚定信念坚持下去,让身体顺利度过过渡态,到达更高层次的健康新稳态,彻底战胜慢性疾病。
        
在治疗严重疾病的时候这样的应激反应可能重复多次,但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应激程度会逐步减弱。治疗严重的慢性疾病象戒毒一样,要有长期坚持的意志,器质性病变的好转和恶化一样,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只能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几十年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要完全好转,至少要以月为单位计,有的甚至要超过一年。但胸痛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引起的不适症状,可能在1—4周内就会逐步减轻和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