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莉波:Park法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固定改善传统切开法重睑术后效果不佳丨专业视点
中华整形大典·医学编委 殷莉波:
文章已经于2021年2月发表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第17卷第1期,殷莉波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
目的:
探索Park法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固定改善传统切开法重睑术后效果不佳的可行性。
方法:
2018年10月~2020年3月,共收治传统法重睑成形术后(6个月至3年)效果不佳患者32例,其中4例有轻度医源性的上睑下垂,应用Park法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固定进行修复。
结果:
32例均一期愈合,肿胀轻。术后随访6-20个月,重睑效果稳定,角膜暴露率提高,切口瘢痕及凹陷减轻。
结论:
Park法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法重睑术产生的切口瘢痕及凹陷,提高角膜暴露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睑修复术、 park 法、传统法
Mikamo在1896年首先提出传统法重睑成形术[1]。传统法重睑术是东亚以及国内曾经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很多医疗机构仍在使用。手术方式包括术中祛除睑板上缘眼轮匝肌或睑板前大部眼轮匝肌及睑板前筋膜组织,将皮肤与睑板上缘缝合固定,重睑线正好位于祛除组织部位的正下方,易形成切口凹陷,同时祛除睑板前筋膜组织时因个体解剖的差异,易剪断提上睑肌腱膜与睑板连接,或者接损伤腱膜,导致提上睑肌腱膜出现裂孔,致使提上睑肌肌力下降。Park在1999年提出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技术[2],该方法较传统法优势明显,保留下唇眼轮匝肌,重睑方式更符合生理。我们采用park法术式修复重睑,效果满意。
01.临 床 资 料
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共有32例传统切开法重睑术后效果不佳患者,就诊时间为术后6个月至3年。其中,男性2例,女性30例;年龄18-35岁,本组有轻度医源性轻度上睑下垂4例。
02.手 术 方 法
1.重新设计切口线
本组患者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以Park法重睑术式进行修复,书中重新谁切口线,并设计切除皮肤的宽度。如皮肤切除范围包含或高于原切口线,可直接切除新设计违反内的皮肤;如新设计切口线低于原切口位置,在已经产生的高位粘连的情况下,需在新设计的切口的下缘起逆向充分松解眼轮匝肌与上睑提肌形成的瘢痕,直至原有的重睑切口粘连消失。
2.暴露眶隔及提上睑肌腱膜
按新设计切口线去除皮肤后,自原切口位置或新设计切口下缘打开眼轮匝肌并于肌下向头侧位你想分离,分离宽度约5- 7mm,此时可以看到增厚黄亮的 roof层,在原切口位置或新设计切口下缘正下方打开roof层,暴露眶隔筋膜。从眶隔脂肪最突出部位向两侧剪开,无明显眶脂突出患者可仔细寻找残存眶脂,并从残存部位中心处向两侧剪开。将眶隔全层打开,松解腱膜表面限制性结构,差异化处理眶脂肪,保留或部分祛除。
3.查看有无提上睑肌腱膜损伤
术中充分暴露提上睑肌腱膜,并查看有无腱膜的损伤,有4例患者有明显的提上睑肌腱膜裂孔,位置多在中内侧,修补后要观察两侧角膜暴露的对称性
4.缝合固定
将残存的眼轮匝肌与提上睑肌腱膜联合增厚区域(Septoaponeurosis junctional thickening ,SAJT)用7-0尼龙线缝合固定,位置分别设定在瞳孔上缘及切口中外侧1/3处。部分眶脂残存较少患者,为防止三眼皮形成,可用6-0可吸收线新设计切口下缘正下方的提上睑肌腱膜处或者SAJT,术毕,7-0尼龙线自内而外间断缝合。
结果32例均一期愈合,肿胀轻。术后随访6-20个月,重睑成型稳定无脱落,角膜暴露率较修复前提高,切口瘢痕及凹陷减轻。患者总体认为改善效果明显。
图1. A:传统切开法重睑术后一年,轻度上睑下垂;B:Park法修复术后1个月。
03.讨 论
易成刚等[3]的回顾性调查发现,汉族人口双侧单睑、一单一双总体发生率分别为40.85%、6.16%。重睑手术在美容外科极为常见,传统法切开重睑术仍在广泛应用。该术式重睑效果确切,可以去除多余的上睑皮肤及肥厚的眶隔脂肪。但该方法易于睑板前形成黏连,术后眼睑水肿时间长,并可使重睑线上下形成台阶式凹陷,导致重睑外形僵硬[4]。且因患者其个体差异,在修剪睑板上缘组织过程中,易损伤提上睑肌腱膜,导致上睑下垂[1]。
Park法重睑更加仿生,术后形态更佳,并且不损伤眼轮匝肌[5][6], Park法相对传统法需要充分暴露提上睑肌腱膜,在此同时必然打开坚韧的眶隔筋膜,有少数患者还有明显的下横韧带[2],限制了上睑提肌的运动,利用Park法修复后可以提高患者的角膜暴露率。应用Park法修可以充分暴露上睑提肌腱膜,有利于发现上睑提肌的腱膜裂孔并修补。我们以Park法修复了多例因传统切开法重睑术导致的轻度上睑下垂,效果良好。
SAJT是眶隔返折在提上睑肌腱膜区增厚的地方,这是一个明确的解剖标志,有利术中调整观察。传统切切开法需切除切口正下方的肌肉,修剪睑板上缘及睑板前组织,将皮肤与睑板上缘直接缝合,易形成切口凹陷,切口瘢痕凹陷处更为明显,闭眼后因切口凹陷致组织不连续,部分患者类似肉条状外观。改进的Park法可以通过修剪板前组织,切除Roof层等改善臃肿情况,并且固定方式更加灵活,可以和上睑提肌腱膜或者SAJT,这些使得Park应用更加广泛[7],并且可以明显改善切口凹陷,减轻瘢痕,重睑外形更加自然美观。
参考文献
[1] Mikamo M. Mikamo's double-eyelid operation: the advent of Japanese aesthetic surgery. 1896[J]. Plast Reconstr Surg,1997,99(3):664, 664-669.
[2] Park J I. Orbicularis-levator fixation in double-eyelid operation[J]. Arch Facial Plast Surg,1999,1(2):90-95, 96.
[3] 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等. 汉族人重睑发生率的荟萃分析[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6):370-372.
[4] 文辉才,万珺,眭云鹏,等. 肌皮瓣法重睑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31(3):327-330.
[5] 刘晓伟,侯典举,樊东力,等. 眼轮匝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在重睑术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7(2):139-140.
[6] Kim H S, Hwang K, Kim C K, et al. Double-eyelid surgery using septoaponeurosis junctional thickening results in dynamic fold in asians[J]. 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2013,1(2):1-9.
[7] Sun W, Wang Y, Song T, et al. Orbicularis-Tarsus Fixation Approach in Double-Eyelid Blepharoplasty: A Modification of Park's Technique[J]. Aesthetic Plast Surg,2018,42(6):1582-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