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的智慧

我们从小读历史学历史,目的是为了寻找历史的真相,然而读得越多越会发现,真相从不简单。

最近看到同人于野在一篇文章里说,读史要一问三不知,既不知善恶,不知对错,不知真假。你会不会觉得这么读历史岂不等于白读了,还真不是,而且这才是让自己接近历史真相的大智慧。

比如,小时候拿评书当历史,听《封神演义》的时候觉得周文王好得不得了,而商纣王当然就是十恶不赦了。当读到《史记》时,却感到周文王远不如小说里说的那么好。等读到《淮南子》或《孟子》的时候,商纣王的恶名也渐渐模糊。一直到读完《左传》、《尚书》后,已经很难在说他们谁好谁坏,这是因为把更多的历史情境还原后,人性的复杂和环境的制约会更加清晰的显现,这反而让人不能再用简单的善恶去判定历史人物,这就叫不知善恶。

至于对错,同样要站在相对的时间角度去看待。比如八股文,现代人当然都说不好,因为八股文的形式刻板,禁锢了人的思想。但反过来,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这即使不是个好制度,起码也是最不坏的那个。试想,不考八股那考什么呢?这起码是当时能做到的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如此说来,再把八股文一语定性的说成好或是坏显然都不恰当,这就是不知好坏。

再说不知真假。拿“九一八”事变为例,关于张学良不抵抗的事,教科书一直说是屈从于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这种说法见于正史和教科书,言之凿凿似已盖棺定论,然而人们至今未找到蒋介石下命令的只言片语证据。最近国防大学的金一南教授说,张学良在东北有很大的自治权,打个比方,当时张学良和蒋介石并不像是老板和经理人,反而更像合伙人关系,所以不大可能会有屈从的情况出现。而且张学良晚年也说过,当时他以为日本人不过是又一次寻衅闹事,不抵抗只是不想给日本人借口,命令是他下的,跟中央没关系。那么哪个版本是真哪个是假的呢?只能是遵循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这就叫不知真假。

所以,不知善恶,不知对错,不知真假,一问三不知,并不是在混淆事实,也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不想因为妄下结论反而让自己离事实真相更远。这种思维不单单对读史有用,其实在我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时候,也是一种大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