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最早就是两套计数系统
不论是学中医,还是学易经,都要知道天干和地支,那天干和地支是怎么来的?其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来人们认可的天干地支由来的传说,相传在黄帝时代,因为有蚩尤扰乱天下,使民众苦不堪言,所以黄帝便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有学者考究这里说的涿鹿并不是现在的河北涿鹿县,而是山西运城的盐湖附近——解县),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帝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那天怎么降的天干和地支呢?就像河图洛书一样由白马神龟等动物带来吗?但是也没有记载!所以其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先有天干地支这些字,然后为了记忆比较方便而借用过来的!原来的十天干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这个在《资治通鉴》的《周纪一》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翻译成白话就是:“开始于著雍摄提格这一年,结束于玄黓困敦这一年。这里的“著雍”、“摄提格”、“玄黓”、“困敦”就是古代的天干和地支,如果用我们熟悉的干支系统来表达,就是“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再转换成公历,就是“起于公元前403年,止于公元前369年”。是不是看不懂,记不住?所以后人为了方便记忆和查阅,就简化成现在的天干地支了。
那现在的天干和地支在被借用之前是做什么用的呢?这就要从甲骨文上看看他们的影子了!甲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十字,他是那个时候打仗用的盾牌,最早的盾牌就是两个木棒绑在一起的样子,包括其他象形文字也和盾牌的样子非常像。乙干脆就是一条弯曲的绳子。丙是钻木取火的样子。所以猜想应该是部落人越来越多,逐渐分工作业,这些文字最初是标注那些特殊人群的记号,并以实用性,紧要性加以排列,就形成了所谓的数字排列。从现在以广东为主的南方人口音里,还能察觉到古音的意义所在。广东人说“一”是“呀”,说二是“一”,就是古人的数字“甲乙”发音。还有夏商帝王的名字年号中也能看到一些影子。
而地支的“子丑寅卯”就好像我们写文章时大标题下的小序号,也是一套计数工具,我们常说的“一打”就是十二计数的,当然也有说地支最初是记录方位的,这从星象学上就可以印证了,很可惜的是古代的星象学留存的资料不多没法探讨最初根源。只是到了后来他们的以十计数和以十二计数的方式正好合了天干地支的数,还方便记忆,所以就借用过来正式成为了简化版的天干地支,其实天干和地支本来就是表示天和地的,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而时间的表示就是连续的计数,是阶段性的体现。空间的表示则是方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