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登科后去长安参加关试,写下一首七绝,最后七字连续使用双关
唐代大诗人杜牧,人送外号“小杜甫”,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凭借诗文成名,其才华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杜牧在东都洛阳进士及第。当年的三月,他又在长安参加了“关试”,然后登科,时人称为“两枝仙桂一时芳”。
纵观中国唐宋文坛,同时在科考与关试中拔得头筹的人屈指可数,能让人想起的另一位,也就是宋代的苏轼了。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杜牧在第一场考试当中有作弊嫌疑。他事实上有可能是“开了后门”,才中了进士。杜牧中了进士之后,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得意之情。
一、《及第后寄长安故人》赏析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唐·杜牧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从杜牧的诗句看来,那一年科举考试放榜的时候还比较早,因为那一年的“关式”在同年三月份开考。所以之前的科考放榜时间,应该在当年的二月份或者更早一点的时间。
那时候,春天都还没有到来,花朵自然也就没有开放。这场科举考试是速战速决,最后有三十三个人都中了进士。
在接下来的第二联中,杜牧呼唤长安的少年朋友们要多酿酒。意思就是说,他马上要到关中地区去,请那些好朋友,早早地备上美酒,因为他已经把中进士的喜讯,给大家带过来了。
长安就在关中地区,杜牧在得到考中进士的喜讯之后,马上就动身去了长安。他让朋友提前准备酿酒,自然不是为了庆祝他中了进士。
因为他已经中了进士,现在才来酿酒来庆祝,哪里还来得及?这完全不合逻辑啊。所以,这明显不是杜牧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其实,最后一句“已将春色入关来”中的“春色”、“入关”采用了一语双关。“春色”既指“春光”,又指“通过关试的喜讯”;“入关”既指“过函谷关”,又指“通过了关试”。
所以,在这最后两句诗中,杜牧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我马上要来关中参加关试了,并且即将要在关试中夺魁,你们就酿好了酒,准备为我考试夺魁庆祝吧。
在古代,其实许多古代的诗人,特别是出名的诗人,往往都是非常骄傲,甚至有些自恋。比如李白、杜甫这些人,就特别喜欢写诗来吹嘘自己有多么多么厉害。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就说“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据说,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还吹牛说,自己的文章写得比屈原、宋玉还好。
宋代的大词人柳永在科考落榜之后,还吹自己是“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意思是说,要不是我在考场出现了失误,这回必定当状元了。
但是,杜牧在这首诗里,吹牛吹得还是比较隐晦的。他不直接说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他只说这次来长安,必定会通过关试。
这次有“三十三人”一起中了进士,这“三十三人”一起来了长安。“三十三人”中除了他自己,还有三十二个,这些人他都认识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他瞎扯什么“秦地少年多酿酒”呢!大家无亲无故,全不相干的。所以,大家看了这首诗并不会觉得他很骄傲。其实真实的杜牧才不是这样的呢。
二、中进士后写诗嘲讽和尚
杜牧出生在高门大户,他的祖上是晋代的名臣杜预。杜家世代为官,杜牧的祖父还是三朝元老,他的父亲也是朝廷命官。
在杜牧出生之时,杜家的势力特别大,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城南韦杜,去天五尺。”意思就说:杜、韦这两个大家族,权势熏天。
杜牧从小的时候起就坐拥书城,接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元和七年,杜牧十岁的时候,他的祖父、父亲因病去世,家道突然中落。但是杜牧家当时在安仁里,还是有三十间旧房子。
不过,后来遇到战乱的时候,他和他弟弟还吃过两年野菜,也有点不起蜡烛的时候。可是杜家毕竟根深叶茂,等时局稍微稳定,他的生活又恢复了常态。
杜牧少年时代,在士林之中的名气就很大,因为他书读得多,而且头脑灵活。他关心政治和时局,二十三岁那年,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政论文章《阿房宫赋》。
当时杜牧准备参加科考,一个姓吴的博士,就拿着他的文章去找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吴博士说:我发现了一个奇才啊,他的文章写得很好,你有没有看过?
然后,吴博士就把《阿房宫赋》拿给这个崔郾看。崔郾看了之后也觉得非常好,吴博士就对他说:你这次就选他当状元吧。嘿!这不是开后门吗?
这已经很奇葩了,但是更加奇葩的是,那个叫崔郾的主考官回答道:唉呀,“状元”已经有人了。都还没考呢,状元是谁居然内定了。
姓吴的就说:哎呀,不行的话,你就让他当第五名进士吧。为什么是第五名呢?很显然,吴博士去晚了。前面四个进士名额,全部都被内定了,所以只有让杜牧当了第五名。
果然,在公元828年,杜牧在洛阳就真考中了进士第五名。然后在同一年的三月份,杜牧到长安又顺利地通过了关试,“登贤良方正科”。这下,杜牧就变得更加有名了。
年轻的杜牧感到非常得意,他在长安一口气结交了二十多位名人。有一次,杜牧约上了这帮朋友,到城南的文公寺游玩儿,结果遇到一个和尚,而这个和尚竟然没有听过他的大名。
杜牧当时就不爽了,我这么有名,你怎么会不认识呢?于是,他马上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嘲讽这个和尚。这首诗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其中两个版本分别是:
版本一: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版本二:
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姓名,始觉空门意味长。
这两个版本意思差不多,就是说:这位大和尚,你给我听好了,本少爷家住在长安城南的杜曲镇,“城南韦杜,去天五尺”知道吗?我们杜家的势力,你都没有听说过。
好吧,就算你不知道我们杜家的威风,那你有没有听说过今年科考、关试,连续两场都上榜的那个人,那就是本少爷我呀!和尚居然连这个都不知道?不愧是空门中人。
后来,杜牧继续嘚瑟,终于引起了当时朝中“牛党”的注意,请他去做了淮南节度使推官,办公地点就是当时非常繁华的扬州。
结果,杜牧到了扬州,也没干啥事儿。基本上每天都泡在风月场所里,写了一些非常有名的诗歌。最后离开扬州的时候,他还好意思写诗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结语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一考定终身。而那时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参加科考。因此,中不中进士对他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中进士后写诗来内心表达得意之情的人,不在少数。相较于孟郊在中举之后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杜牧这首诗非常含蓄了。不仔细看,你都不知道他“藏而不露”的自信与张扬。
不过,早期考场的得意,未必代表后来的仕途得意。杜牧前面嘚瑟几年,后来却因为站错了队,被朝廷外放为官,最后只能“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