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钱莹山水画:古拙质朴,千千奇韵,尽展江南风采
艺术贵在传承与发展。钱莹深知“师古人与师造化”的重要,一方面,注重“古人之理法”,师承董源、巨然等诸家之长,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另一方面,注重“自然之理法”,游历于江南青山秀水间,心摸手记,将眼中的“第一自然”变成“心中的第二自然”,造出“千千奇韵”。钱莹的山水画,古拙质朴。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是每一幅都是体现其特点的典型之作,有《茅亭高士图》《看泉图》等。
钱莹 茅亭高士图
《茅亭高士图》堪称钱莹代表作品中设色山水的经典,该画纵180.4、横99.3厘米,绢本立轴,南通博物苑藏。此画采用高远构图,树石的笔法来源于董源、巨然,笔墨多变,虚实结合。在设色上钱莹用墨青墨绿揉和在一起皴染并进,这一技法就是以螺青、藤黄和墨色合用,目的在于“使墨有士气”,达到苍茫秀润的韵致。钱莹的艺术精神与大自然精神在画卷中完美契合。
钱莹 看泉图
钱莹有着炽热的创作情怀,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揣摩。《看泉图》是一幅将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佳作,纸本,墨笔,纵238.5、横117厘米,藏于南通博物苑。此图章法取高远、深远、平远相结合,展示了寒季山川重重迭迭、回环起伏的广阔景色。近处两株古树下有茅庐,一雅士踱步室外赏泉;巨岩自近伸向前方,岩边亦有古木相缀,远处有岭,山石以淡墨短披麻皴为主,较钱球用笔空灵秀逸;树取鹿角式,用笔槎丫老辣,千枝万枝多而不乱,互不相撞;右上岩间,有瀑布直泻,泉水穿石绕过,随山势转折奔流而下。整幅画面运用结构排比和间隔组合形成气势雄阔拓展之姿,笔势迅疾流畅,墨色清润,表现了“钱家山水”浑厚古朴的风貌。
钱莹 设色山水图
钱莹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相结合,《设色山水》就是一幅写实记景的佳作,纸本,设色,纵130、横37.5厘米,藏于南通博物苑。此图采用平远法构图,描绘了洞庭湖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宜人景致。
钱莹 设色山水图 局部
《设色山水》构图简明清晰,景致安排有序。远景笔墨含蓄,以细淡而沉稳的曲线勾写峰峦,山体起落有致;中景于辽阔的水面上架起一座桥,两座房屋立于湖畔,林木扶疏;涟漪泛光的湖面上浮动着舟帆,动静结合营造出山林间无限生机;近景山峰用披麻皴勾染,山体姿态灵动;湖边林木水榭错落有致,在春风的吹拂下,枝叶婆娑曼舞,水波荡漾;静谧的风景中,一隐士撒网捕鱼,形态逼真,仿佛有鱼儿跃然水面,情趣盎然。整幅画面虚实相间,一派恬静安美的祥和景象,散发着淳朴天真的生活气息。
钱莹 设色山水图 局部
在《设色山水》中,钱莹打破以往山水画中对色彩限制的界限,以花青润墨,水墨笔法精工细密。他先用长锋羊毫中锋勾廊,再以侧锋湿笔皴擦,坡岸山丘显得圆润浑厚;树林画法极丰富,勾勒、点苔与渲染相结合,表现出近水土质疏松与草木丰美之感。此外,钱莹还以花青、赭石等透明性植物颜料掩盖、弱化传统的皴线,以丰富的色彩层次强调山坡阴阳块面与体积感,色墨相融,明与暗、冷与暖对比清晰,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洞庭湖初春灵秀多姿的景致,可见钱莹对山川景物敏锐的观察力和造型功力。整体而言,画面上色浅淡、自然,隐约中可见笔痕墨踪,但用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以积染而成,故色彩清新明丽不浮躁,足见钱莹用色技艺之高超、微妙。
钱莹 设色山水图 局部
《设色山水》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钱莹讲究章法布局,将书画印空间布局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完稿后于留白处即兴题跋:“天开桃李洞庭春,美景临江绿翠尘。近日风光真气象,陇间又见水波新。”并钤“钱莹印”白文、“石侪”朱文印二方。画面中所有的美源于心灵,《设色山水》充盈着诗情画意,小景色焕发出独特魅力,营造出一种“清雅脱俗”的审美视觉感。
钱莹的精神境界是朴实无华的,山水画从生活中来,但又不仅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气象在营构和书写。艺术创作以平淡天真为突出特点,充分借用笔力的变化、聚合、晕染来将笔墨的使用发挥至最具灵性。作品直承宋代董源“人境山水”的传统,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相融合,于空灵中显充实,静谧寓于深秀,通篇气息回环贯通,展现出江南水润的特征。这样的艺术处理,极具平民化气息,增强了人文精神和返璞归真的现代意识。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8期《翰墨神韵 山水清音——清“通州三钱”山水画评析》
作者: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