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王权的家风家训

王权(1822-1904),字心如,清末伏羌县(今甘谷)安山里水沟村(今磐安镇南坡寺村)人。清末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其学问人品深受陕甘总督左宗棠赞赏,说:“伏羌王权学问人品天下少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清末民初陕西著名学者张鹏一在为冯国瑞《守雅堂稿辑存》一书的序言中评价王权“清代甘肃人士,康熙初,以武功显者,赵良栋、王进宝诸人是也,中叶以后,以经术文学著者,有武威张介侯,阶州邢佺山,伏羌王心如诸先生。”上海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陈声聪说:“陇右为古秦域,据黄河上游,华戎所交,西北屏障,文化发迹之地。魁儒硕人,代有传人。汉著作家张奂,书法家张芝父子,南朝诗人阴铿,唐诗人李益,文学家赵武孟、赵彦昭父子,明诗人李梦阳,清学者邢澍、张澍,其尤著者也。清末有伏羌王权者,挺生期间。”
王权的诗歌卓尔不群,骨力尖苍,意味深厚,忠实地记录了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晚清社会的史诗。他的老师古浪县知县,名儒陈世熔称赞他:“笔下有风云,眼底无富贵”,,晚清学者诗人任其昌称赞他的诗歌和人品是“追锋飞马足,入握炼珠光。势捷生廉悍,神来动激昂。”甘肃古籍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专门研究甘肃地方文学史的漆子扬教授誉为“近代陇右诗圣”。
王权的文章有论者认为“古文胎息韩、柳”,然而著名学者霍松林认为:“远非韩、柳所能范围。其突出特点是:立意高,说理透,层层转折,愈转愈深,辞彩流美而内涵深厚,绝无空洞俗浅之失。”
在他担任知县的延长、兴平、富平县,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时人称赞王权为关西孔子,在他去世前一年,兴平百姓集资在县城槐巷修建了生祠。王权不仅有丰富的亲民爱民和廉洁奉公的吏治实践,同时在他的诗歌和文章中,也有着许多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廉政理念和理论总结,对后世的地方治理和廉政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王权的家庭是一个科举世家,一家三代六个半举人,其父王汝揆、王权本人和弟弟王树、王权的儿子王念诒、王树的儿子王士俊、王士彦六个举人,王树的儿子王士霭是副贡,算半个举人。他们有自己的家风家训,而这个家风家训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故乡的人民。王权的一生,恪守儒家士大传统,以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价值和目标追求,无论从教、从军、从政,都能以民为本,以民众的利益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在家风的传承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王权的家风家训,用王权自己和他的学生张世英总结的话来概括,就是“操持严正,尽职敬事,淡泊明志,学而不倦”。王权父亲王汝揆,是平凉教谕,在兵乱城破之际,有一个同乡的杨道士来找他,拽袖请他和自己一道逃走,他知道一条通往城外的小道可以逃走,但是王汝揆拒绝逃走,他认为城陷时作为官员逃走是一种耻辱,于是写了家书,留下遗言托杨道士捎回家,而后从容自尽。王权说父亲“平生操持严正,跬步不苟,里中邪人,莫敢见其面。”从王权的一生来看,他秉承了父亲“操持严正,尽职敬事”的作风,做任何事情都严肃认真,恪尽职守,力求尽善尽美。他做教育,和任其昌成为近代天水教育的奠基人,培养了像张世英这样的英才。他从军,成为军事专家,撰写出《陇右战防窃议》《剿抚议》《固本议》《致柏子俊孝廉论甘肃事宜状》等军事著作。这些军事著作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军事研究价值。他从政,被左宗棠赞叹“吏治陕甘第一”,每到一地,都成为老百姓最欢迎爱戴的“父母官”。他撰写地方志,修成了《秦州直隶州新志》,被论者赞其“体例内容,皆精审翔实,峻峭清严,为陇右诸志之冠。”他的诗歌文章,被认为“古文胎息韩柳,诗亦琅琅唐音”,其诗有“杜工部之概”。 他的操持严正表现在一言一行之中,据他的学生张世英说,王权“词貌而肃,衣冠动作,学道之气,俨然望而畏之”。但是他乐于助人,“济人赴义,则倾曩不惜。”“喜成人之美,而不矜不伐,故人之所感者深。””
淡泊明志,勤学不辍,是王权家风家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对物质享受没有兴趣,“生平无饮食、衣服、舆马、珠玉、鼎彝之好。”临终遗言,要求棺木寿衣简朴,不得奢华。对地位名誉也淡然处之,宁可丢官也拒绝虚报浮夸。在他离开兴平的时候,当地百姓准备制作锦屏,列举他到兴平的政绩,为他饯行,他听到消息,立即致信牵头的乡绅张伯良,言辞予以拒绝,说仆吏材短浅,前后在官逾五载,自愧无绩效可述。然政主严毅,始终击强锄暴,执简祛烦,未尝为妪煦之容,奇谲之迹,措施虽未当,其无意于邀名干誉者,士民当共信之矣。吾子相知有素,今乃舍己徇众,欲荣我以标榜之文,奉我以过量之名,是诬之也,是愧之也,是挈而下之也,使与姑息以媚众,黠术以愚民者同列也。”勤学读书伴随了王权的一生,辞官回乡后更是废寝忘食,日有功课,直到他生命结束之时,还在读书,“属纩之前,丹铅犹不去手。”王权一家的家风家训,
是这个科举之家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不仅仅是留给家庭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无形中影响着后代,让子女后代终身受益,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乡风乡俗,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