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家秦伯未教你补气养阴如何用药

小编导读

临床上,医生处方用药时应该掌握什么呢?基本的治法是需要掌握的内容之一,这些治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用药,以保证疗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治疗肺气、肺阴不足的滋养气阴法,来看看这个方法是如何发挥效用的。

临床上要使处方成熟,应当多掌握些基本治法,包括某一病因和某一证候的一般治疗法则。这些治疗法则虽然书本上都有,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把它整理成为更有条理的东西,才能胸有成竹,随机应变。比如,遇见虚证,大家都知道补,知道脾虚补脾,肾虚补肾;而且知道“补脾不若补肾,补肾不若补脾”;“土旺则生金,勿拘拘于保肺;水旺则火息,勿汲汲于清心”;“补脾须不碍肺,滋肾须不妨脾”等等学说。但到具体治疗上,由于证候的复杂,往往会迷糊,或者感到治法不多,没有适当的成方可用。
我认为正确地使用补剂,必须辨别虚了什么?虚在哪脏?虚到什么程度?并考虑从哪方面去补?用直接还是用间接方法?以及用补有没有不良反应?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要了解致成虚证的原因有哪些?虚证的证候有哪几种?虚证在内脏的机制和影响如何?以及成方中补剂的性质和药物的配合、禁忌等等。兹举治疗虚证的滋养气阴法,来说明具体处方用药。
滋养气阴法主要用于肺气、肺阴不足,多因温邪久恋,五志火燔,耗散气分,消烁津液。由于气阴两虚,肺肃无权,多见气短干咳,或有少量黏痰,咯血口干,并因肺主皮毛,卫气不固,亦能出现多汗畏风等症。这样,除了补肺的药物须分补气、补阴之外,还要熟悉肺虚证上适用的止咳、化痰、止汗、止血等药物。再因肺与心、肝、脾、肾有相互关系,还能伴见心烦心悸,睡眠不安,急躁易怒,潮热,大便不实等,这就需要联系到更为广泛的与肺虚相适应的其他内脏药物
所以滋养气阴是一个大法,在处方用药时还会牵涉到一系列问题。正因为如此,掌握一个基本治法,包含不少基本方剂和基本药物,谁能掌握得比较全面,便是谁在处方用药上能够比较成熟。再从滋养气阴法来说,至少应了解以下一些药物:

补肺气:黄芪、人参、西洋参。

补肺阴:沙参、麦冬、天花粉、百合。

止咳:杏仁、枇杷叶、兜铃、诃子。

化痰:贝母、海蛤壳、冬瓜子、苡仁。

止血:仙鹤草、侧柏叶、茜草、藕节、丹皮。

止渴:茅根、芦根。

止汗:浮小麦、糯稻根、桑叶、五味子。

清肝:青黛、黄芩、夏枯草。

滋肾:生地、鳖甲、天冬。

扶脾:山药、冬术、扁豆、甘草。

方剂方面,如张景岳新方八阵和古方八阵里补阵门补肺方剂之外,也要熟悉些和阵及寒阵门有关肺虚的方剂。如:

四阴煎:生地、麦冬、沙参、白芍、百合、茯苓、甘草。

麦门冬饮子:麦冬、黄芪、人参、归身、生地、五味子。

阿胶散:阿胶、白及、天冬、五味子、人参、生地、茯苓。

天门冬丸:天冬、贝母、杏仁、阿胶、茯苓、甘草。

绿云散:侧柏叶、人参、阿胶、百合。

人参清肺汤:人参、杏仁、阿胶、粟壳、甘草、桑皮、知母、地骨皮、乌梅。

人参平肺散:人参、天冬、黄芩、地骨皮、陈皮、青皮、茯苓、知母、五味子、甘草、桑皮。

二母散:贝母、知母。

紫菀散:紫菀、阿胶、知母、贝母、人参、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

玉泉丸:人参、麦冬、黄芪、茯苓、乌梅、甘草、天花粉、葛根。

掌握了一些基本方剂和基本药物,还要多方面吸取前人的用药经验,做到知宜知避。例如《丹溪心法》上指出,“口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蒌、贝母”;又,“杏仁泻肺气,气虚久嗽者,一二服即止”;又,“治嗽多用粟壳,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又,“知母止嗽清肺,滋阴降火”。总之,既要知常法,也要知变化,不仅在处方用药时可以减少差错,并且收到疗效后也能说明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