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的4种身份 | 社工课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解玉冰
单位 | 郑州大学
一、导诊小助手
实习的前两周主要是在医院一楼门诊大厅做导医服务,这让我熟悉了医院的就诊环境和就诊流程。通过在门诊大厅一周的服务,我熟悉了自助机的使用方法,能够帮助病人及其家属更加方便、快捷的就医。后来到内科分诊台工作,对分诊台的各种程序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不仅能够帮患者排当天的回诊号,也学会了挂三日内的回诊号、慢病离休的挂号等,这也让分诊台的工作更加的顺手。
协助患者就医
内科分诊台会有很多的老年人就医,她们不会使用手机预约挂号、缴费,不知道怎么查看医生出诊信息,互联网医院的推行给年轻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使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也遇到了信息化的阻碍,所以医务社工与志愿者开展导诊服务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二、病区陪伴者
到病区与患者及其家属聊天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在与患者沟通交流中我发现自己的技巧很欠缺,所以一开始会显得比较尴尬,并且对于一部分问题,在患者回答之后,由于自己缺乏经验或其他原因,导致话题难以继续,没办法给患者一个很好的回应。同时也因为自己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甚少,没有办法跟患者进行更好的沟通,聊天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
患者对我们的身份感到陌生,也使沟通受阻,这需要更长时间的接触,才能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往往是刚发现一个可以跟进的患者,下次探访就不一定能在病区见到,所以很难有针对性的跟进一个患者或针对同一群体患者开展持续性活动。在本院病区开展个案工作或者小组工作并不是易事,这让医务社工的发展受到了阻力。
与患者聊天
并且在刚进入病区的时候,患者对我们“粉马甲”的身份非常困惑,常常被问“你们是医生吗?”“你们是护士吗?”“你们是干什么的?”,甚至有些患者以为我们是做陪护的,到病区来“找工作”。面对这些疑问,我们也时常思考我们究竟是做什么的,我们能为患者提供什么服务,我们能为患者带来哪些改变。
深入接触患者后我更加明白,医务社工并不是“万能神”,患者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的聊天可能都会给患者带来点滴变化,可能是一起度过的一点空闲时光,也可能是无人陪护时的情感诉说,我想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
三、活动构思有技巧
在针对儿科住院患者活动设计中我也有一些体会与反思。比如,在一次针对儿科住院患者策划活动时,我们认为儿童家长会有预防接种知识宣传的需求,但是在写完计划书,与儿科护士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才了解到,儿童疫苗接种目前全都在社区进行,并且社区医护人员会按时提醒每一位家长,不会出现忘记接种的情况,有问题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会及时与家长沟通。
并且本院儿科病区大都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这些病症容易传染,所以在儿科病区开展活动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些也给自己了一些提示,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到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医院开展服务,更要与临床的情况紧密结合。
四、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
实习后期我们开始参与到医生的查房,我发现跟随医生查房更容易发现需要服务的对象,一方面患者更相信医生,会对医生袒露更多的信息,我们获取患者的信息和需求也相对容易。另一方面跟随医生查房,也更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知道医务社工的存在。
病房查房
这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有些患者会主动找我们聊天,我们也了解到患者在疾病认知、科学饮食、合理运动等疾病相关知识方面有更多的需求,我们帮助患者向医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给予反馈。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困惑,但不好意思与医生说,我们也会帮助患者更好的与医生沟通。医务社工在促进医患沟通方面能够发挥有效作用,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
医务社工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能够在医院发挥很大作用。但当前医务社工的发展还遇有困境,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发展。
疫情影响,如何调整服务形式?
如何按时完成工作指标?
开拓新服务,解锁新技能
有效开展线上服务
扫码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