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龙套咋了?

小编说

之前跟着剧团下乡演出,有过一次临时被“抓壮丁”的经历。有个龙套演员不知吃了啥东西,狂泻不止,根本无法登场。眼看着戏就开了,唯一的一个“闲人”,也就是我,便被连哄带骗地化了妆,穿上了行头,硬生生地被推到了舞台上。“不要慌,跟着前边的龙套,他们走哪你跟哪,他们说啥你说啥”。在前辈的谆谆教导下,我两腿发抖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扮戏,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跑龙套看似简单,内里的学问大着呢!不信你往下瞧!

戏曲群体角色类型

第一类是以四人为一组,穿统一服装,戴统一头饰盔帽,拿统一器械,但没有姓名的各种配演角色。此类角色又具体分两种,一种是以龙套宫女为代表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群体人物,一种是由武行应工,在演出中以上下手为代表。第二类是在剧中以文官武将身份出现的各类配演角色,其特点也是四人为一组,但穿戴不同且都没名没姓,内行俗称为“朝官大将”。第三类是以众百姓身份出现的各种角色,不仅没名没姓,而且穿戴各异。与前两类人物相比,众百姓不受四人一组的约束,上场人数多少不限,且在表演上不受群体调度一些规矩的制约。

龙套宫女

这类群体角色不单指舞台上穿龙套服、戴大板儿巾或小板儿巾的龙套宫女,而是泛指以他们为代表的戏曲表演技巧、技术含量较低的一大批群体人物。这类角色在舞台上没有太多繁难的动作,主要是跟在主要角色后面作为仪仗或护卫人员,起到造势助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龙套一类的群体角色缺乏技术含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旧戏班中基本上没有专职的龙套演员,而是由社会底层中五行八作的人利用空余时间兼职演出。这些人白天打零工兼做其他营生,晚上到戏园子跑龙套。由于不是职业演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表演不太讲究,演出质量也无法保证。好在那个时代的观众并不在意他们的表演水平,人们去剧场看的是角儿。

上下手

在同一出剧目中,为了区别对立两派士兵,常称正方士兵为“上手”,反方士兵为“下手”,二者合起来即为“上下手”。不论是敌对双方人马之间的陆战、水战,还是官府与绿林江湖人物之间的打斗、天上神仙与地下鬼怪之间的较量,对打的双方都可以分为上下手。

在戏曲舞台上,“上下手”一类的武行角色不仅要承担“开打”任务,而且与第一类群体角色在很多方面的职能几乎完全一样,也需要在剧中一戳一站,跑来跑去。他们不仅要与敌方的主将对打,还要互打,既有多人互打,也有大规模的群打,内行人谓之“打档子”。对打时除了拿各种兵器外,还要负责展现翻扑等戏曲武功特技。如果说第一类群体角色可由业余演员兼职,那么上下手必须由具备戏曲武功基础的专业演员来担任。

戏曲界有“下串儿”一说。何为“下串儿”?就是指在武戏中专门和主演对打的演员,他们是主演私人团队里的一批特殊绿叶,武功精湛,尤其在器械对打方面与主演水平不相上下。

朝官大将

这里的朝官泛指在舞台上穿蟒袍却没有具体名字,且由不同行当的男性角色扮演的各种文职官员;大将则泛指由不同行当的男性角色扮演的各种武将。

作为群体角色,他们与上两类群体角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服饰上,因为扮演的都是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以穿着服装各不相同:级别较高的文官穿蟒,较低的穿官衣;大将或是扎带有靠旗的硬靠,或是穿不带靠旗的软靠、改良靠。

扮演朝官的行当有老生、小生、花脸、文丑等。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和龙套的艺术作用是一样的,也需侍立于主演身边,渲染环境、营造气氛、衬托主角。有的戏也会参与到剧情中去,有些简单的身段和念白。大将可由老生、武生、小生、花脸、文丑诸多行当的演员扮演。有些大武戏中,武将有较多的武打动作,他们与配演实际上仅有一步之遥,不分伯仲。

众百姓

众百姓与前三类四人为“一堂”的群体角色很不一样,是一个上场人数不确定且性质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一般扮演的是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物,上至乡绅商贾,下至市井百姓,老少间杂,穷富皆有。他们的穿戴扮相各不相同,一眼就能让观众看清楚。

这类角色由不同行当的二三路演员扮演,在表演上与前三类角色的最大区别在于,举动自由随意,更多的是遵循行当本身的规矩特点。表面上看众百姓的表演及舞台调度较为随意,但其实依然要按照戏曲群体调度的套路和规则行事,只是与以上几类角色相比特点不明显,不为一般观众所注意罢了。

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角色的舞台调度,导演要做到心中有数。他们的“行”与“止”都不是生活原生态的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隐含着内在章法。

群体角色的唱念

传统戏曲群体角色没有任何独唱和对唱的形式,有的只是集体合唱。演唱的最大特点是齐声而出,多数情况下是边走边唱。会唱各种曲牌是群体角色必备的素质。唱时除了要声音整齐以外,还要懂得锣鼓点儿,因为很多曲牌都夹杂着锣鼓伴奏,需要群体角色根据唱词的意思唱出不同感情。同时,群体角色需要配合行走步伐的快慢与停顿,做出不同的队列造型。

戏曲群体角色几乎没有念白,大部分是以集体发声的方式念几个单音字或对主要角色的吩咐进行应答,如咿、喔、啊、有、嗨、嘿等。个别剧目中群体角色有简单的念白,但字数很少。下面以京剧剧目为例,分别详细说明。

“咿”

凡皇帝以唱的方式出场前,小太监在幕内喊“咿”,之后以“站门”套路上场。如《上天台》中刘秀在幕内念“摆驾”后,小太监喊“咿”,然后出场。注意,喊“咿”的声音要控制好,音量不可过低,一般不超过主角的调门,表现的是宫廷内特有的肃穆气氛。

“喔”

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第一是开道。高官出行时,群体角色在幕内齐声喊“喔”,此时一定要调高调门,声音洪亮有力,以彰显官员官高爵显、威风八面的气势。如《秦香莲》中包拯第一次上场前,先由众衙役在幕内喊“喔”,然后接锣鼓点儿,随后包拯在王朝、马汉及众衙役的簇拥下出场。同样,包拯在决定铡陈世美后,众人高喊“喔”,表示众人对包拯刚正不阿的支持和对正义得到伸张的欢呼。

第二是喊堂威。在审讯犯人时,群体角色喊“喔”是对犯人的一种震慑。要求调门低,声音长,虽说是“喊”,但其实是带有浓重鼻音的哼念,给人以威严肃杀的感觉。如《三堂会审》中苏三数次提到王金龙的时候,龙套都会低声喊“喔”,意在提醒苏三在这种地方不可随便说话。

“有”与“啊”

不论文戏还是武戏,主要角色经常会念“军士们”“众将官”“儿郎的”“众神将”一类的台词,这时群体角色集体应答“有”,然后主要角色念“起兵前往”“趱行者”“伺候了”等台词,群体角色则应答“啊”。“有”是应答,表示我们在这里等待命令,“啊”是“遵命”或“是”的意思。“有”和“啊”要紧接主要角色的台词,念得短促有力。

“嗨”与“嘿”

在一些武戏尤其是神怪戏中,以武净扮演的主要角色带领群体角色上场前,群体角色经常会在幕后齐声喊两个单音字“嗨”与“嘿”,主要是为主要角色的上场壮声势造气氛,使得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个例念白

如《野猪林》“白虎大堂”一场,高俅下令重责林冲八十军棍,此时众牢子手齐声以低沉的声音念“军牢”后,自答“有”,再念“起刑”,再自答“打”。简单的几个字,把气氛营造得异常恐怖肃杀。
文/阎骏

小编微信 / SYR29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