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的中医治疗

传统医学认为:痰饮是指人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亦称“淡饮”、“流饮”。

痰饮的成因

痰饮的成因,概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感受寒湿、饮水过量等,内因主要有劳倦过度、房劳伤肾等。

这些因素往往互相影响致使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三焦不利,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01

外感寒湿:

寒湿之邪、易于伤人阳气,阳气受损,则湿邪易于停聚。凡气候之寒冷潮湿,或冒雨涉水,或坐卧湿地、寒湿浸渍等,水湿之邪侵袭卫表,卫外之阳先伤,肺气不得宣布,湿邪浸渍肌肉,由表及里,困遏脾胃,中阳受困,运化无力,以致水津停滞而成痰饮。

02

饮食不当:

胃为水谷之海,脾司健运之职,食生冷,或暴饮过量之水,或脾胃素虚,食少饮多;水停而不消,均可阻遏阳气,使中州失运,湿聚为饮。诚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多饮,水停心下”。

03

阳气虛弱:

饮为阴邪,其为病多见于阳气虚弱之躯。思虑劳伤使中阳失运,水停为饮者,其本在脾;房劳伤肾,或高年下焦阳虚,不能化水,以致水泛心下者,其根本在肾。

痰饮就病理性质而论,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积为患。虽然间有因湿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为饮热相杂之候,但究属少数。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因水为阴类,非阳不运,若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阴邪偏盛,寒饮内停为患。

辨证施治

痰饮的辨证,首先应根据其停饮的部位区别四类不同的证型。如停留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同时尚须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俱应根据症状,辨别主次。

饮为阴邪,故其治疗以“温药和之”为原则,借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若饮邪壅盛,其证属实,可根据其停积之部位,分别采用发汗、攻逐、分利等法;至于阳虚而饮邪不盛之微饮,则以健脾温肾为主。

痰饮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由于虚实主次不同,常见两种证型。

01

脾阳虚弱

症状:临床常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稀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益气温阳;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桂枝8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茯苓12克、半夏8克、生姜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若眩晕、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若脘腹部冷痛、吐涎沫,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肉桂等温中和胃;若心下胀满,加积实以开痞。

02

饮留胃肠

症状:临床常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滑。

治法:攻下逐饮,消痞定痛;方用甘遂半夏汤:甘遂10克、半夏12克、白芍12克、朩香12克、蜂蜜10克(兑服),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甘遂、半夏、木香逐饮降逆顺气止痛,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若水饮在肠,饮郁化热者加大黄、葶苈子攻坚决壅、泻下逐水,若饮邪上逆,胸满者加枳实、厚朴以泄满,但不能徒快一时,攻逐太过,易伤正气。

悬饮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病程发生、发展全过程中,有如下几种证型。

01

邪犯胸肺

症状:临床常见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有汗而热不解,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止咳平喘;方用柴枳半夏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2克、瓜蒌12克、半夏10克、枳壳12克、桔梗10克、赤芍8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与加减: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清热,瓜篓半夏化痰开结,枳壳、桔梗、赤芍理气和络。若咳逆气急、胁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半夏、瓜蒌;热甚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汤,以清热宣肺化热。

02

饮停胸胁

症状:临床常见咳唾引痛,但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一侧,病侧胸胁胀满,甚则可见侧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逐水祛饮,泻肺补脾;方用补脾泻肺汤加减:葶苈子12克、甘遂10克、芫花10克、大戟8克、桑白皮15克、苏子10克、瓜蒌12克、茯苓12克、半夏10克、泽泻12克、大黄8克、大枣15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与加减:方中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茯苓、半夏降气化痰,泽泻、大黄利水通便,使饮从二便而出,配大枣、甘草补脾缓中,若胸闷气急加陈皮、木香、郁金;痰气郁阻加瓜萎。

03

络气不和

症状:临床常见胸胁疼痛,胸闷不舒,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天时更为明显,舌暗苔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络,定咳止痛;方用香旋郁陈汤加减:香附10克、旋覆花10克、苏子10克、杏仁8克、半夏8克、苡仁15克、茯苓12克、郁金12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与加减:方中以旋覆花、苏子、杏仁、半夏、苡仁、茯苓降气化痰,香附、郁金、陈皮理气解郁止痛。若痰气郁阻,胸闷,加瓜萎、枳壳;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加桃仁、红花、当归尾、元胡以活血通络止痛;水饮不净,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

04

阴虚内热

症状:临床表现为咳呛时作,略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止咳化痰;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麦冬15克、沙参12克、玉竹12克、天花粉10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2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与加减:方中麦冬、沙参、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清肺降火。若潮热加银柴胡、青蒿、鳖甲;咳嗽气喘加百部、贝母;胸胁痛酌加瓜蒌皮、丝瓜络、郁金;积液未尽加泽泻、木通;兼有气虚,神疲气短,易汗,面色恍白者,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等。

溢饮

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为患。

症状:临床表现为四肢沉重或关节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口不渴,或兼见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解表化饮,散寒祛痰;方用麻桂姜辛汤加减:麻黄6克、桂枝8克、干姜10克、细辛8克、半夏10克、甘草6克、五味子10克、白芍12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与加减: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干姜、细辛温化寒饮,半夏、甘草化痰利气,佐以五味子、白芍,使散中有收。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茯苓、泽泻利水祛饮;寒象不明显去干姜、细辛;如表寒外束,饮邪滞而化热伴有发热烦躁,舌苔白腻者,则宜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以麻黄桂枝合石膏为主药。

支饮

多因受寒饮冷,久咳致喘,迁延反复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阳气不运,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在感寒触发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时以正虚为主。

01

寒饮伏肺

症状:临床表现为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往往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则面浮脚肿,或平素伏而不作,每值遇寒即发,证见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舌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8克、半夏10克、桔梗12克、细辛8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与加减:方中以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半夏、桔梗、甘草化痰利气,佐五味子、白芍使散中有收。若体虚表著者,去麻黄、桂枝;咳喘痰甚不得平卧者,可用葶苈大枣肺汤加味,以泻肺逐饮、化痰平喘。痰多粘稠,胸满气逆,配白芥子、莱菔子豁痰降气;若虚实错杂,饮邪夹热,证见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者,宜用木香防己汤加减,以扶正祛邪、行气散结。

02

脾肾阳虚

症状:临床表现为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少,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苔白润或灰腻,舌质胖大,脉沉细兼滑。

治法:温脾补肾,利水化湿;方用金匮术甘汤加减:附子8克、桂枝6克、淮山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与加减:附子、桂枝助阳化饮,淮山、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茯苓、泽泻利水祛饮,熟地、山萸肉、菟丝子补肾纳气。若食少痰多,配半夏、陈皮;如脐下动悸,吐延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逆、虚中夹实之候,可先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SUMMER

结语

SUMMER TIME

痰饮是体内水液得不到运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为诸饮的总称,狭义的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发病机理主要责之于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倦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运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先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应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权宜之法,待水饮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绝水饮生成之源。

(0)

相关推荐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痰饮】

    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亦称为"淡饮"."流饮".痰饮依据其停留部位 ...

  • 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咳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诠释]吐涎沫而不咳,其人口不渴,此乃肺痿虚寒,阳气不布.聚津为涎,因未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痰饮腰痛的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痰饮腰痛的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证候]素患痰饮,腰痛时作时止,咳吐痰涎,胸痞脘闷,食少,呼吸不利,腹中有声.苔腻,脉滑. [治法]涤痰蠲饮. [方剂]桂枝二陈汤. [药物]桂枝,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

  • 收藏!国医大师何任总结中医治疗痰饮的二十一方

    痰饮二十一方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清 ...

  • 国医大师何任总结中医治疗痰饮的二十一方

    先行医社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导读  何任先生总结的<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二十一方,在阐述方义方药的同时还讲解了对现代疾病的应用,特别是16方到20方所讲的,都是痰饮 ...

  •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1.水不涵木型治...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 1.水不涵木型 治疗: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方药:枸杞子,白菊花,生地,黄精,天麻,川芎,泽泻,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石决明,钩藤(后下). 注意: 杜仲应生用,生用阴阳双调 ...

  • 听说了吗?中医治疗肿瘤也很牛

    大多数的患者发现肿瘤后 切瘤心切 第一时间想到的 可能是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法 一般到了中晚期 才会想到中医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走进中医门诊寻求帮助 其实这对中医药治疗肿瘤 是一种误解 在肿瘤治疗当中 中 ...

  • 名老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几则验方

    (一)张赞臣方 [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 [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窍. [方名]辛黄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 ...

  • UC头条:年轻男子肾炎争取中医治疗康复, 这4个经典中药方可治疗疑难肾病

    点击加载图片 慢性肾炎就是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中青年男性高发,是以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疾病,但是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和链球菌感染没有明确的联系,仅有大约20%的慢性肾炎从急性 ...

  • 疏肺散斑汤治疗黄褐斑疗效卓著 二、夜间磨牙的中医治疗

    方名:疏肺散斑汤 来源:袁尊山,<新中医>,1982:(9):21. 组成:荷叶6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浙贝母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栝蒌皮10克,法 ...

  • 纯中医治疗牛皮癣

    牛皮癣因其皮损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得名.西医称之为"银屑病". 一.<病因>: 1.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所致. 2.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而成. 3.常与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