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 Pengfei
AA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师,装置设计师,空间设计师。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建筑学硕士。本科作品“Forming The City”收录于《Tale of two citys》,研究生作品“Machcube”曾参加伦敦2019年 Digtial Turn 的展览。2019年参与了深圳双年展前海“瞬间城市”的展区设计。2020年参与浙江ADM展览的“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入口灯光装置的设计与徐渭艺术馆多媒体展厅的序厅设计。参与设计的装置“未来能量舱”获得了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入围奖。建筑学/设计所关怀的不单单只是建筑/设计本身,它更是关于艺术,自然,社会,历史,未来,你和我的一种近乎一切的存在。我希望能用其作为切分世界与自我的工具,每一次的切分就是一次思想实验,把这些实验的结果聚拢到一起,就像拉康的切片理论一样,这一个个切片就会组成一个趋近真实的真相,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Gao Pengfei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MING: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您感兴趣的学术方向吗?FEI:我个人最为喜爱的是在设计中讨论建筑体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建筑体不单单是它的自身,更为重要的是借由它产生的场所以及场所中人的行为。我希望人的行为在建筑生成以及使用的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对我而言我希望建筑师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考虑到“我们的设计,对于人与建筑间的关系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一个切入点同样是人与建筑的关系,但着眼于利用人的行为自主性去创造和引导设计的本身,相较于第一种这是一个更加野兽派的设计方法。但是在作品集的体现中我认为第一种研究方式更为合适。这个兴趣点的产生和我本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此之前我做过一段时间的交互设计师。探索用户诉求作为交互设计中核心的思考方式,至今影响着我做建筑设计的方式,我倾向于不停的追问设计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而设计又是如何引导和满足人的需求?不得不说,现今的设计中更多的着眼在景观都市主义产生的效益上,而这样的设计对于个体生活状态的影响并不处于一种很积极的状态,与此同时我们要知道,建筑对于人的行为和情绪是能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的。那么如果把建筑看成一个产品来说,或者当作一个交互的作品来说,它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很有趣的交互方式。详细而言,在我研究的课题中,有些项目会牵扯到行为心理学,我们试图通过物理空间影响到人本身的状态,再经由个体本身的状态去发散到人群。MING:据我了解央美的本科很看重设计的质感与温度,在央美就读五年之后您为什么选择了AA来继续完成您的研究生学业呢?这所院校的哪些特质吸引了您?FEI:就像你说的,我在央美本科学到的一些东西,更多的是看中建筑温度,某种程度上它是带有一些反技术性倾向。具体来说,我们的会研究一些集体主义以及一些社会性住宅。与此同时本科的最后两年我深受道格玛工作室的影响,他们使得我初始的建筑观更多的是批判技术回归到人的身上。而在大五的后期我又深深被”archigram”的作品吸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东西是和我长期以来所吸收的传统设计理论存在矛盾的。因此我发现我们一直以来接触的东西有可能只是建筑的一面或者是一层,而以技术为主导作为另一面会是什么样的,这两者强烈的矛盾性以及并存的事实深深引起了我的好奇。MING:这是很有意思的选择性的突破,您觉得这个选择对你的建筑观念有什么影响?FEI:我逐渐发现我内心里希望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相互支撑的方式或是一个突破口,从而形成我自己更加完善的建筑观念。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途径以实现“考虑技术的同时把技术当作一种实现手段来支撑和实现我所感兴趣的建筑内核”。因为在去AA读书之前我对他们的对于技术的追求是持不理解态度的,我无法知道它背后的基础逻辑是什么,但是它是存在的,但是他是很值得去研究并且很系统性的一个方向没所以我认为我希望能够跳脱出我现在的这个思维,学习并且利用它。MING:您在寻找突破口时有没有发现两种设计方式有什么思维上的不同?FEI:思维上的不同的话,比较好的事情是不同于老八校传统的建筑学教育,美院带给我了更高的对建筑学理论的包容性,所以这个对于我接纳AA的教育有比较大的帮助。对于美院的教学体系而言,他希望你设计不一定要特别落地但是它一定要能够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其实中思维方式从价值体系上说和AA的价值体系是相似的。困难的话,由于在AA的学习对我来说是刚刚跳脱出自己学习了五年的舒适圈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不适应的。在技术层面上,在AA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和老师探讨过关于人,以及伦理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但是其实对于AA的建筑文化而言他们更多的还是关注于技术本身,他们有些设计课程很直白的是以技术为先导以及目的,于是我选择的课程时也会尽量选择能够服务于我自身建筑认知的课程。MING:您能详细给我们讲讲完全着眼于技术的建筑研究方式是怎么样的吗?是试图探索如何将新的技术引入建筑业,或者将建筑行业与当今的互联网基建产生连接吗?FEI:这也是我一开始进入AA最迫切想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当我去试图理解他们的逻辑时,我发现,有一部分时以技术为出发点时,主要的思维方式是,探索这个技术到底能对建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能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至于建筑体会做成什么样其实是很不可控的事情。他们会测试人工智能,新的建造方式,云端科技等等前沿技术上,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测试新技术与建筑的结合方式的过程。先要测是这个技术的边界在哪里,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才能发现这些技术对建筑会产生什么样系统性的影响。MING:您能给我们具体讲讲这些研究方向有更加细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吗?FEI:具体而言我们这个项目下有3个分支。其中一个扎哈code的主管作为tutor带领的,他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探索新的建造方式,例如近期他们在研究热切机的切割方式要如何运用在搭建上,越过了3D打印的建造方式进入了类似于五轴雕刻建筑材料的建造方式,他们本质上其实是在研究构造的部分,再看这种新的构造技术如何运用到实际建筑说。而我们这个项目更加的依赖编程,更多的是探讨宇哥哥所说的那些新技术的铆接。核心是方法论的研究——即先讨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东西,而我们要做的东西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来服役。最后一个分支是舒马赫所带领的以其符号学为基础的形态研究,更多的是在形态与功能上的探讨。MING: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您作品集中研究生的项目吗?FEI:好的,《MACHCUBE》是一个以城市为基础的,智能互动建筑的方案,随着人工智能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也有了要与人们产生互动的使命,《MACHCUBE》以建筑最小的单元方体为基础进行的拓扑研究,生成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和相互连接的方体,通过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五个方体为基数得链条,这个链条能够在城市中游走,感应到周围的环境与人,同时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编程,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学习,然后反馈与我们,从而产生互动,再次反馈后形成一个反复学习的闭环。在形态上可以形成一个顶棚,也可以成为一个基础的座椅,桌子,城市家具,同时也可以利用其形变的特点与人进行互动表演,就像一种新的城市有机生物一样,介入到了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之间,为人机共存,机器与城市共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MING:您学习过程中对您影响最深的一门课是什么?FEI:对我而言影响最大的事情应该是大四期间去往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交流访学经历。那个访学项目时常比较短,本质上是一次一半游学一半设计课程的workshop,我们的带队老师是一位老教授,他曾经是道格拉斯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当时作为央美的客座教授带我们前去,同时助教是一位皇家艺术学院的博士。这次workshop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research是非常可控的且系统化的,在workshop中我们得到了一份完整的具有系统逻辑教学的调研方法论,我感到通过这个调研,我真实的想法变成了切实可行的研究,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相较于之前更多的是追求结果以及追逐任务书的设计方式,我希望去英国留学看看别人的设计方式是什么样的。FEI:毕了业之后就一直在带学生,现今教龄已有3年。于上课而言我希望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神去深入探讨且系统化的梳理他们的想法的框架,我也经常从同学们的灵感中汲取有趣的灵感。
更多导师信息可进入LAC STUDIO官网查看
http://www.lacstudio.com/teachers/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