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话六一 | 儿童节我们来谈谈童心

种子名片:
莫嘉琳,蒲公英计划七期种子,
建设与开发组成员,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爱好瑜伽、音乐、码字。
时间冷暖早已看透,为你我愿一切从头。
——写给女儿萌萌

儿童节,孩子的节日。
儿童节,全民的节日。《小王子》里的小狐狸说,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妈妈也希望自己能永远葆有童心以及孩子般的单纯和干净。
记忆中的儿童节是娃娃头雪糕、天府可乐、小猴子历险的电影票,是戴红领巾、着白裤袜、手持塑料花、高呼热烈欢迎的“呆萌傻不傻”。
每年六月,南风轻轻吹送,校园里童鞋们庆贺本科或硕士毕业,在各奔东西的人生岔口挥手告别。自那以后,朋友圈里婚纱秀络绎不绝,晒娃族日趋浩荡。弹指数年,温柔纯真或愤怒批判的青春少女们成为了可爱儿女们的母亲。
现代城市里,年轻的妈妈们打马加鞭,奔跑向前。我们扛着硕大的包,依赖地面或轨道交通穿行,走路似神行太保戴宗,匆匆地在工作、家庭、社交的种种场景,变换角色。生活已不再是儿时的过家家。
孩子们过家家,扮演医生或者妈妈,老师或海盗。至今想来,孩提时代的游戏依然神秘并充满乐趣。过家家的游戏里,角色可以互换,被破坏的生活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无限后退,重新选择上演的起点。如若不满意结果,孩子们嚷嚷,“不算不算,重来重来,假设我们刚刚遇见……”。可成人的世界没有游戏的空间,坏掉的东西无法再完美,发生的事情也无法否认与后退。《罗拉快跑》的若干可能性只能在电影里窥见。时间的线形让生活只可能成为单选。
因为不是孩子,我们开始学习懂得责任与后果,开始在A、B、C、D的人生岔口上犹豫、痛苦,开始谨小慎微、患得患失、三思后行。因为不是孩子,也就生发出些“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慨叹。这些年来,情感粗糙了很多,情绪敏锐度也直线下降。我们学会了见人彬彬有礼的寒暄、不过热忱的微笑、习惯了人与人生疏而礼貌的安全距离,带着成年人的心态减小与生活的摩擦。世故圆滑了吗?八面玲珑了吗?还是掌握了所谓有关待人接物的“智慧”?
可这世界上,或许依然有人,想做一个孩子,在自己所爱与信任的人面前做一个透明、清澈的孩子。她可能会偶尔犯犯傻、办办无心的错事;会在伤心挫败时想念远方的爸妈和儿时的家;会在很累的时候,小小地赖皮一下“亲爱的,今儿太累了,这事儿你帮我搞定好不好”。她或许依然想做一个孩子,不会刻意的坏,不会让在大酱缸里沾惹生活的“恶俗”,不会远离善良和美好。对比琐碎生活里的日日小哀小愁,她更爱这些温暖的词汇。

儿童节,妈妈们纷纷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各种你懂或不懂的别出心裁。我们急购连体衣,扮成老虎或恐龙表演话剧;举着艳俗的小花伞,跳动作夸张表情滑稽的舞蹈;满头油烟比拼爱心厨艺;捐献图书玩具参加亲子游园……或许是物资充裕,孩子们对儿童节的期盼日渐淡薄。玩具、新衣、动物园,绘本、ipad、博物馆,这些都已成为生活日常。你们不会有马路边跳房子跳皮筋的乐趣,也没有对新衣雪糕旷日持久的渴盼。当然,和所有年代的孩子一样,你们依然喜欢在下雨天踩水,趴在花坛边看蚂蚁搬家,去郊区农村喂养小兔子。
鲁迅曾在语丝上发表小杂感,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中国语境下,母性大约意味着温柔、慈爱、奉献、付出,女儿性则是柔弱的、依赖的,需要安全和爱吧。个人体会是,这些年里,女儿性和母性此消彼长,我们越来越远离父母的呵护,调低情绪参数,日复一日成为克制、隐忍、提供温暖怀抱的妈妈。这就是为母则强么。妈妈们会在孩子疲累时变身铁臂阿童木,抱娃疾行数公里;会踩点并反复比较方圆几公里的钢琴、舞蹈、围棋、游泳、乐高、奥数等培训班;会讨论或争论孩子到底要不要“学而思”、孩子年教育费用够多少沓“毛爷爷”,才能算是好妈妈;会反思面对孩子的熊行为、坏习惯、蜗牛拖沓,如何做到“温柔而坚定”…。现代性的各种问号同样适用于育儿领域,资源紧张的人口大国里,教育氛围很难从容。
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孩子的到来本身就是生命的礼物。孩子的出生和成长,为成年人提供了从零体验生命的特殊视角和契机。妈妈们从孩子呱呱坠地、用响亮啼哭迎接这个世界开始,慢慢和孩子一起,见证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学会用好奇的眼光重新打量熟视无睹的世界,笨拙地解释风雷云雨和闪电;重温天真浪漫的童年、无忧无邪的少年;包容引导孩子在青春期涌起小小地叛逆… 记忆中原本模糊、无法全然覆盖的生命早年岁月,随着孩子的来临和成长,日渐清晰了起来。此时,我们望望纯真可爱的孩子、再望望双鬓斑白的父母,或许会渐渐明白“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问题有自己的答案。

六月。初夏的阳光刚刚好,温暖明媚而不过于炽热。妈妈对孩子,永远学不会“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我们尝试着把满满的爱放进理性这只胶囊,让它慢慢地释放。
我们就这样远远地看着孩子们行走或奔跑在人生的林荫路上。你若转身,有我温暖的怀抱;你若远行,我赠你锦囊“宝贝,前路未知,生活美好,做自己,Have fun!”
文 / 莫嘉琳
美编 / 许艺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