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20)

 

 

“三军”一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

春秋时期,“三军”的意义与现在意义上的“三军”大不相同。春秋时,一些诸侯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秦、汉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今天,古代的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在我们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现在的“三军”专指陆、海、空三种部队。

 

“散布”一词源于古人的食药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寿,服食五石散成为风气。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这五种矿物质,再搭配栝蒌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之类的药材。五石散中的某些成分有较大的毒性,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服食后,必须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才能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当时人们称药性的显现为“散发”,药性若不显,便有生命危险。为了使药性能顺利的散发,食药后,人们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的发作。这种行走叫“行散”。

到唐代,人们服用五石散的风气见衰,而行散这种漫步的爱好未减,行散于是演变为散步。韦应物有诗曰:“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可见,“散步”与服药行散已脱离了关系。

现在,“散步”又成为一种为了锻炼身体而到处走走的运动方式。

 

“沙龙”源于意大利语,原意为大客厅。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从1610年起,在家中举办聚会,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

17世纪“沙龙”传入法国,最初为卢佛尔宫画廊的名称。日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在17、18世纪初时的法国,作为社交场所的沙龙,具有很大的影响。进入18世纪以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在沙龙里所谈论的,主要的不是文学艺术而是政治科学,有时也出现过激的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一是,定期举行;二是,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三是,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四是,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沙龙一般都有一个美丽的沙龙女主人。沙龙的话题很广泛,很雅致;常去沙龙的人都是些名流。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女建筑学家林徽因也曾办过一个沙龙,可见这种社交方式早就传到了中国。

“沙龙”现在也指文人雅士或者某一领域的人们在一起谈天论地的场所。

 

“商人”一词原指一个民族的人,它的来源与我国商朝有着直接关系。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在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这便是古代的商族,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在“商”这个地方(今陕西商县),而后逐渐扩大形成部落。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一天,王亥去贩运货物,在途中被狄族易氏袭击了。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行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的儿子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兴兵讨伐易氏,最后终于灭掉了易氏。之后,商的势力扩展到了易水流域。

商朝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后来,周朝取代了商朝,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于是,商族人又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觉得,做买卖的人就是商族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

现在,人们称作买卖的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小桥流水阆中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