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原料“可可”为什么被称为“神的食物”?
撰文/陈莹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你喜欢吃巧克力吗?
很少有人会说“不”吧。
那你知道
决定巧克力品质的原料是什么吗?
没错,
就是制作巧克力的必要成分
可可豆
类似于咖啡豆,
可可豆是可可树种子的俗称。
可可树果实
可可树是梧桐科的一种热带植物,长得高大威猛,花和果实能直接长在树干或主枝上。果实很大,长15~20厘米,直径约7厘米,熟时干燥,果皮厚,硬如木头,要借助刀具费些力气才能掰开。掰开后,露出里边排得井井有条的种子,即“可可豆”。
经过把可可豆发酵、粗碎、去皮等工序做成可可饼,可可饼脱脂粉碎后形成粉末,即为“可可粉”。可可粉在热水中不易分散,易沉淀,可先用少量热水搅和使其膨胀,再加入砂糖、乳制品等加热,便成了美味充饥的可可饮料。
美味充饥的可可饮料
可可树最初生活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与今天广泛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截然不同。那时候的可可种子因十分稀少而显得异常珍贵,据说当地人甚至把可可豆当成货币使用,名曰“可可呼脱力”。
到了16世纪上半叶,可可通过中美洲移居到墨西哥,接着流浪到巴西南部,没想到那里的土著立马爱上这种植物。他们采集野生的可可豆,把种仁捣碎,加工成一种名为“巧克脱里”(意为“苦水”)的饮料细细品味。随后,大名鼎鼎的探险家哥伦布漂洋过海来到美洲,邂逅了这种植物及其饮料制品,并将它们带回西班牙。可惜当时的欧洲人有眼不识泰山,竟对这天然美味不感兴趣!
可能到1544年,一个来西班牙访问的代表团随身携带了经过加工的可可饮料,西班牙腓力王子尝试后才真正产生兴趣,进而在全国开始普及这款新型饮品。当时,西班牙人会往这种苦味饮料中加入糖、香料和其他有助于调味的东西,把具苦味的可可饮料变得更适口。渐渐地,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并从西班牙走向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晚期,第一艘运载可可豆的货船从墨西哥开出,运至西班牙,意味着欧洲已经出现了对可可的消费需求。
虽然人们老早就认识和利用可可豆了,但到1753年,可可树才有了正式合法的生物学名称“Theobroma cacao”,命名人是伟大的生物学家林奈。他引用了一个希腊词汇作为可可的“姓”,即Theobroma,意思是“神的食物”。
巧克力的诞生
有一天,一个经营可可饮料的商人在煮可可时突发奇想:这种饮料每次都得煮,实在太麻烦!要是能做成固体食品,吃的时候取一小块用水一冲,或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
于是,这个商人开始反复试验,最终真的捣腾出一款固体状的可可饮料,取名为“巧克力特”,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代巧克力。以后三百年间,巧克力被不断改良、创新,经过脱脂处理,才形成了今天我们吃到的现代版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