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读写例话9:辩证分析

一、名句的启示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唇亡齿寒;一叶知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吃一堑,长一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

(6)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8)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0)盲人摸象、刻舟求剑、过犹不及。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辩证分析?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而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些辩证分析,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什么是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

2.为什么要进行辩证分析?

首先,这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依存关系。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2)主次关系。例如:“成绩与缺点”“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就要分清主要与次要,主流与支流,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3)取舍关系。例如:“自卑与自强”,自卑会使人精神萎靡,未老先衰,才华和智力被埋没在哀叹之中;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唯有自强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熠熠生辉。两个事物一正一反,感情色彩一褒一贬。

(4)条件关系。例如:“树木·森林·气候”,众多的树木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也就是说树木是改变气候的根本条件。

其次,这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决定的。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辩证分析的核心,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多角度认知和对论据的剖析等方面。

3.辩证分析的作用:

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或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它是议论文析理应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写作议论文,判断要有分寸,下的论断要恰当,要实事求是;论述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切忌“直线式”的、片面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分析能使我们认识全面、论证周密、见解独特、立论深刻。

三、辩证分析的基本观点及运用举例

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比较异同,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全面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一)学习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变“近视眼”。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如:

世界每天一个样

近日,一位心烦的母亲上门“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已初三了,成绩依旧在四五十分之间徘徊。谈话中,她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他还有什么前途?”

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同情,为她伤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难过,为她的孩子竟连母亲的信任都得不到;而当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的已是一种反感情绪了。

明天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吗?

有一则关于巴尔扎克的故事,说他看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小学生书写迟钝、笨拙,作出了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作文。

从这一点上,这位母亲和巴尔扎克的错误是一样的——以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

昨日种种,那不过是今天的起点;明日种种,还要看今日的汗水几何。

狭隘的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一种腐蚀剂,消磨了意志,消磨了自信,也就消磨了前进的动力。连动力都丧失了,你的明天就真的销毁了。从这点看,我很庆幸巴尔扎克小时候没有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否则人间就不会有《人间喜剧》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

这篇文章以《世界一天一个样》为题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观点。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和前途。在行文之中,作者列举了巴尔扎克、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雄辩地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全文分析辩证,说理有力,值得一读。

两颗种子的态度

09级高一(2)班 李青婷

春天到了,两颗种子都静静地躺在泥土里。第一颗种子说:我要努力生长!我要向下扎根,还要出人头地,让茎叶随风摇摆,歌颂春天的到来……我要感受春晖照耀脸庞的温暖,还有晨露滴落花瓣的喜悦。最终这粒种子享受到春天的温暖、阳光的妩媚。而第二颗种子说: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硬石;我若努力往上钻,可能会伤到我脆弱的茎。我若长出幼芽,难保不会被蜗牛吃掉。我若开花结果,只怕小孩子看了会将我连根拔起。我还是等情况安全些再做打算吧!最终这粒种子却被母鸡啄进了肚子。

面对同样的风景,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选择勇敢地接受大自然的考验,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他看到成功之后的美好,他以自信、乐观的态度,毅然前行,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所以欣赏到了春光无限,万里晴空;后者则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看不到前途的光明与灿烂,他看到的是失败后的悲惨,所以踌躇不前,畏首畏尾,只是等待机会的降临,故而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自然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无不是这样。

历史上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但他却能忍辱负重,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青史。忠心耿耿的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虽遭匈奴的百般刁难,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但他仍不放弃生的希望,最终成就了一段民族英雄的佳话而被后世传唱。身残志坚的霍金,尽管医生已判了他“死刑”缓期四年执行,但他在病魔的折磨下仍坚持思考,探索宇宙,从而成就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而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但历史上也有许许多多满足于现状或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不思进取,成为人们笑柄的事例。“江郎才尽”的故事,“泯然众矣的仲永”无不说明若不能放眼未来,就只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本文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从两粒种子对待“春天到了”的不同态度入手:前者不满足于现状,努力向上生长,结果享受到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后者安于现状,畏首畏尾,看不到前途的光明,最后葬身于鸡腹。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进行引申、类比,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朝前看,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或不被眼前的失败击倒,才能成就人生的辉煌;否则,只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小结: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如果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防止变“近视眼”。为了防止变“近视眼”,我们可以运用“纵向回顾法”来分析问题。因为每一事物都有过去、现在、未来,当碰到问题时,要瞻前顾后,抚今追昔,上下求索,从而增加认识的深度,获得全新的认识。

症状:“近视眼”——静止、孤立地看问题。

对策:纵向回顾法——瞻前顾后,抚今追昔。

(二)学习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说“过头话”。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就应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和它有关的其他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如:

“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区别,实在发人深思。

凡略通棋术者一定知晓,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飞、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此可见,外国历来不“重男轻女”,女子照样可以“爵禄高登”,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就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配做贤妻良母。武则天历尽艰辛登上了皇帝的金銮宝座,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死后,仍落个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中国象棋在底线中央规定了一个四方框,将、帅只在框里活动,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皇帝向来只在宫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国势危急,断不“御驾亲征”的缘故。但在外国,皇帝领兵打仗却是家常便饭,如英王查理为了平叛,亲自带兵去法国打仗。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与此有关的。

有道是,“过河的兵顶个车”。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了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即使韩信这样侥幸从乞丐到将军的人,也只是汉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定国安邦之后,难逃劫数,被处以极刑。在国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当年拿破仑由普通士兵成为皇帝的史实就是证明。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

象棋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类社会各不一样的大千逸事之缩影,给人启迪不浅。

这篇文章由象棋生发感想,立意深刻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抓住象棋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由棋及人,由棋道到文化,使议论由表及里,形象生动。

走与停

09级高一(2)班 岑星星

日出之光,生无所息,定使生如夏之绚烂;日落黄昏,生之所息,便使死如秋叶之静美。——题记

人生就像是一次长途跋涉,我们总在为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奔走,跨过险滩,穿越荆棘。每当我们想要放松一下时,总有一个声音在冥冥中响起——要坚持,不可以停下。于是我们又背起沉重的行囊匆匆行走在路上。

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停”的重要性,适时的“停下”并不意味着松懈,更不等于放弃,它是对往日的总结,是对自身的及时调整,是为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好地迎接前方的挑战。

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的口号而响彻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接到国王的测量皇冠金的纯度的命令后,苦思冥想,最终还是没有办法。于是他决定先去洗澡,适当地放松自己,就在他正舒适地躺在浴盆里看到水溢出来时,灵感一闪,终于找到了测量纯度的办法了。阿基米德在极度疲劳而不知所措时选择了停下,给自己放松,这才使他智慧的灵感得以闪现。可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不仅是生活的境界,更是明达的智慧。

现实的生活就像在大海上航行,在接近目标的途中,不知什么时候会遭遇风暴,当暴风雨突至,与其冒着可能翻船的危险顶浪而上,不如暂时改变航向以避开风险,等到雨过天晴再继续起航。

当然,对于生活,“走”与“停”同样重要,生活的法则要求我们该走就走,当停则停,如果我们硬要与生活法则对抗,一味按主观意愿走下去,那么我们遭遇的可能不仅仅是失败。20世纪中叶,人类曾对大自然宣战,在最初微小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认为人类可以战胜自然,改天换地。结果是近乎疯狂的行为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灾难,差点葬送了全人类以及整个地球上的生命体系。这个教训我们不得不铭记。

作为人类社会的构成体,我们应该承认生活的法则同自然法则一样,不可违背,我们应该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能力,面对生活的海潮,建立平和的心态,在生活中自如地把握航向,该向目标直奔的时候,就保持航向,勇于前行,该迂回暂缓的时候,就及时停下,避一避风浪。

该走的时候,坚定大步地走;当停的时候,果断地适时停下,以最适合的方式,自信地抵达胜利的彼岸。

本文从“走”与“停”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走下去,将会给自己、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文章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写起,揭示现象背后蕴涵的内在本质:只有正确看待“走”与“停”的关系,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议论由表及里,形象生动。

小结:我们在讲道理,作分析时,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过分的强调,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这样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为防止说“过头话”,我们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可概括为“横向联结法”,即作分析时,要横向了解事物的联系,捏拿事物的分寸,把握评论的尺度,从多方寻求解答,做到视通万里,进而增加认识的广度,获得客观的认识。

症状:说“过头话”——过分强调。

对策:横向联结法——多方求解,把握尺度。

(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学会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一根筋”。

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可以使我们的目光深邃;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可以使我们的视野辽阔,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事物或问题总是有两个面甚至多个面组成,分析时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既要看到其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看到主流,也不能忽视支流;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长处,又要看到不足。不可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才能避免认识的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一根筋”。

需要说明的是,看问题要看两面,但分析问题时不一定就得照搬“长短兼顾、利弊兼得”的模式,也就是说,问题的“两面”不必平均用力,可以一点为主着重论述,另一点为辅扼要补充。如:

让优秀成为一种精神

校长曾强调过一句话:在学校,应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说得坚定,说得有力,但我却对此有些疑惑。

优秀真的需要当成一种习惯来养成吗?

事事追求完美,人人争当第一的现象固然是好,它可以促使你不断奋进向前,是你成为人中龙凤的一个重要动力。

但是这种动力,它叫上进心,而不是“优秀”二字。拥有上进心,即是拥有了成功的最大秘诀。但是假如将优秀代替了上进心之后,一切就不同了。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优秀其实也就成了一种负担。因为“优秀”让我们太过于苛求完美,不让自己有喘气的机会;让我们一遍一遍地对自己的进步、成绩吹毛求疵;让我们太强求自己,太偏执于结果。

那一条条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新闻,已经不少了。就是因为太爱完美,太偏执于优秀二字,太执著于结果,让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摔个破碎,从而走向了不归路。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精益求精是好,但有时把结果看得太重,反而让自己负担过于沉重。

我们需要追求优秀,但并非一味地强求自己成为佼佼者。人需要和自己比赛,完成超越自己的过程,从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但不一定非要脱颖而出。

容我改一下:让优秀成为一种精神吧,而不是习惯,不是负担。

文章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首先分析了事事追求完美带来的好处——是前进的动力,接着又分析了这种观念带来的弊端——成了一种负担。当然,为了证明文章的观点,两点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在简单肯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后着重谈了其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得出“让优秀成为一种精神”的结论。

勇士耶?莽夫耶?

——评漂流的价值

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人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仆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中。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它的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

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做是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此等壮举,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心酸的日子里,外国的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横行,川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仆后继,终于完成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

但即使是最支持漂流的人,我想,在看到那些伤亡报告的时候也不禁会摇头叹息:“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这是一场战争吗?是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所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呢?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是古老的皮筏。这场战争只能称为人以原始的蛮力与大自然的搏斗,因为人把他最具有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舍弃了,那就是人的智慧。就身体各方面的因素而言,人在自然界中是弱者。但是人类还是生存下来了,并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具有智慧。而漂流的勇士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着那小小的皮筏被巨浪肆意戏弄,我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曾经遨游过太空与深海的人类吗?此为我不解之一。

那么之二呢?乃是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使意味着死神降临;否则,功成名就,称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尚的。)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桨与长江搏斗是使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

诚然,漂流者在精神上是足以称之为勇士,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亟待漂流的果真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激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

这篇文章是针对长江第一漂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肯定了长江第一漂的积极影响,也点明长江第一漂存在的缺陷,一是使用的工具,二是过虎跳峡的方式,看法独到。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长江第一漂”作了辩证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小结:为了避免认识的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在写作时,我们可以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即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同时要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同时在行文过程中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就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学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可以防止“一根筋”。

症状:“一根筋”——走极端、片面性分析。

对策:对立统一法——一分为二,两面兼顾;突出重点,坚持转化。

作点辩证分析,是议论文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在议论时,只有用辩证的眼光、智慧去探究生活的奥秘,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才有可能使所议论的问题深刻、全面、客观、有理,使议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四、写作训练

1.生活有坎坷,可脸上不能没有微笑;生活有叹息,可心灵不能没有微笑。狂风暴雨中笑一笑,美好的前程向你走来……

请对上述文字作点辩证分析,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2.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要求:(1)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内容、题材不限,只要合情合理。(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

3.普希金有这样的诗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试以“失去与获得”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4.阅读下面一篇报道,以此为话题,对此现象作点辩证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川900名高三生跪谢师恩引质疑

6月5日,重庆万州区一中学举行高中毕业典礼,900多名学生用下跪的方式,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教育之恩,校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生感谢教育他们的老师,是天经地义的,跪谢纯属自愿,这样的感恩礼节还会坚持下去”。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轰动与争议,一方面很多网友就跪谢是否妥当展开争议;另一方面,也有网友对事件本身提出质疑,认为学校可能在炒作或作秀,学生是“被自愿”跪谢。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到了,两颗种子躺在肥沃的土里,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第一颗种子说:“我要努力生长!我要向下扎根,还要'出人头地’,让茎叶随风摇摆,歌颂春天的到来……我要感受春晖照耀脸庞的温暖,还有晨露滴落花瓣的喜悦。”于是它努力向上生长。

第二颗种子说:“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硬石。我若用力往上钻,可能会伤到我脆弱的茎。我若长出幼芽,难保不会被蜗牛吃掉。我若开花结果,只怕小孩子看了会将我连根拔起。我还是等情况安全些再做打算吧。”

于是它继续瑟缩在土里。

几天后,一只母鸡在庭院里东啄西啄,这颗种子就这样进了母鸡的肚子。

两颗种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局?读了这段文字,你一定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请根据你的感悟和思考所得作些辩证分析,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五、佳作赏析

我看跪谢师恩

09级高一(2)班 余式辉

近日,重庆万州区一中学九百多名学生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用下跪的方式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教育之恩。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轰动与争议,很多网友就跪谢是否妥当展开争议,褒贬不一。校方态度:此乃天经地义!跪谢纯属自愿。

对此,我想说:学生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确实是天经地义,但以下跪的方式谢恩,则大为不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确实,高中三年的艰苦生活,老师们兢兢业业,为学生的前程费心费力。老师是茫茫大海里的摆渡者,辛辛苦苦把学生送到理想的彼岸,留给自己的只有那份回忆和满足。我们怎能不感谢授予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我们理应怀着崇敬与感激。

但同样值得指出的是用下跪这种方式感恩并不妥当。诚然,老师是神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老师当做神一样顶礼膜拜。可校方却表示:这样的感恩礼节还会坚持下去。也就是说学生们会继续跪下去,我怕到那时跪谢师恩就会变成一种形式,而在学生的心中,真正的感激之情还会剩下多少?

另一方面,学生跪谢师恩又有几分真心和自愿?九百多人达成共识,若是在古代不足为奇,因为那时下跪是很平常的事。但在现代的学生当中,一些人从未“跪”过,这就让人怀疑:学生是不是“被自愿”跪谢呢?这其中是否有校领导的指示、班主任的“关怀”或是强制压迫呢?从流言方面考虑,这种“跪谢”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老师三年里的教导不是为换来学生的“一跪”(若真有这种人,也不算是好老师)。他们在学生身上寄予的是期望,为了学子,要让老师种的“种子”“开花结果”,这才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当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进了清华北大,那种自豪与满足远比接受他们的跪拜要强得多,而且不用受外界的评头论足。我觉得以自己的学习行动考取好的大学来报答老师,感恩老师比任何形式的感恩都要好。

感恩应怀在心中,若那份感情是真挚的,师生的一次四目相对,一个微笑都能够表达。下跪只是一种虚空的形式,不值得提倡。

【点评】

这篇文章针对“跪谢师恩”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肯定了感谢师恩的积极意义,也点明感谢师恩存在的不足,一是下跪的方式不妥,二是有被自愿之嫌,看法独到。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跪谢师恩”作了辩证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09级高一(1)班 高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短歌行》中的诗句。尽管诗中作者表达的是贤才难觅的道理,但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呢?“何枝可依”即那个枝头是适合我,可以让我依靠的呢?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探寻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以曹操诗句为议论对象,引出自己的另类解读,并明确自己的观点。」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高空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一味模仿老鹰,最后落到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乌鸦的精神是可嘉的,因此它忘记了自身的不足,没有给自己定好位,没有找准自己应依傍的枝头,只是一味地盲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乌鸦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只是一味地盲从老鹰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为例,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自然如此,我们人类也是这样。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由自然过渡到人类,进一步论证文章的观点。」

一代圣人孔子,起初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但没有哪个诸侯愿意接受他的思想,最终理想破灭。晚年他收徒讲学,因材施教,弟子遍及天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晚年,孔子找到自己生命栖息的枝头,最终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以孔子的前半生和后半生进行对比,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轻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但这相貌的缺陷恰恰成了他喜剧表演的优势。他充分利用他那逗人乐的容貌表演无声喜剧电影,可以说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人百看不厌。卓别林正是善于化不足为优势,才找到了自己赖以依附的枝头,最终成就了自己艺术的辉煌。「以卓别林善于化“相貌的缺陷”为“喜剧表演的优势”为例论证文章的观点。」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尽管当时大学并未毕业,但他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欢的电脑软件设计。正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可依的枝头,才攀登上事业的巅峰,并成为世界首富。「以比尔·盖茨为例论证文章的观点。」

无论是孔子、卓别林,还是比尔·盖茨,他们之所以能成功,这都与他们找准自己可依的枝头密不可分。「从教育、艺术、经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总括,抽象出它们的共性,使之为论点服务。」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可贵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样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要能正视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并非枝枝可依。

社会在发展,但无论何时其蕴涵的生存发展之道却都是相同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你的生命才能闪光。「由自然到人类进行归纳,在“失败”和“成功”的对比中再次强调文章的观点。」

【点评】

本文以对曹操诗句的另类解读作为立论的依据,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阐述了“只有准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准自身的位置,才能成就自身的精彩”,理解深刻。作者从自然入手,再类比人类社会,分别从教育、艺术、经济等不同角度列举事例,论证充分;尤其是文章最后两自然段对比分析,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

也说“名师出高徒”

09级高一(1)班 朱淑媛

“名师出高徒”已经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往往以为德才兼备的老师所培育出的学生也必将出类拔萃。于是四处寻访名师,高价聘请名师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我们都知道老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否认,自古以来,在那些名师的麾下确实出过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像孔子门下的得意弟子颜回,在孔子的教导下,成了家喻户晓的仁爱之士;福楼拜的学生莫泊桑,在老师的影响下,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巨匠……在这些名师们的谆谆教诲下,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杰,因此,名师出高徒的思想在现代人脑中就更为根深蒂固了。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名师出高徒有其片面性。是不是没有名师就一定出不了高徒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光靠有一位闻名遐尔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还是看自己主观上是否有善于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进取之心。想当年孔圣人有弟子三千,是不是每个都像颜回一样颇负盛名呢?那些自学成才的成功人士,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又是否受到过名师的教导呢?可见名师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外部条件。

老师就好比罗盘针,给在知识海洋上遨游的学生指引方向,而名师只不过是能更准确地指导航海,为学生免去了不少弯路,但能否成功到达彼岸,还得靠船的动力机,也就是学生自身的努力。

老师又好像建筑图纸,为正在搭建知识大厦的学生构建了一个方案,而优秀的老师只是能把图纸描绘得更美观,至于那一砖一瓦的建设,还是要依靠学生的日积月累。

由此可知,名师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外部条件。正如贝纳文特所说:“桨可以助我前行。但绝不是说,没有桨就不能前进,我还有手和脑。”的确,聪明的人善假于物,但绝不会依赖他物。就像名师一样,他是成功的外部条件,是我们通向成功的筹码,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但没有名师是不是就成不了高徒呢?不,只要通过自身努力,成功就与我们相去不远了。

因此,不要为了四处寻找名师而奔波劳碌,不要为找不到名师而闷闷不乐,更不要为没有名师而自暴自弃,无论有无名师的教导,都应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因为这才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点评】

文章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逻辑严密。作者首先肯定了名师的重要性,接着又分析了“名师出高徒”的片面性。为了重点阐述文章的观点,作者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在简单肯定“名师出高徒”的合理性后,论述了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并分析其原因:“名师”只是出高徒的外部条件,而自身的“努力和进取心”才是成为高徒的关键。论述环环相扣,非常严密。水到渠成得出“名师只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外部条件,而积极向上、努力奋斗才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的结论水到渠成。

另外,以比喻的手法论述老师的作用很准确,也很形象。

六、高考作文真题

1.2010年辽宁卷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大小,出不来。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个装得最满的大筐,费了半天劲也没搬动。他喘了喘气,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货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后就将追回的20万货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考题解读

辽宁卷的命题延续了前两年新材料作文的模式,继续将写作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察生活的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辩证看待“舍与得”以及学会“变通”的人生智慧),同时在审题难度上与去年保持稳定。

在新材料作文中,有几类人物,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种言论,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个阶段,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当然,立意角度间可能存在优劣、高下之分)。这道题所呈现的,是托尼幼年、青年和老年时期的三个生活片段:3岁的托尼“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这里的写作角度可以是“去除贪念”“学会放弃”等;“20岁的托尼……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这是启示我们“追求要适度,人生才幸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关涉的是一个“做事要量力而行”或者说“目标与调整”的问题;“58岁的托尼……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这段文字说的是“双赢的智慧”“懂得变通、善于转换思路才能破解难题”。

如果整体观照作文供料,还可发现它以托尼的成长为线索,体现其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3岁时的“抓糖”是生活细节的变通,他还不理解生活;20岁长大了许多,“拿奖励”时学会了行为变通; 58岁经历人生风雨,“追债”时学会了思维变通。由此可见,阅历影响观念,促进了一个人思维变通,而思维变通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此外,我们还可联想到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面临选择,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小选择,叠加起来就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关于“适当地选择和放弃”、关于“变通”,考生一般不会没有自身经历可叙,选写议论文也不会感叹没有相关素材可用。如果平时就积累有如下一些材料,那么考场作文将更加得心应手。

(1)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如果错过了太阳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3)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你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上有三个人在等巴士,其中一个是病得快死的老妇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长久以来的梦中情人。如果你只能带上其中一个乘客走,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里面说:很多人都是从“三个人”中选其一,而最好的回答是:“把车钥匙给医生,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然后我和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4)在欧洲,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谚: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铁;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去了一场战争的胜利。为了一根铁钉而输掉一场战争,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弃的恶果。

3.考场优秀作文

“舍”“得”的智慧

“舍得”是“舍”还是“得”?

“舍得”二字关系复杂:无得,不一定是舍;无舍,不一定就是得。得有时还会舍,舍有时就意味着得。生活中舍了金钱,得了幸福;舍了外遇,得了家庭;舍了官职,得了良心;舍了惯养,得了能力。得与舍是矛盾的统一体,有所得必有所舍,有所舍也才会有所得。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你必须有舍有得。一句话:得就必须舍,舍了才有得。

诗人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动了。放弃部分不等于懦弱,它需要勇气;必要的放弃部分不等于输,它正是给赢提供了机会。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发现镭之后,却果断放弃了部分镭的专利权,不仅如此,她还毫无保留地公开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一生,取得了非凡的科学成就,共获得过10项奖金、16枚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两次诺贝尔奖,但她从来没有把这些荣誉看得比科学本身更重要。她把奖章当做孩子的玩具,从中不难看出她舍弃名誉的重负,全身心致力于科学的精神。

如果你总是站在门里,你会觉得这个房子就是你的世界;如果你站到门外,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房子也不过是世界的小部分。

怀天下者,才能忘自己;忘小利者,才能成大业。

一个懂得舍弃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尽管舍弃有时比获得要艰难很多。

树和叶子经历了春夏的相伴却终要迎来秋的凋零。树舍弃了叶子才可以得到其化为春泥的滋养……

舍弃不是噩梦方醒,不是六月飞雪,也不是优柔寡断,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种拾级而上的从容、闲庭信步的淡然。舍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是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人生是一次艰难的航行,绝不会一帆风顺。当必须舍弃时,就果断地舍弃。舍弃,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放得下,才能走得远!只有当机立断地放弃那些次要的、枝节的东西,你的世界才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你才会豁然开朗地领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人生真谛。

“舍得”到底是“舍”还是“得”?

【评析】

本文开篇分析,透辟精当,带有辩证色彩,段末明确点题,紧扣题意,且给后文留下较大议论空间。考场作文开篇发挥如此,实属不易,也给今后考生提供借鉴,析理才是议论文的本色。唯一不足在于引用材料略显单薄,如果论据再加以丰富,登上议论文高峰当属必然。

作者将舍与得的关系理解得较为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分别以“'舍得’到底是'舍’还是'得’”的设问和反问开篇、结尾,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应属一等。

(0)

相关推荐

  •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2015-09-23 00:06:56) 转载▼[教学设计1]表达交流 之<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执教时间:2014年10月  执教班级:高三6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 ...

  • 朱老师新学期精批细改教你写高分升格作文02‖主题预测:顺应时代,守护进步

    2017 鸡 年 大 吉 HAPPY  NEW  YEAR 小编有话说 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新学期已经开学,离高考不足4个月,还是有很多学生写不好800字的作文,还在 ...

  • 新课标语文90秒:辩论稿,可以辩证分析吗?

    天天语文伴你第770天 辩论稿,可以辩证分析吗? 1. 这是一位高三学生的问题.问得好! 我们平时写议论性的文章,老师一再强调要"辩证分析",但是,面对"辩论稿" ...

  • 陈培:谈议论文如何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分析

    我们知道,所谓"发展的眼光"是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之一,它与"历史的眼光"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是指向未来,一个是指向过去.其核心内涵是"辩证"地 ...

  • 学会辩证分析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技法点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分析的基本方法.而所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将分析对象置于特定的背景中考查,从而明确它之所以这样而不那样的原因所在.时间在变,空间在变,显性隐性的条件 ...

  • 宫廷正骨”手法“骨科熥药”烫熨辩证分析

    顾建文教授,解放军306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7% - 12%.本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腰腿酸软, ...

  • 中枢与盘整的方向需辩证分析:

    缠论讲盘整无方向,但中枢有方向,盘整的三笔构成中枢就有方向,构成类中枢也有方向,所以盘整也有方向.缠讲盘整没方向,是指中阴阶段的,属于类简谐波动. 之所以说盘整无方向,是因为中枢类盘整之后行情可以向上 ...

  • 【议论文阅读19】中考-分析词句含义及指代内容

    [中考真题链接㈠] 论友谊 文 | 爱默生 ①尽管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就像一股寒风,给人世间带来污浊和阴冷但整个人类大家庭还是沐浴在晴空一般的纯净和温馨之中.当我们对他人怀有仁爱,我们的生活才变得甜美. ...

  • 姚洋:鼓励创新需辩证分析技术泡沫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上有一种说法:由于技术进步速度下降,全世界将进入一个"长期停滞"阶段.然而,近十年来,人工智能.太阳能和电动车三项技术趋于成熟,世界经济极有可能在它 ...

  • 中医内科学各个证型辩证分析(二)

    第四章肝胆病症 第一节..胁痛 1.肝气郁结 [证候分析]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胁肋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经 ...

  • 耳鸣的中医辩证分析

    耳鸣的中医辨证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型:一.风热侵袭型,这种病发病比较急,可能患者会有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患者会有耳内的胀满感.堵塞感,耳鸣声音一般非常低沉,是低调的耳鸣,临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