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平调
句末三字的平仄为连着的三个平声,称为三平调。三平调是古体诗常见的平仄格式,近体诗应该极力避免。在近体诗中,“(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个调型,如果不论其第三字(七言是第五字)的仄声,其平仄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就成了三平调了。
三平调之外,末三字为“仄平仄”一种,也是古体诗常见的平仄,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调型,如果不论其第三字(七言是第五字)的平声,其平仄就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末三字就成了古体诗常见的“仄平仄”格式。
上述这两种调型,在盛唐杜甫等人的近体诗中偶然可见,但在中唐以后就被认为是不合律了。可见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两个调型中,第三字(七言是第五字)的仄声和平声也是非论不可的。足见“一三五不论”的说法过于笼统,并不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实际情况。
何为古体诗
古代诗歌史上古体与近体的分流,始于南齐时期永明体的出现。至初唐近体完全定型,古体与近体作为唐诗的两种体裁也完全区别开来了。
对唐人来说,古体诗是学习汉魏六朝五言诗的体制与风格,没有声律与对仗方面的固定要求。所以相对于近体来说,古体诗在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这种自由主要表现在: (1)用韵上,古体诗是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的 ;而近体诗只能用平声韵。(2)古体诗不需要遵守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因为产生于近体之前,唐人称其为古体诗或“往体诗”, 也有称为古风的。“古风”这个名称是有历史演变的, 唐人称为“古风”的,多是指学习汉魏六朝、具有兴寄精神的五言古体诗。与此相对,一般的古体诗则称“古体”。但元明以后,也有称七言歌行为 “古风” 的。其与原初的概念有所不同。
古体诗按每一诗句的字数,可大致划分为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杂言诗也包含在七言古诗中。古人也有把四言诗称为古诗的,但是从源流上看,四言诗和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体诗不是一个系统,还是单独列为一类比较合适。《诗经》和后来文人写作的四言诗,在现在的诗歌史里面,一般直接称为四言。当然,杂用四言的杂言诗,仍归于歌行范畴。
对于唐宋的诗人来讲,古体、乐府体原本都是汉魏六朝的诗体,他们自己当代的诗体是近体。但是,由于复古及崇尚讽喻比兴、注重诗歌的内容价值等思想,在唐宋诗坛上复古的思想反而占主流。因此,唐宋人十分重视古风、古体与古乐府,而古体这个体裁系统也因此从汉魏六朝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清。当代诗坛的古体诗写作,也是这个传统的延续。不过,当代诗坛的古体诗是比较衰落的。古体诗虽然不讲格律,用韵也比较自由,但在语言艺术上有特殊的要求,并且无格律可循,学习起来反较近体为难。
何为近体诗
近体诗即唐代的格律诗,有时也简称律诗,与今人使用的“律诗”概念微有不同。今人所说的“律诗”专指五律与七律;唐人所称律诗,包括近体诗的所有体裁,如《白居易集》、《元稹集》中的近体,都标以“律诗”之目。至于“近体”这一名称,似亦起于唐代,如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当时注重古体的诗人“莫不好古者遗近”,这里的“近”,指的就是近体。又元稹《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有“喜闻韩古调,兼爱近诗篇”之句,这里的“古调”即古体,“近诗篇”即近体。称格律诗为近体,是因为这种讲究声律、对偶的声律体出于齐梁,于唐人的时代较近,所以称其为近体,亦即近代之体、或新近流行之体的意思。但我们迄今还没有发现唐人使用“近体”的例子。今见“近体”一词,多为宋、明人之语,如宋人李之仪《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小纸》说道:“近体见于唐初,赋平声为韵,而平侧协其律,亦曰律诗”。近体诗,唐人也称其为今体诗,如中唐诗人张籍《酬秘书王丞见寄》:“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这里的“今体诗”就是近体诗。
近体诗是与唐人同时使用的古体、歌行体等传统体裁相对的一种体裁。它对一首诗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一个句子内部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句末的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近体在句数、声律和押韵上的规格都较古体要更严格,但随着它的普及,很快就成为唐宋诗坛上最流行的体裁。唐宋以后的各个时代,近体也一直是文人使用的最主要的诗体。当今诗坛上的旧体诗写作,主要使用近体诗的体裁,正是这个传统的自然沿续。在语言使用方面,近体与古体是有所区别的。唐宋人的古体,语言风格趋于古朴、古雅、古奥,而近体的语言风格则趋于流行与平易,更接近唐宋人实际使用的语言。尤其是近体中的五、七言绝句,由于多用于燕乐声歌,传唱于口耳之际,所以它的语言风格是唐诗诸体中最为通俗流行的,包含大量口语的成份。
近体诗的体裁,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大类。具体的体制,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五排(五言排律)、七排(七言排律)。
近体诗的格律是怎样的
近体诗的格律,简单地说,就是(1)每首诗句数固定(排律除外);(2)每句诗字数固定为五、七齐言体;(3)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许换韵,韵脚的位置固定;(4)每句各字的平仄有规定;(5)五七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原则上必须对仗。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在声律篇、用韵篇和对仗篇中还会有详细的介绍。
何为平水韵
宋代刘渊(江北平水人)曾编过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例》,分107韵,简称《新刊韵》,或称平水韵。后来元代的阴时夫编了一部按韵排列的类书《韵府群玉》,分106韵。阴书将刘渊书的上声拯韵并入迥韵,所以少了一韵。明代指定平水韵为官韵,以106韵为准。后来清代沿承明代的作法,康熙年间所编两部韵书《佩文韵府》和《佩文诗韵》及其后不少韵书,都是用106韵的分韵系统。因此,一般人所说的平水韵,指的就是刘渊所编的《新刊韵》,以及它所代表的分106韵的韵书。文人做诗用韵,也都是以平水韵为标准。所以当我们说到明清诗韵,指的也就是平水韵。当今的旧体诗创作,很大一部分作者遵用的,也还是平水韵。
但刘渊和他编的《新刊韵》究竟是不是后代分韵的始祖呢?清人钱大昕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传统的看法。钱大昕曾见到过一部元刻本的《平水韵例》(又名《新刊韵例》,国家图书馆有清钞本),也分106韵,与《韵府群玉》同。而且书前许古在金正大六年(1229)所作的序,可证此书至迟在那年已完成,比刘渊书早二十三年。可见分106韵的作法并非是像我们从前认为的那样,在刘渊那初创而为《韵府群玉》修订成型。也就是说,阴时夫的分韵也只是一种因袭。
那么,我们能否由此断定106韵之分始于《平水韵例》的编者王文郁呢?王文郁当时在平水任书籍这一官职,平水韵是否正由此而得名呢?这也很难说。许古的序文说王文郁也是根据“旧本”加以精校,并非新创。而且序文中还说这个“旧本”所载的只是“私韵”,而且流传“岁久”。但“私韵”的作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而且王国维曾见过的金人张天锡《草书韵会》也分106韵,书前载有赵秉文金正大八年(1231)二月序,比王书只迟一年多。王文郁、张天锡,一南一北,抄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两部韵书的存在正说明,它们之前还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可惜我们今天没有这方面的材料。
何为押韵
押韵,也称协韵或叶(xié)韵。什么是押韵呢?我们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崔颢《黄鹤楼》诗,每逢偶句句尾,都有一个同韵母的字:“楼”、“悠”、“洲”、“愁”。四个字的韵母分别是ou、iou、ou、ou。除去韵头i,都是ou。像这样,同韵母的字在偶句的句尾重复出现的情况,就是押韵。这些在偶句的句尾重复出现的同韵字母,称为韵脚。第一个韵脚的出现,称为起韵。有的诗歌,第一个韵脚出现在首句,称为首句起韵,如王昌龄《春宫曲》这一首,第一个韵脚“桃”字就出现在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