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楼的灯光——一幅经典历史题材油画的诞生
《八角楼的灯光》 布面油画 万岭 2021
局部细节图
作者自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我完成了这幅表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油画作品《八角楼的灯光》。
2019年,我怀着崇敬与缅怀的心情,第一次上井冈山,来到八角楼,参观毛泽东当年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我在茅坪待了一个星期,两次来到八角楼,仔细观察了八角楼的室内结构,以及室内与室外的光源关系,在毛泽东当年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窗前,我看着窗外的竹林和天空,在毛主席当年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瞬间迸发出要认真创作一幅该历史场景的油画作品。于是我当时按自己的想象中的构图思路,拍摄了许多不同角度的照片,以备回到北京的工作室后为该创作构图使用。
(八角楼真实场景图,按顺序分别为八角楼入口处、毛泽东井冈山八角楼旧居外景、八角楼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处、八角楼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八角楼内毛泽东休息用的竹制躺椅、八角楼内陈列的油灯、八角楼内毛泽东使用的桌子和凳子、八角楼窗外的景色、八角楼内陈列的砚台、八角楼内毛泽东睡觉的木床、八角楼内的八角形天窗、八角楼内景)
接下来的时间里,作者开始认真研究这段历史,并去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地收集和拍摄相关历史文物。同时找来影视拍摄使用的红军服装,寻找模特,然后穿上服装,布好光线,按自己的构图思路进行拍摄,用以还原毛泽东当年在八角楼的灯光前思考并写作的情景。
对于在画面中怎么设计毛主席的身体姿态与面部表情和头部的朝向,是毛主席看着窗外?还是与画外的观众产生眼神的交流?毛主席一只手握着毛笔,另一只手的姿势怎么设计?还有画面中所画时间的设定,是画夜晚?还是傍晚?怎么体现油灯光?如果是画傍晚,就会面临复杂的光线关系。会有来自室外黄昏的光线,还有从八角楼的八角形天窗里透下来的黄昏时的光线,照射在木地板上时产生的漫射光,反射到墙壁上的光,同时还要有油灯光的光线,画面中这些组合在一起的复杂光源关系怎么设计和处理?才能更好的烘托出气氛,更好的还原和表现毛主席当时在八角楼里的情景。如果是选择画夜晚,那只有一个油灯光源,室内将会有大片的暗影,画面将难以表达出室内物品的细节,八角楼的室内结构也不好表现清楚。构思良久后,决定选择画黄昏傍晚的时刻,这样画面的层次能更加丰富。
方案一
(方案一:模特身着红军服装左手托腮看向窗外; 方案二:模特身着红军服装左手托腮看向观众; 方案三:模特身着红军服装身体左侧在前)
(图一:确立身体姿态后,左手托腮的定姿: 图二:确定身体姿态后,右手握笔的定姿; 图三:模特身着红军服装左手伏案)
在确定画面光源关系后,接下来是设计毛主席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是画在画面正中心?还是中心位置靠右?如何才能更好的体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进而达到最具视觉力度和气氛感的呈现?在这个选择上又继续推敲良久,最后决定选择中心靠右的方案,这样有利于表现八角楼的室内空间感,让观众一目了然的看到毛主席当年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更好的述说那个艰苦岁月中,毛泽东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样的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战略著作。
画面中有一些细节,比如20厘米高的竹筒上面用一个小铁盘盛油,里面有一根灯芯的简朴的小油灯。这盏已被油烟熏黑,靠灯芯散发出微弱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但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还有圆形的大砚台上新鲜的墨汁,以及毛泽东刚在纸上写下的“井冈山的斗争”几个字,然后左手托腮,陷入瞬间的沉思,并看向画外的深邃的眼神。还有一个重要细节是毛泽东扎着腰带,在毛泽东革命时期的戎马生涯中,他的一生中只扎过一次腰带,挂过一次驳壳枪。这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扎着腰带,腰带上挂着驳壳枪,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带枪。红四军的成立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我通过在画面中安排这个细节,就是为了通过毛主席腰间的皮带象征性的表达这段我军的历史。
在画面构图,人物与环境的位置关系,光源关系,人物与历史的关系等都确定之后,接下来就开始进入绘制阶段了。整个绘制时间为两个月,从2021年元旦开始到3月份完成,最终呈现出大家看到的《八角楼的灯光》这幅油画。
万 岭 2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