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错过的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2020-01-27 17:16
小伙伴们知道嘛,iResearch“课题申报”栏目已经陪伴大家七年啦!从2013年起,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就邀请了各级科研项目申报人与大家共享课题申报经验,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年度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都有涉及。今天我们一起重温曾经发布的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故事自述或采访中体会申报者的用心与积淀,也再给自己一次充电的机会吧!
温馨提示: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当期内容哦~
故事自述类
我的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之路
分享人:刘国兵,河南师范大学校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语料库应用研发中心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内容选摘:
参加工作以来,项目申报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申报时好好论证,最后成与不成,结果并不重要。所以“麦子不收年年种”,这是梁晓冬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时任科研副院长)给学院青年教师鼓气时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来,我也确实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每到项目申报季节,从项目选题到填写表格,一轮一轮论证,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心里想着,不管麦子收不收,先种了再说。毕竟,学会了播种,收获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的课题申报之路
分享人: 陈功,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内容选摘:
作为语言研究者,我们要对身边的语言现象保持高度敏感。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深入关注这些语言现象,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灵感。当然,语言现象只是表象,要想把它做成一项研究,还需要理论和方法论。有了理论,我们的想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解释;有了方法,我们的做法才能得到最科学的指导。这就说到了我的选题之所以有可能被专家们认可的另外一个要素:系统的科研训练。
我的科研项目申报之路
分享人:何佳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美国雪城大学尤提卡学院助理教授,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写作研究、二语教学法、商务英语研究。
内容选摘:
我的科研项目申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我的学术专业背景、英语写作教学和辅导经验、科研工作积累等重要因素帮助我获得了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我最深的体会是坚持自身研究所长、脚踏实地做好学术和科研工作的积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付出的辛劳都会有所收获。
我的课题申报失败史
分享人:王颖冲,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
内容选摘:
2015年时,我再度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选题改为了“中文小说英译的海外评论和影响研究”。通过相关资料搜集和研读,我当时认为这个领域内谈译介的多,谈接受的少。研究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及社会的认识与态度,挖掘原因,有助于引导翻译出版行业健康多元的发展,在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等现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文书撰写方面缺乏经验,写得比较宽泛,校内评审和答辩时专家认为话题过大,很难把控,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来考察。
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之路
分享人:要新乐,语言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变异、历史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
内容选摘:
我想作为青年学者,要想让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忙忙碌碌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就要学会用敏锐的眼光看世界,怀着一份国家责任感规划自己的科研,把个人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视为一体。我猜想语言学史上那些里程碑式的学者中,必定没有一个是从陈旧文献的边边角角中获得重大启示的。他们所思考的,一定是这个学科的根本问题、最前沿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道路问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验谈
分享人:李锋,南京大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兼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教学研究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曾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复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美国或然历史小说研究(2017—2020)”(项目号:17BWW083),以及其他各类项目多项。
内容选摘:
我从2009年即开始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因为当时年纪尚轻就已在外国文学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反响积极的文章,在同年龄段的青年学者中算是前期基础比较好的,再加上自己的文字功底还算不错,所以对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还是颇有信心的。然而不曾想到的是,这是一条极为漫长和崎岖的道路,直到2017年我才成功立项。在此过程中,难免时而感到失意和沮丧,但更多的还是通过反思问题、总结经验而得到的收获,特别是每年借由申报项目的契机,逼迫自己沉下心来、放慢脚步,对之前的学术研究(包括侧重不一的既有成果、纷繁复杂的头绪思路)进行全面的总结、系统的梳理,这方面所下的功夫,可能一时看不出什么即刻的效果,但对自己将来在学术之路上的清晰定位以及可持续发展,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之路
分享人:高晓玲,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知识话语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现代转型话语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外文学》《外文研究》审稿专家。
内容选摘: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能两次都顺利立项,有四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稳定的学术方向,长期的学术积累;第二,适当的选题和切入点;第三,严密明晰的论证过程;第四,规范的格式。这些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采访类
欧荣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欧荣,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执行院长;2009—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2012—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英美现当代文学、跨艺术诗学、比较文学。
内容选摘:
在文献搜集方面,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之分。一手资料,即作家作品文本、批评文本,一手资料要全,包括作家访谈。二手资料指相关参考资料,国内论文通过中国期刊网检阅,专著通过图书馆检索;国外论文搜集借助电子数据库,专著也可以通过国外图书馆查找。
浙江大学沈弘教授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验分享
分享人:沈弘,浙江大学英语系教授。原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目录学与版本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等。
内容选摘:
撰写申请书是申请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申请者既要有眼光能提出本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也要充分考虑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譬如说,如果申请者在撰写申请书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想法,但他/她本人在这些方面并未做过深入的研究,也没有任何前期成果,这种情况就很难通过评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撰写申请书时,应该根据申请者本人的特点,量体裁衣,提出的一些想法最好都能够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且在申请者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评审。
袁周敏副教授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袁周敏,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话语学。
内容选摘:
课题申报表格跟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表格基本一致,前期有积累很重要。如果选题在学科发展、具体理论和现实关切三个层面均具有一定前沿性,中标的概率可能会增大,也就是说选定这三个维度重叠区域的话题。再加一个维度即论证维度,例如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申报书各部分之间思路缜密、逻辑清晰。
吕慧君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分享
分享人:吕慧君,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留日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以“第四层次引进人才”(海外高水平博士)受聘回国任教。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近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
内容选摘:
课题申报的创新可以分为观点的创新和方法、路径的创新,基本可围绕新资料、新方法、新观点这样的思路填写。青年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学术积累,熟悉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文献。例如,研究一个作家,与此作家相关的研究都要烂熟于心,在前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继续向深挖掘或向广拓展。此外,要多读其他文章或专著,例如只要是外国文学领域的论文、专著,都可以翻阅,看看别人用了什么新的方法或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不断刺激自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许临扬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许临扬,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苏州大学英美文学硕士,(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学硕士,(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博士,博士毕业后留任名古屋大学研究员一年,2016年8月回国任现职。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中日英比较语言学、日语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
内容选摘:
以下三点是个人的一些申报感想。第一,对待申报书格式一定要有“认真+较真”的态度。因为格式是审稿专家对申报者的第一印象,如果申报书的格式都不完美,如何让审稿专家相信申报者可以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第二,研究当年的申报指南很重要。将申报年度的申报指南和往年的申报指南做比较,会发现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读懂这些变化,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自己所要申报的课题。第三,研究的连贯性很重要。学术需要积累和沉淀,围绕一个研究中心的“合理扩散”“深度挖掘”都能体现这种连贯性。
毛延生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经验分享
分享人:毛延生,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先后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研究领域:语用学。
内容选摘:
第一,国家上层高度关切(查阅《国家社科指南》即可)以及国家社科领域集中研讨(《中国社会科学报》或者本学科核心期刊组织的专题讨论)的问题,这一定是值得探究的。
第二,能够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新闻媒体报道的比较集中的事件所反映的相关维度)提供有力的支撑,并且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借助既定的研究框架,能够提供点对点的实证讨论与支撑),这样的选题才是可以应用的。
我的课题申报之路
分享人:张殿恩,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主任。主持过校级、局委办和省部级课题;发表多篇文章,包括在《外语界》等期刊发表的多篇C刊文章;从事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近30年;兼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级编审,《中国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审稿专家,BETS、人人讲英语、商务英语和PETS等高级口语考官。
内容选摘:
具体到申报书的填写方面,我的分享是很好地落实“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清晰”这一原则。
申请书的填写一定要先看逻辑,再看具体的内容安排和语言表达,同时兼顾排版,目的是让评审项目的专家便于阅读和评判。在选题依据部分,我首先界定了核心概念,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什么;然后,紧扣主题从宏观、微观上分层阐述;接着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探讨混合学习模式的概念、维度、优势、教师角色等,第二阶段是关于案例运用的介绍,第三阶段尝试建构模型并通过教学实践论证模型效度。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经验交流
内容选摘:
在申报时,需要认真考虑选题的依据,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选题对课题申报成功与否的影响最大,近几年立项的项目中有很多是跨学科研究,因此可以考虑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同其他领域的学者多交流合作。研究思路方法是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需要尝试把路线跑通。申报书的填写同样非常重要,在语言、格式到字体等方面都需要多番修改与润色。
蒋莉华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蒋莉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德国萨尔大学口译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口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内容选摘: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第一是新颖、符合时代趋势的选题。选题要让人产生兴趣,觉得研究有意义。第二是论证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要看论证中的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是否环环相扣,互不相同又互为补充。第三是前期成果。由于自己在口译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对相关理论和现象比较了解,让评审专家对该项目的可行性有一定的预测。
黄焰结教授科特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黄焰结,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工程大学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2015年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国内重点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合译),副主编安徽省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多部;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省重大教研项目等多项项目。
内容选摘:
确定选题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了,这可以说是项目申请成败的关键一环,有如下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整理阅读相关的文献。如果说确定选题的文献阅读是“圈地”,那么此时的文献整理与阅读则是开始“挖井”。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文献资料,才能恰当呈现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思路,梳理好研究内容。
其次,清晰的研究思路、合理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譬如,我的项目就是以“翻译文化”为理论视角,循着翻译文化史的思路,从史料发掘与观察出发,描写与分析新月派翻译相关的文本、副文本和超文本材料,以“回到历史现场”的姿态考察新月派文学翻译史。
这两项是申报课题论证的基础。
当然,申请书的数据表、经费预算等细节的填写也很重要,往往细节也决定成败。
最后,申报书撰写完成后,一定要找同事、专家阅读与论证,毕竟集体的智慧胜于个人。在他们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多方打磨,才能产出较好的课题申报本子。
说明:本篇为课题申报汇总篇,因时间跨度较长,个别学者单位及职称有所变动。
看完这些学者的分享,不知道小伙伴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