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
文征明(1470年11月28日明宪宗成化六年-1559年3月28日明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官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诗宗白居易、苏轼、陆游,其诗“雅饬之中,时饶逸韵”。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并称“吴中四才子”(或称“江南四大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文征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湘君夫人图》、《绿荫草堂图》等,传世书法作品作有《西苑诗》、《渔父辞》、《北山移文》等,著有《甫田集》,编有《停玉馆法帖》等。
《满江红·拂拭残碑》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
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王若水点评: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有人掘地,发现了宋高宗赵构赐给岳飞的诏书的刻石,沈周与文征明皆题《满江红》词。文征明在词中,将岳飞蒙冤遇害,南宋偏安江南的原因直指皇帝赵构。
上半阙写岳飞冤死风波亭。拂拭去残碑上的尘土,碑文中依稀可辨宋高宗赵构给岳飞的诏书,悲慨的是皇帝当初对岳飞是何等的器重,后来何等的残酷。难道是功高震主引来杀身之祸,可惜岳武穆身死后北伐大势已去,后世的平反昭雪也不能让他起死回生了。令人感慨的是岳飞风波亭遇害这可恨可悲的无辜冤狱。
下半阙引发议论,矛头指向宋朝的皇帝高宗赵构。赵构不念国土沦丧,不念先皇被虏,为什么?是不是怕迎回徽宗、钦宗“二圣”后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说偏安江南,不思克复中原就是心胸狭隘的高宗赵构的既定方针啊!可笑区区一个无能的秦桧替皇帝背了黑锅。
词人颇有见地,一针见血的写出制造冤案、杀害岳飞的元凶是宋朝皇帝高宗赵构,而秦桧只是一只替罪羊,他辛辣地诛挞了赵构卑鄙自私的龌龊心理和丑恶的内心世界。毛泽东主席曾说:“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征明有首词,可以一读。他的《满江红》:'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一似丘濬的《沁园春》所说:'何须把、长城自坏,柱石潜摧?’”这首《满江红》感情沉着而慷慨,议论痛快而淋漓,是一篇精彩的史论,可谓咏史词的杰作,《词统》评价:“激昂感慨,自具论古只眼。”
《怀子畏》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
李都蔚点评:
子畏即唐寅,这首诗题于张灵为唐寅所作的一副写真画像上,推测是为怀念当时已经故去的好友唐伯虎而作:深夜无眠,斜倚曲栏,微风拂过,露水浅浅;月影已然西下,丛林万树蒙胧如烟。夜深人静,传来一阵孤独的笛声,子畏啊,你又在何处与美人缠绵?
文征明与唐伯虎,同为“吴门四才子”,才华横溢,声名相当,艺术成就非凡,两人都于1470年出生于苏州,相识于14岁那年。但是两人的人生经历却截然相反。唐伯虎从小聪明伶俐,是天生的学霸,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为人狂放不羁,风流飘逸,自称江南第一才子;我们再来看看文征明的人生,文征明生性迟钝但是为人忠厚,他7岁学会走路,11岁才学会说话,可是他老爸信心满满,相信儿子一定能大器晚成;他凭着契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参加了9次高考,从青丝考成白发,最后终于以失败告终,这时他已经53岁。54岁那年,唐伯虎含恨在穷困潦倒中去世,而文征明的人生才真正开始。虽然几十年的科考没能成功,文征明的书画却声名远扬,大放异彩,60岁以后,文征明成了吴门画派的顶梁柱。传说,九十岁那年,文征明在写完一位朋友的墓志铭之后,“便置笔端坐而逝”。
如果说唐寅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文征明便是浅浅的溪流;如果唐伯虎是潇洒飘逸的白云,文征明则是厚重沉稳的山川,但是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居然成了朋友。文征明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出名不一定要趁早,大器也可以晚成。对待孩子,也许我们应该向文征明的老爸学习,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急躁: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