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杨崖集下街之记忆
故乡杨崖集下街之记忆
作者:翰苑
这几年我虽然不在老家居住,很少再回老家去,但对自己的家乡会宁杨崖集下街社总是念念不忘。随着岁月不断流失记忆犹新。
出会宁县城,沿312国道线一路向东南,映入眼帘的全是蜿蜒起伏的山峦和层层的梯田,还有那不远处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行至杨集路口向西折返,经过韩家岔社上梁,就是海拔1850千米的阳关岔梁,这里曾是我们五月五点高高山的最佳胜地,点起的雄雄烈火映红半边天,四面八方的人都能看见。从阳关岔梁向下,一眼望见的就是我们的故乡一杨崖集下街社,滚滚的热泪盈满双眼,思乡的情结早已打开,儿时的各种生活似电影一般一幕幕从眼前掠过。满山满屲那些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及层层叠叠的梯田,这些都是几辈家乡人改天换地、美化家园以及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与大自然抗争的结果。
公路沿山蜿蜒而建,穿越后湾梁和贫恋富湾一直向下。贫恋富湾地势陡峭,两边并不肥沃的土地养育了近两百人的下街人,这里曾洒下我们多少的汗水,留下多少耕耘者的足迹和身影,也曾收获着我们多少的希望。让我们永远记住你――贫恋富湾。
远眺杨集街道,四面环山,二水相拥。街道背靠扈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杨集过去曾是商贾云集之地,人们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在这里修建小城墙,保护这里百姓的生活。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能记起上下街交界处的城墙,后来成立人民公社,这段城墙才被挖掉,地方被过去称杨集公社现在叫杨崖集人民政府占有。现在的杨崖集街道依扈山而建,分上下街两个社,街道狭长,商铺云集,每逢三、六、九为集曰,人们从四处都集中到这里采购生活用品,进行农产品交易,各取所需,一派繁花的景象。
庙山位于杨集街道的南边,二水相汇交之处的高处,相传这里是杨集风水佳地。故人曾在这里修建了堡子,在过去战乱年代用于人们躲避战祸和土匪抢劫。解放前后曾在这里建学校,也就是现在杨崖集中心小学的前身,许多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都曾在这里上过学,接受过启蒙教育。后来学校搬迀,建成庙宇。庙山俯视着杨集街道,与北面的扈山一起护佑着这里的人们物华天阜,人杰地灵。
杨崖集镇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城东南51公里,东南与静宁县接壤,西南与党家岘乡为邻,西连翟家所乡,北靠太平镇。东西宽10.2公里,南北长14.5公里,面积16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45米,年均降雨量350mm左右。镇人民政府驻杨崖集村。现辖杨崖集、东阳、罐子峡、刘家咀、魏家岔、厍家河、红土坡、陇西川、王家湾、韩家坑、姚家坡、邢家坪、北坪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4776户,总人口21273人,有劳力8100人。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
杨崖集很有名气的就数响河了。千百年来二水涛涛不断,经过庙山后相汇一处,在石阶处形成落差,由干水流声曰夜鸣响不绝,轰鸣入耳,故美其名曰响河。在石阶下面自然形成一个水潭,水深不过齐腰,这里自然成了孩童嬉水的乐园。每当夏季到来,正当太阳当空之时,光着屁股的小孩从石阶上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一会儿功夫在那头就露出湿漉漉的脑袋,双手从脸上一抹,滴下一串串水珠,落入潭中,形成一圈又一圈涟漪。潭边打水仗的叫喊声也此起彼伏,水点满天飞舞,尖叫声不绝入耳。更有看点的是满脸、浑身被泥裹的泥鳅一样的小孩,只看见一好眼睛,谁也不认识谁,互相你推我搡,笑声震天,夹杂着潺潺的流水声,和远处的鸟啼声,形成一幅农村盛夏嬉水图。这里长大的孩子都没有忘记吧。 更为甚者在响河处的山下,有一眼清澈的山泉,人称响河泉,其水从石头缝里溢出,日夜流淌,从不间断,水源十分旺。水质甚甘且甜,喝之沁人心脾,过往行人及外来人都仰慕其名,一定前去一睹为快,一见为实。
现在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两边的河水逐渐断流,昔日的响河也失去了威名。而响河泉仍汩汩流淌,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杨崖集又-景点就数杨崖集剧院了。该剧院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是本村人自发捐献修建的,是为方便本村人唱社戏而建造的。现在成了杨崖集文化广场,里边建起了农家书屋,安装了娱乐健身器材,镇的大型文娱活动和各种宣传活动以及学校的节曰庆典、文娱晚会现在都在这里举办。
下街社的孩子们大多走出家门,在外打拼,实实在在得益于家门口的学校――杨崖集中心小学和杨集初级中学的功劳,从恢复高考到现在,有近七十名下街人从这里走出家门,考上各种大学、中专学校。请各位杨崖集的子民们永远记住这两所学校,记住在这两所学校里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下街社现有四十四户人家近两百人。由于地处农村,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人居环境良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家家户户盈实富足。老人们健康长寿。现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近十五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并祝福他们。祝他们生活安康,幸福永远。
作者简介:翰苑,甘肃会宁杨集人,中学教师,现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业余爱心文学,喜欢收藏,书法和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