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黄河(甘肃篇·下)

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

嵹台、西倾,即今西倾山。

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樵柴。

鲍远航认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大量使用了从晋元帝而至晋恭帝的几乎所有东晋皇帝的年号,说明他把东晋看作王朝正统,同时,他把其他杂胡诸国视为野虏[1]

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

洮阳曾城,熊会贞援引《读史方舆纪要》判定洮阳、曾城是一城之二名。(会贞按:《方舆纪要》,古洮阳城亦谓之曾城,是一城二名,此称洮阳、曾城,乃合言之[2]。)刘满等实地踏勘后认为洮阳曾城便是位于今卓尼县卡车乡洮河南岸的巴古城[3](备注:羊巴古城出土的八棱碑现已成为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地方志记载,周肇南,临潭(今卓尼县)人,清贡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基督教,是当地最早入教者之一。他将自己家产和阳坝滩地(今称“羊巴古城”)全部捐献给教会,包括羊巴古城出土的八棱碑。清宣统元年(1909年)11月18日,美国德裔汉学家劳费尔从周肇南获此碑,随即运回芝加哥,成为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4]。)

菲尔德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八棱碑” 图/林梅村

洮水又东迳洪和山南,城在四山中。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迳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

洪和城,即今甘肃临潭县新城镇[4](据《甘肃通志》临洮府条:洪和故城今卫(洮州卫)治,后魏置郡,后入吐谷浑,郡废。按此洮州卫城当系在原洪和城基础上扩建改筑而成的。)

迷和城,按注文结合洪河城为临潭县新城镇推析,颇疑迷和城今卓尼县纳浪乡温旗村古城。杨守敬认为“泥、迷音相近”,迷和城当即北魏时期吐谷浑修建的泥和城。(后魏太和十五年,吐谷浑修泥和城,置戍,魏攻拔之。案下《注》言,泥、迷音相近,泥和当即迷和也[5]。)

甘枳亭,有学者认为甘枳亭当在今西寨乡野狐桥一带[6],而按前述洮水所经的洪和城(今临潭县新城镇)、迷和城(卓尼县纳浪乡温旗村古城)次序考量则亦大致符合注文所述。

洮水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迳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马防、耿恭从五溪,祥<木盖>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居之。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一百二十里者也。洮水又屈而北,迳龙桑城西,而西北流。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桑,开通旧路者也。俗名龙城。

临洮县故城,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的临洮城就是今日卓尼县卡车乡境内的羊巴城[7];但此论的问题在于将注文所述洮水依次流经的洮阳曾城、洪河城、迷和城、甘枳亭、临洮县故城的方位次序颠倒混乱,故本文从《地图集》所论即西汉临洮县故城位于今岷县城(岷县城坦遗迹即秦陇西郡临洮县治,位于洮河南岸。现存城垣遗迹为明筑清葺,墙体夯层中夹有秦汉粗绳纹瓦片,秦瓦内侧饰菱形格纹,与战国秦长城沿线暴露的秦瓦相似。此类瓦片在城墙基部亦有暴露[8]);而卓尼县卡车乡羊巴古城则为洮阳曾城。

索西城,学界多认为即今梅川镇古城遗址。梅川之地较开阔,其东南茶阜乡一带至岷县城郊为一窄隘峡谷,洮河穿峡而过。梅川西北面之山嘴村的“山嘴”伸向洮河北岸,亦形成一隘口。梅川系通往岷县的咽喉要道,秦时为临洮县的门户,当筑塞设防,以作为临洮外围之屏障。故东汉马防等在此筑索西城而“徙陇西南部都尉居之”以防羌人。梅川古城遗址位于梅川乡政府南约500米,位于洮河北岸第一台地,地域开阔。此为梅川老街,原有古城1座,毁于1958年,现仅剩东北面之角墩,基宽8米,残高6米。在城墙下采得细绳纹灰陶罐残片。在距梅川古城不远的杏林村曾出土过一批细绳纹灰陶罐[9]

龙桑城,  当地学者认为龙桑城的位置在今岷县中寨乡附近[10];但按注文“又东迳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 结合该该文中甘枳亭在今西寨乡野狐桥一带(按注文甘枳亭与望曲亦相去不远,颇疑“望曲”即今西寨乡野狐桥附近的特殊“几”字形河曲)考量则直线距离他们所认为的龙桑城(岷县中寨乡)仅23.5公里左右(见如下百度地图),即便考虑道路蜿蜒曲折的因素亦与“去龙桑城二百里”距离描述相去甚远。故龙桑城地望本文姑且存疑。

洮水又西迳步和亭东,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下,东北流出山,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门峡,历求厥川,蕈川水注之,水出桑岚西溪,东流历桑岚川,又东迳蕈川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历峡,迳偏桥,出夷始梁,右合蕈垲川水。水东南出石底横下,北历蕈垲川,西北注洮水。

步和亭,当地学者以为元山坪即为《水经注·河水(二)》所载之步和亭故址,步和川水即临潭县境内的“磨沟”,沟侧有村庄名“水磨沟”、“下磨沟”。依《水经注·(二)》可知,元山坪上秦汉时设有“守烽火之亭”曰”“步和亭”,宋代在亭的基础上置“铁城”以设防[11]

洮水又东北,迳桑城东又北会蓝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东北流迳蓝川,历水池城北,东入洮水。

桑城, 当地学者认为即石门峡城障遗址,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石门乡东面的石门沟口村北侧,地处石门沟与洮河交汇的洮河西岸石门峡口,城障遗址坐落在高出洮河水面约40米的天然高阜之上,与卓尼县洮砚乡驻地隔河相望。此处原有方坞形城障1座,内有后建的龙王庙,毁于1958年“引洮上山”工程。从现存遗址分析,其略呈方形,面积约5000平方米,无有角墩马面。有残墙垣一段,长30米,高6米,墙体厚2米,夯层厚0.08米~0.14米,与战国秦长城夯层厚度相同。地面散布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素陶片及较多的原庙宇残砖断瓦,并有少量秦汉粗绳纹瓦残片。其为一秦汉城障遗址[12]。

水池城此城建在角麻墩下的台地上,三面临水,大有水泊梁山之势,有用兵古道从城下经过。唐代中期,这条古道从长安城沿渭河而上,经渭源县的峡城过洮河至水池城,直通河州、青唐、甘州、西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面有黑水河,西面有杨家河,两河在此汇合后面流去。城池内的田地里随处可见昔日的残转碎瓦。据《甘肃古迹录》记载:"在县(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九十里景古城附近。北魏为蕈川县。隋为水池县。《康乐县地名录》记载:"景古旧城系北固所见水池县址,属枹罕郡,唐废。"此城修建与北魏,历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诸代,并两次更名,唐时废[13]

洮水又北,迳外羌城西,又北迳和博城东,城在山内,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东北迳和博城南,东北注于洮水。

外羌城,当地学者认为峡城当为“外羌城”遗址,峡城位于渭源县峡城乡驻地,地处洮河东岸第一台地磨沟峡与洮河交汇处西北测。此地为一古代泥石流冲积扇,耕地中暴露大量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陶片及秦汉粗绳纹瓦片、细绳纹灰陶罐、灰陶甑残片,当地群众称乡政府东面的耕地为“瓦窑”(因绳纹瓦多,故名),系青铜时代至秦汉的古遗址[14]

和博城,“和博城”当在今莲麓乡附近,“和博川水”当为冶木河,地寺坪堡寨遗址似为“和博城”亦或“和博城”防御体系的亭燧城障遗址,其隔河与渭源县境内上土牌遗址相望。地寺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麓乡东面的地寺坪村,地处冶木河与洮河交汇处东侧的洮河西岸第一台地高阜之上。该地原有一堡寨,居高临下,面积约15亩,寨墙及其内庙宇毁于“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地面暴露大量残砖断瓦,其中有粗绳纹板瓦、细绳纹灰陶罐残片和厚为6厘米的秦汉残砖。秦汉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其形制为一代定制,有别于后代庙宇之砖[15]

洮水北迳安故县故城西。《地理志》陇西之属县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七里。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

安故县故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在今临洮县南约十公里的地方,即玉井镇。通过翻阅史料并结合实地考证,粱彦斌认为古安故县应在今临洮县南的三甲乡安下川村[16]。按注文援引的《十三州志》:“(安故)县在(陇西)郡南四十七里”作距离考量,则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城)距离县南的玉井镇约11公里显然是严重不符的;相较之下临洮县城距离临洮县南的三甲乡安下川村约24公里,虽然比“郡南四十七里”略远些但大致是相符的;故本文从梁氏等所论即安故县故城应在今临洮县南的三甲乡安下川村一带。

洮水又北迳降狄道故城西。阚骃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下,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迳陇坻,其山岸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杨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又西北,历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东有白石山。滥水又西北,迳武街城南。又西北迳降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神仙传》曰:封君达,陇西人,服炼水银,年百岁,视之如年三十许,骑青牛,故号青牛道士。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滥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洮水右合二水。

降狄道故城,即汉狄道县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城西南。

左会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迳金柳城南。《十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又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顺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又东北出山,注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枹罕,东入河,是也。

金柳城,《和政县志》记载:“公元325年(晋太宁三年),前凉在和政地置金剑县,治金纽城(又名金柳城,今蒿支沟口)。” “金柳”可能是“金纽”的谐音所致。金柳城亦名金剑城,盖因其位于金剑山下而得名。清进士邓隆所著《漓水·大夏水考》载:金剑城位置在“湫池沟口”曹家山根,即今三合镇石虎家村。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0.06平方公里,北靠红崖洼(金剑山),西靠丝绸古道南阳山,南邻广通河,遥望和政川,属军事要地,扼控丝绸古道。民国时期,古城残垣及城外大青石凿成的门墩尚存,1972年平田整地时,城墙遗迹被毁。当时从城郭废墟中出土大量的古币、箭矢、斧戟、刀剑、锥马针、烧结铁块、碳化粮食等物。古币中有五铢、大泉及宋代熙宁、崇宁的铜币。该城西起蒿支沟粮库门前,东至张家和沿村,南至三合小学,北至一里池(已干涸),城址平坦,造型方正,现国道兰郎公路穿遗迹而过[17]

大夏水,即今广通河。

大夏县故城,学界多认为即今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古城村古城遗址。据《广河县志》记载:“在广通河北岸的阿力麻土东乡族乡迤东,今名古城村,是乡政府所在地。经查实,古城遗址在北岸二级阶地上,分为上古城(西)与夏古城(东),中由广通河北岸支流巴家沟长流水分开。古城基本已五地面城垣可寻,唯城基夯土层隐约可辨。据步测,夏古城遗址南北长约500米,方形,大于上古城。城内农田中曾拾到汉瓦及宋代陶片。城东越过寺沟至贾家村,曾出土过汉代砖瓦和五铢钱等。……阿力麻土古城遗址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汉代大夏县城的遗址,从遗址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汉代文物来看,这一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18]

而按注文援引:“《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则大夏县故城称谓之由来当与大禹出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

图表 1水经注大夏水流域百度地图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

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

河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北,故阚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

金城郡治允吾县故城地望,迄今亦无定论,大致可分为甘肃永靖县西北湟水南岸说和青海民和县境说。而青海民和县境说则又有上川口说、下川口说,上、下川口之间说和古鄯镇说。需结合后文的小晋兴城地望进行统筹考量此处暂不赘述。

青海湖在西汉时称西海、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到北魏时才始称青海,到清代加了个“湖”字。1949年后统称青海湖。历史上之所以称青海湖为仙海和鲜水海,与西王母神话有关。据《汉书·地理志》载:“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史学界一般认为仙海就是青海湖,天峻县关角沟的二郎洞相传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石室。此外,青海湖亦被称为卑禾羌海是因为青海湖流域早先曾是卑禾羌人的牧地,故以其命名[19]。

湟水又东南流,迳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

西海郡治龙夷城,位于海晏县城西北l公里处的银滩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址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4米,隐约可见有四道谯门。后因风雨侵蚀,东南城角坍塌,呈三角形状,故又称“三角城”。城内采集到王莽和西汉时期的五铢钱、货币、货泉、大泉五十等钱币,以及东汉时期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瓦当,此外出土了虎符石匮等珍贵文物。虎符石匮是由石虎、石匮两部分组成,石虎是用整块花岗岩雕凿而成,长1.5米、高0.5米、背宽0.6米,俯卧在长方形底座上,虎尾搭背,呈蹲伏状,双目前视,欲跃而起神态,具有我国汉代石雕浑厚古朴艺术风格。石匮正面凿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于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3行22个篆字铭文,证实今三角城系汉代西海郡古城,距今有1900多年的历史。

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流,迳湟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国。范晔《后汉书》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为匈奴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其弱者南入山,从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

湟中城,按注文湟水在经过西海郡治龙夷城,先“又东南”接着“湟水东流,迳湟中城北”,比对青海文物地图集颇疑湟中城即今湟源县城关镇尕庄城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认为尕庄城址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临羌县故城址值得商榷),尕庄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250 米,南北宽245米,墙夯筑,基宽 15 米,残高15 米,二次重建加高痕迹明显。南北各开一门;西汉、明、清。俗称“南古城”,位于药水与湟水交汇处。清时曾经修补此城。(1996,《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后汉书.西羌传》曰: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以奴隶亡入三河,羌怪为神,推以为豪。河、湟之间,多禽兽,以射猎为事,遂见敬信,依者甚众。其曾孙忍,因留湟中,为湟中羌也。

无弋爰剑,无弋爰剑是西羌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首领,其传奇史事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湟水又东,右控四水,导源四溪,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赤城北,而东入,迳戎峡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迳护羌城东,故护羌校尉治。又东北,迳临羌城西,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临羌县故城北。汉武帝元封元年以封孙都为侯国,王莽之监羌也,谓之绥戎城,非也。

赤城,具体位置不详。

临羌县故城,湟源县城关镇尕庄,长方形,东西长250 米,南北宽245 米,墙夯筑,基宽 15 米,残高15 米,二次重建加高痕迹。西汉、明、清。俗称“南古城”,位于药水与湟水交汇处。清时曾经修补此城。据《水经注》,该城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临羌县故城址[20]

羌水,按临羌县故城(湟源县城关镇尕庄遗址)位于药水与湟水交汇处考量则羌水即为药水。

护羌城,《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将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金巴台村北金巴台古城判定为护羌城从方位上考量显然是错误的,若按注文“右合羌水”则羌水显然位于湟水南,而金巴台古城位于湟水之北显然是不符的。故护羌城地望姑且存疑。

湟水又东,卢溪水注之,水出西南卢川,东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阚骃曰:临羌新县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迳城南也。城有东西门,西北隅有子城。

临羌新县故城,青海省文物局认为可能是破塌城,破塌城位于湟中县多巴镇多巴村北,平面正方形,边长250米,遗物有筒瓦,板瓦,灰陶罐,豆,砖,征集有九枝铜灯,铜镜,五铢钱,似为临羌新县故城。正方形,边长 250米,墙夯筑,残高 3 米,基宽12 米,夯土沙石混筑,夯层厚 20-80 厘米,断代为汉-魏晋。位于湟水北岸、西纳川西岸。《西宁府新志》(卷七)载,似为临羌新县故城[21]

B

湟水又东,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左会临羌溪水,水发新县西北,东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

临羌溪水,按注文“水发(临羌)新县西北”推析临羌溪水即今水峡河。

龙驹城,具体不详。《明西宁卫志》谓城在镇海堡东,则水当径其东也[22]

湟水又东,长宁川水注之。水出松山,东南流,迳晋昌城,晋昌川水注之。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水注之。水发养女北山,有二源,皆长湍远发,南总一川。迳养女山,谓之养女川。阚骃曰:长宁亭北有养女岭,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乱流出峡,南迳长宁亭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远矣。长宁水又东南与一水合。水出西山,东南流。水南山上,有风伯祠,春秋祭之。其水东南迳长宁亭南,东入长宁水。长宁水又东南流,注于湟水。

长宁川水,董佑诚认为长宁川水即今北川河。熊会贞则进一步指出养女川水为其西源。(董佑诚曰,长宁水,今曰北川河,有二源,东源即此水,西源则养女川水也。会贞按:以北川河之西源当长宁川,以东源当养女川为是[23]。)      

晋昌城,具体位置不详。

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远山,东北流,迳牛心堆东。又北迳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迳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汉景帝六年,封陇西太守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魏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湟水又东,迳土楼南。楼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阚骃曰: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今在亭东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

牛心川水,即今西宁南川河,土楼即今西宁北山,土楼神祠即今北山寺[24]

西平城,西宁市文物工作者通过考古调查和资料分析,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1990年从西宁市大同街明清北城墙损毁横断面发现城墙不是一次建成,内侧填充物内有汉代陶罐碎片遗物。1998年西宁市旧城改造时在城中区下宏觉寺东头发现东汉晚期墓葬,在此之前西宁南滩体育场、莫家路、山陕台均发现过汉墓,墓葬应在城垣之外。1998年,西宁市少年宫院内发现大灰坑,内有东汉晚期灰陶罐残片、灰陶豆及冶炼时的坩锅,分析为工业作坊,应在城垣之内。2005年对七一路段城墙剖面勘测时发现有三个分界面,西宁市文献管理所曾永丰撰文提出这是应对西平郡城、青唐城、明清城三次大规模变化的实物佐证[25]

湟水又东,右合葱谷水。水有四源,各出一溪,乱流注于湟水。又东,迳东亭北,东出漆峡,山峡也。东流,右则漆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东,安夷川水注之。水发远山,西北流,控引众川,北屈,迳安夷城西北,东入湟水。湟水又东,迳安夷县故城。城有东西门,在西平亭东七十里,阚骃曰:四十里。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北宜春溪,西南流至于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勒且溪,北流迳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阚骃曰:金城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勒且河合者也。

安夷川水,学界多认为即今平安县三合沟[26];但从流向上(西北流,控引众川,北屈)考析,安夷川水却与勒且溪水大致相当;故本文姑且存疑。

勒且溪水,学界多认为即今平安县白沈家沟,又名沙沟。勒且之名是因古代勒且羌人所局。又名勒姐(姐音紫)、牢姐[27]

安夷城,疑即平安镇附南的西营坝遗址。该遗址位于三合沟与白沈家沟之间。符合注文“水出县东南勒且溪,北流迳安夷城东”与“安夷川水......北屈,迳安夷城西北”的方位描述;而附近分布的石家营、窑房、沈家等数处汉墓群亦可为佐证[28]

湟水又东,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会达扶东西二溪水,参差北注,乱流东出,期顿、鸡谷二水北流注之。又东,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右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东迳破羌县故城南。应劭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门。《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门前东过。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

乐都城,碾伯镇大古城村后庄遗址。(1996,青海省文化厅)

破羌县故城,今乐都县高庙镇老鸦村内。(1996,青海省文化厅)

又东南迳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

小晋兴城,学界多认为即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山城村南 50 米山城村遗址;现存西墙,残长 100 米,基宽 8 米,高 2-5 米。墙夯筑,夯层厚 8-12 厘米;汉、晋。据《水经注》、《西宁府新志》(卷七)、《甘肃通志稿》(卷三)考证,疑为汉、晋时期的小晋兴故城[29]

湟水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北塞外,东入塞,迳敦煌、酒泉、张掖南。东南迳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又东南与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为一川,东南流至雾山,注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养女北山,东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流入于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骃曰:浩读閤也,故亦曰閤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

浩亹河(閤门河),即今大通河。

鲜谷塞尉故城,按注文“(浩亹河)东南迳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比对《青海省文物地图集》颇疑即今祁连县河西城址。

浩亹县故城,亹,音mén,水流夹山,两岸若门(亹)。青海省文物工作者认为即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西南享堂城址[30],但却与注文“閤门河)又东,迳浩亹县故城南”的方位表述严重不符;本文从《地图集》即浩亹县故城即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河桥驿。

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水出令居县西北塞外,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又南迳永登亭西,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

治允吾县故城,学界迄今亦无定论,大致可分为甘肃永靖县西北湟水南岸说和青海民和县境说。而青海民和县境说则又有上川口说、下川口说,上、下川口之间说和古鄯镇说。而按前述注文援引阚骃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则允吾县治当在小晋兴城(学界多认为即今川口镇山城村遗址[31])东约四十里处的湟水南岸;而按此方位及距离结合考古等综合考量则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古城恰当其位。(备注:尽管下川口古城被判定为明代遗存[32],但从残垣夯土层约0.1米及附近分布有下川口汉墓群等因素综合考量下川口古城很可能是在允吾县故城基址上重建。)

令居县故城,王宗元在《汉金城郡令居县故城考》一文中认为:“今永登县就是汉令居县地。《水经注》中的涧水、龙泉、逆水都是指今庄浪河。涧水东岸的令居县故城,就是逆水东岸的广武城。广武城不是汉枝阳县城,《水经注》有记载。按《元和郡县志》所记的距离量算,今永登县城就是前凉的广武城,西汉的令居县城[33]

王宗元认为:“郑伯津本是黄河上的渡口,是丝绸之路上的要津,但由于《水经注》误将其注释在黄河支流湟水上,因而造成了这一地区水系的历史记载与实际状况不符,也使得金城郡一些县的治地混乱不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地质地形和水系分布,论证涧水就是流经今永登县的庄浪河,郑伯津就是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乡黄河上的渡口[34]。”

永登亭,据清乾隆《甘肃通志》:“涧水自令居南迳永登亭西,盖即永登县治也”,也就是说永登亭在东晋时改为永登县,即今之永登县,而地名含“亭”字,故此向红伟认为永登亭应该在长城关隘处,而汉长城正好在红城镇东部的塌墩子沟至龙泉寺乡大坡沟又西折,从古咸水河谷走向庄浪河川,红城镇恰恰位于这一转折点上…….因此认为这里就是永登亭是合理的[35]

湟水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莽之修远亭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

允街县故城,苏裕民在《汉令居、允街故城址蠡测》一文中认为在今甘肃永登县红城镇玉山古城。王宗元在《汉代金城郡乌亭逆水、涧水考》一文中认为允街县故城在永登县龙泉寺乡。本文认为王氏所言允街故城龙泉寺镇说疑点颇多,其一距离湟水较远,其二中间还隔着庄浪河与注文“湟水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的描述不符;故允街故城地望姑且存疑。

湟水又东迳枝阳县,逆水注之。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迳街亭城南。

向红伟认为“逆水当为咸水河[36]”。刘满认为逆水即庄浪河。但不论如何上述注文中相关涧水、逆水流入湟水的记载肯定是错误的。湟水和庄浪河是先后流入黄河的,而且庄浪河咸水河入河的地方均为山地,不可能改道入湟水。

枝阳县故城,《兰州市志·建置区划志》认为大约在今永登县苦水乡一带

参街谷,颇疑即上文“允街谷”之讹。

又东南,迳阳非亭北,又东南,迳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郭淮破羌,治无戴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为奇。故汉武帝《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历无皂,迳千里兮巡东道。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骧首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逆水又东,迳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东至枝阳,入湟。

枝阳(亦即支阳)县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南接近黄河渡口一带[37].

阳非亭(亦名杨非亭)位于庄浪河谷中部广武城即前凉所置广武县,广武郡城,位于庄浪河谷下游(阳非亭东南)[38]

湟水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骃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干━━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河水又东,迳石城南,谓之石城津。阚骃曰:在金城西北矣。

石城津,李并成在《晋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考》一文中认为石城津约在今西固区西北的黄河渡口[39]。刘满则进一步明确石城津在今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北的黄河上[40]。

河水又东南,迳金城县故城北。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鲧作城。《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管子》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泉出县之南山。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将军梁冀后,冀诛,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将移居枹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坚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

金城县,不少学者认为汉金城县城当为今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古城;但刘满认为金城县城当为今兰州市城关,梁泉即兰州五泉山的五泉[41]

△又东过榆中县北。

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属县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

;    榆中县,刘满认为榆中故城在今榆中县定远乡驻地定远村[42]

△又东过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县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焚烧亭驿,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

苑川水,刘满认为苑川水就是今榆中县的宛川河[43];但宛川河流向上大致是西北流与注文苑川水“东北流”略有些出入。

勇士县子城,具体位置不详

△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东,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武威媪围县,李并成在《 媪威县城考》一文中认为今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大树梁大河北岸的 “吊沟古城确系媪围古城”,大沙河即媪围河[44]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属国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纪德。有水出县西,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北迳其县而下注河。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迳赤晔川,又北迳牛官川,又北迳义城西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天水勇士县,具体位置不详

二十八渡水,刘满认为与二十八渡水相象的只有榆中县青城乡西南的麋鹿沟;今麋鹿沟流经的地方,沟壑中有较多的水泉, 这些泉水是与麋鹿沟相连的。这一点和 《 水经注》所说的二十八渡水 “溪涧萦曲”是相符的。二十八渡就是今榆中青城乡的大川渡。[45]。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远。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礼也。━━李斐曰:音赖。

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

《地图集》将西汉祖厉县故城约标注于今会宁县郭城驿镇汉祖厉县遗址郭蛤蟆城处;但按注文“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作方位考量则明显有些牵强。此外郭蛤蟆城被判定为宋代城址则基本可排除其为祖厉县故城的可能性。(该城筑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1993年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

近年来刘永胜在《西汉安定郡祖厉县城址考》一文中认为:西汉祖厉城遗址在今靖远县城西北五里处的城关镇红嘴子村的黄河边[47]。文中以在红嘴子村附近的河靖坪东北边发现的数处汉墓为佐证,(1987年修建罗家湾小学挖出汉墓数座,汉砖拱顶,“出土五铢、货泉古币多枚”)推测祖厉县城可能就在附近。至于为何没有发现遗址的问题;刘氏则以为是因黄河南岸河水与祖厉河改道冲毁所致。他援引明正德十六年( 1521)《 改修祖厉河碑记》记载:“宁夏总兵路瑛(靖远人)量功命役,截其上流,去卫五里许,地名红嘴,使之北入黄河[48]”证明西汉祖厉城遗址被明代改修祖厉河水道时所占用和挖毁。

刘氏所论虽有一定道理,但鉴于考古依据匮缺且与注文“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有稍许出入,本文姑且存疑;至于究竟何处则尚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报告结合注文再作甄别。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

张明清、刘再聪在《麦田城与故会州州治考述》一文中依据古文献经过数年考证发现麦田城在旱平川西南隅的月河河口[49]。该文称:今旱平川西南部有东西两座古城.偏东者当地人名其为(鹯州城西汉为鹑阴县)鹊阴古城,偏西者为柳州古城即麦田城。(备注:20世纪50年代,时任甘肃省省委第一书记的张仲良到北京参加会议。会议间隙,毛泽东向他询问:“甘肃有西秦时建过都城的鹯州城、柳州城,它们在什么地方?”主席突如其来地询问,张仲良自然无法回答,只好赶紧打电话让省委办公厅去查询。后来人们才发现毛主席询问的两座古城就在靖远县水泉乡内。)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

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

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陇山苦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嚣,吴汉从高平第一苦水谷入,即是谷也。

高平川水, 即今清水河。“高平川水”亦称“苦水”;其水含盐量较高,通常在3~10克/升;流域内有的泉水富含芒硝臭气甚浓;当地多建“水窖”蓄雨水以备饮。

备注:本文系初稿;摘自:《第四届凉州文化论坛《武威汉简集释》图书首发式暨“简”述中国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页419-446。拙作粗疏,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1]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二

[3]刘满:《唐洮州治所位置考》,《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1期,第40页

[4]刘满:《唐洮州治所位置考》,《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1期,18页

[5]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二

[6]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7]范学勇:《秦长城西端起点临洮地望与洮州边墙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43页

[8]《秦长城西端遗址》,人文网,2014年3月10日

[9]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10]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11]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12]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13]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14]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15]摘自《秦代长城西端遗迹》

[16]粱彦斌:《汉陇西鄢安故县城址考》,《陇东学院学报》,2014年7月,第46页

[17]马俊华:《寻找掩埋在田野中的历史--金剑城考察记》,新浪博客, (2015-05-06 14:43:22)

[18]《广河县志》第32章“文物古迹·阿力麻土古城遗址”,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525——526页。

[19]《青海湖历史沿革(一)》,(摘自《青海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20]《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21]《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22]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二

[23]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二

[24]王昱:《再谈西平亭与西平郡城》,《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2期,第124页

[25]曾永丰:《西宁郡城考》,《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6]铁进元、易光华、许显成:《安夷县址、宗哥城址考辨》,《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27]李万寿:《湟水、河湟地区、古湟中、湟中地、湟中羌等称谓溯源》,《水利天地》 2011年第5期,第21页

[28]《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29]《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30]《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31]《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32]《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

[33]王宗元:《汉金城郡令居县故城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 第2期

[34]王宗元:《《汉书·地理志》涧水尾闾郑伯津地理位置考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5]向红伟:《汉令居县及逆水、涧水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年03期

[36]向红伟:《汉令居县及逆水、涧水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年03期

[37]李并成:《晋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第176页

[38]李并成:《晋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第176页

[39]李并成:《晋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第176页

[40]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 (二)》,《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第126页

[41]刘满:《汉金城县治所地理位置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第32页

[42]刘满:《汉榆中县故城位置考》,《敦煌学辑刊》,2009-12-15

[43]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 (二)》,《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第125页

[44]李并成 《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

[45]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 (二)》,《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第126页

[46]新华网甘肃频道(2006-07-1210:46)

[47]刘永胜:《西汉安定郡祖厉县城址考》,《丝绸之路》,2016年12期,第5页

[48]陈之骥撰:《靖远县志》卷6 《碑记·改修祖厉河碑记》,第551 -552页,清道光十三年著,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49]张明清、刘再聪:《麦田城与故会州州治考述》,《陇右文博》 2009年第2期 89-93页,

(0)

相关推荐